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用途愈來愈廣的楹聯文化

用途愈來愈廣的楹聯文化

2018-04-25 19:16:50未知互聯網 0條評論

在經濟大潮的推動下,楹聯這種短小精悍的文學藝術形式蓬勃發展,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其用途將愈來愈廣,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勁旅,滲透到各個領域。真是:“華夏有天皆麗日,神州無處不掛聯;楹花覆蓋城鄉地,萬裏河山更美觀。”


近年來,城鎮鄉村,大凡紅白喜事,張貼楹聯的風氣很濃,如婚喪嫁娶、小娃滿月、老人過壽、新屋落成、喬遷新居、過會唱戲、慶祝節日、開張營業等,都要用楹聯裝飾門楣楹柱。過事的前幾日,主家就開始琢磨楹聯,有的自擬,有的是請人代撰,字斟句酌,毫不馬虎。對楹聯的書法亦很講究,寫得洋洋灑灑頗具大家風度,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主家如此看重楹聯,是因為它是一件“門麵活”,容不得半點粗製濫造。他們知道,當天來的客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門楣兩側的大紅楹聯(喪聯亦有黃、白色的),其次才是室內的裝飾及環境變遷或酒宴的籌備等等,倘若把楹聯寫不好,主家就有失體麵,減弱儒雅氣氛,因此在他們籌備的諸般項目中,楹聯就自然而然地“榮登首席”,位居“老大”了,大有“萬花叢中一點紅”的意趣。


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及旅遊業的發展,如今楹聯已插翅高飛,登上了許多名勝古跡的大雅之堂,不少公司、名店、廠礦為宣傳自己的產品亦廣泛征聯,“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非凡。他們多把聯語當廣告用之,認為這比那些不講平仄的散文式的語言產生的藝術魅力要大得多,要比派出許多推銷員“遊說列國”強得多。一些名勝古跡所在地,甚至不惜重金向海內外征聯,他們認為楹聯是名勝古跡的亮麗景觀和無聲“導遊”,是對外的“窗口”和“眼睛”,是高度濃縮了的詩詞般的“點睛之筆”。寥寥幾句的楹聯,隻要立意高遠,構思奇特,涉今含古,語詞凝練,新穎別致,就能留下千古絕唱。試想成都武侯祠如果沒有趙藩寫的那副總結諸葛亮治蜀的名聯;蘇州寒山寺沒有張繼作的《楓橋夜泊》的短詩,這些名勝就會因之減卻許多光彩。因此,我們對名勝古跡所在地的征聯掛對之事,絕不能小看,應當看作是具有遠見卓識的高明之舉。


楹聯還有一個優點是:它不像詩詞歌賦那樣要通過報刊發表,才能見諸群眾。而且報紙喜歡的是新聞稿件,要給詩詞歌賦讓出點園地,確實是難乎其難。如不能與讀者見麵,那就如同閨閣繡女被封閉起來一樣,使人們很難看到她的“天生麗質”。而楹聯就不同了,它不擇土質肥瘦,落地就能發芽,它發表的陣地是門楣楹柱,第一讀者就是那些當日前來納禮的親朋好友,這比詩詞歌賦選擇載體要靈便得多,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稍加修飾,就能卷簾露玉顏,“春日凝妝上翠樓”。


楹聯有廣泛的用途,這就決定了它有旺盛的生命力。曆久不衰、永葆青春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願楹聯的用途會越來越廣,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麵,諸多領域,開出更加鮮豔奪目的花朵,“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楹聯文化用途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