春節,乃華夏“百節之首”。貼春聯迎新春之習俗,延綿了幾千年,並逐漸發展為深厚而獨特的楹聯文化。“楹聯始於桃符”,起於五代,發展於宋,興盛於明清。其內涵相當豐富,不僅關乎“家事”,也關乎“國事”乃至“天下事”,滲透著中國人的文化誌趣和世情民風。
楹柱的視覺解讀
《說文解字》曰:楹者,柱也,即堂屋前部的柱子。談楹聯,首先要談楹柱。中國傳統建築結構為“梁柱式”的“構架製”,木柱和枋梁組成了中國傳統建築的主體骨架。立柱四根,上施梁枋,牽製成為一“間”,一座建築物由若幹大小不同的“間”組成,柱子則好比建築物之“四足”,四足平穩則大廈安定。
自宋代始,楹柱之上附加楹聯(俗稱“對聯”),由上下兩聯組合而成,采取懸掛、鐫刻或粘貼的方式附著於傳統建築之中,既有裝飾美化的效果,又有養心育德之功,成為傳統建築之必需品和一種文化加持。
不同的楹柱形製與氣質,也傳遞著不同的心理感受:方型柱給人以正直、威嚴和上升感;圓型柱給人以豐滿、溫和和圓潤之感;雙柱對稱帶來平衡、安全、莊重之感;多柱成群則傳達著“前後有序、內外有別”的規矩森嚴之意味。
與楹柱相關聯,楹聯的材質也各有不同。石頭楹聯多見於廟宇、樓坊、殿壇等高大建築,有肅穆之感;金屬楹聯偶見於精美華堂,但用之不當,易顯俚俗之氣;木竹楹聯最為尋常,亭、台、閣、榭、廊、院、齋、館多用此材,有親近自然之感,若在木材之上再施以髹漆、大漆等工藝,則較之素麵楹聯更顯華麗。紙布楹聯相比其他楹聯最為廉價簡便,多見於平常百姓人家,有樸素之美。
在楹聯的色彩心理上,紅、橙、黃等暖色係楹聯帶來溫暖、熱情、喜慶之感;青、白、翠等冷色係楹聯給人以冷靜、平靜、清淨之感;楹聯與楹柱色差小的順色楹聯傳達著平和與和諧;楹聯與楹柱色差大的撞色楹聯則有醒目、張揚之感。
楹聯的美學分析
楹聯,是以漢字書法為主要載體,以實用與審美為主要目的的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遺產。不少經典楹聯與著名傳統建築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有的甚至成為“點睛”之筆。
楹聯之美,美在詩詞。
楹聯繼承了我國古典美學的寫意精神,巧妙地將詩詞藝術與建築藝術相融合,烘托著傳統建築的古韻文心,雖短短兩聯、寥寥數語,卻可寄托萬丈情懷。
清代梁章钜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聯話專著《楹聯叢話》中明確提出,楹聯創作中最為重要的標準是“工切”二字。所謂“工”,就是楹聯的形式,對仗要工整,字數相等,句讀一致,有齊整之美,平仄相應,音調和諧、有韻律之美;所謂“切”,就是楹聯的內容,要與題詠對象相切合,詞性相當,位置相同,有對稱之美,且內容相關,上下銜接,有意境之美。
古往今來,妙聯佳句,洋洋大觀。或銘或箴,亦莊亦諧,語含情趣,意蘊哲理。楹聯學鼻祖梁章钜當年在福州“三坊七巷”的小黃樓故居與文人常有詩詞唱酬,並將每次詩會唱和編輯成冊,專門撰聯以記。其中,題詩鈔樓聯:“藏名詩酒間,竹屋紙窗清不俗;養拙江湖外,風台月榭悄無言”。至今讀來,依舊令人口齒生香、意味悠長。
楹聯之美,亦美在書法。
楹聯,是將對仗的詩文通過書法媒介表現於楹柱之上的綜合藝術。清代劉熙載《藝概》雲:“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誌,總之如其人也。”用於楹聯的書法之體,篆、隸、草、楷、行五體皆有,各盡其美。
篆書楹聯。粗略可分為甲骨文、大篆、小篆三種字體。甲骨文美在極簡,大篆美在蒼茫,小篆美在飄逸。由於發現較晚,識讀較難,甲骨文楹聯相對稀少,古建築中能見到上品者可謂寥若星辰,近現代僅有董作賓、羅振玉、王懿榮等堪稱大家;大篆遺產相對豐富,清代篆書大家輩出,以吳昌碩、王福廠為翹楚,在前清、民國的名勝古跡中,大篆楹聯尚能偶爾見到;小篆線條勻稱、結構中和,體態富於裝飾性,留存於古建築中的小篆楹聯,以鄧石如、趙之謙及其流派居多。
隸書楹聯。篆書經過數百年發展蛻變,結構由長變扁,線條由圓變方,衍化為隸書。隸書最具標誌性的筆法是“蠶頭燕尾”,其在造形上,上下橫畫俯仰取勢,左右豎畫向背呼應,具有雄闊嚴整樸茂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和神韻,非常契合廟堂之氛圍。古建築中的隸書楹聯比重較大,名家輩出,清代鄭簠、伊秉綬、金農等妙筆尚存不少。
楷書楹聯。楷之者,楷模、楷則也。楷書字體方正、筆畫平直、增之不可,減之不得。既有法度森嚴之沉靜,又有雍容自如、閑庭信步之韻。楷書之美,美在中和,如謙謙君子、溫良恭儉,中規中矩、恬靜平和,完整地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楷書大家代不乏人,鍾、王、顏、歐、褚體各領風騷。中國傳統建築中楷書楹聯數量居中,錢南園、成親王、翁方綱等皆有出藍之譽。
草書楹聯。草書和楷書一樣,也是從隸書衍生而來,分為章草、狂草和今草三個階段。草書之美,意境簡約抽象似詩畫,韻律疾澀輕重似音樂,豐姿聚散抑揚似舞蹈。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有言:“草書之筆劃,要無一可以移入他書,而他書之筆意,草書卻要無所不悟”。優秀的草書作品能啟發觀賞者豐富的聯想。草書楹聯,可謂名家熣燦,傳統建築中可見名家就有明清之王鐸、傅山,民國之於右任、王蘧常等。
行書楹聯。行書古稱“行押書”,是在楷書基礎上,吸收草書之意,為了彌補楷書書寫速度太慢而草書又難於辨識發展而成。始創於東漢,成熟於兩晉,興盛於唐宋。其書寫流暢,意態瀟灑,筆法豐富,結構活潑,千百年來一直雅俗共享,長盛不衰。代表人物從東晉王羲之父子到唐代顏真卿、宋代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等。行書楹聯也如眾星之列河漢,枚不勝舉,在傳統建築中流布最廣,明清之董其昌、何紹基、郭尚先、林則徐,民國之李叔同、白蕉、黃賓虹、謝無量等時可瞻見。
楹聯的哲學內涵
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楹聯,遍布於佛教的寺廟、道家的道場和儒家的園林,不僅具有美學價值,而且還有深刻的文化與哲學內涵。
佛家楹聯。中國佛教起源於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的印度佛教,經過千百年的傳播與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在中國佛教聖地的傳統建築中,隨處可見楹聯及其佛家思想,其核心為“戒”、“定”、“慧”。即通過告誡、勸誡、戒律來規範人的行為和修為,安定內心、涵養心性。佛家楹聯表現為:一是慈悲性。愛眾生並給予其樂,謂之“慈”;憐眾生並拔度其苦,謂之“悲”。著名楹聯有:河南桐柏山觀音禪林“大慈不悲,尋聲救若;千手千眼,隨處化身”。二是平等性。心即佛,人人平等。如閩刹之冠的鼓山湧泉寺山門聯:“淨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此聯藏頭“淨”、“空”,隱喻禪理,細品之“平等心”、“平常心”躍然紙上。三是因果性。佛教講三世因果,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警示眾生“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梁章钜父親梁讚圖素有詩詞楹聯之好,曾對兒子贈聯以教:“非關因果方為善;不計功名始讀書”。梁章钜能成為楹聯大師,其家學淵源可見一斑。
道家楹聯。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傳統宗教,形成於秦漢,道家以先秦老子、莊子關於“道”的學說為中心,主張道法自然和清靜無為。在道教道場的傳統建築中,著名的楹聯有:四川青城山上清宮的“鍾敲月上,馨息雲歸,非仙島莫非仙島;鳥送春來,風吹花去,是人間不是人間”。吟之,無需思量即被悄然帶入亦真亦幻、空山無人的“清寂”境界。
儒家楹聯。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至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學”,從此確立了儒家學說在中華文化中的正統地位,對華夏文明的傳承起著關鍵作用。儒家講究“仁義道德”、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大到樓閣殿堂,小至茶寮書齋,體現儒家思想最為廣泛。儒家楹聯不僅美化環境,更對子孫後代有很好的德育教化作用。著名的孔府大門的楹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此聯相傳為明朝宰相李東陽所撰,清代大學士紀曉嵐所書,真可謂名家名作掛名門。不僅如此,坊間還流傳趣談,說該楹聯中“富”字省略上麵一點,暗喻著“富貴無頂”;“章”字一豎貫穿,隱示著“文章通天”。
楹聯,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瑰寶,千百年來,為中國人所喜聞樂見。早在2005年,楹聯習俗就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建人傑地靈、文星璀璨,楹聯文脈深厚,古有曾生活於福州的“楹聯之父”梁章钜,今有耄耋吟丈至年幼詩童的楹聯粉絲。尤其還有眾多老舊楹聯匾額散布於八閩古村古建之中,可惜多流於古董小販之手,亟需像搶救和保護古建築一樣引起政府足夠重視,以更好地傳承與弘揚楹聯文化。
(作者為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