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我縣有“六大”古驛站,分別設立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皇帝年間,距今330多年曆史。
建站時,朝廷從雲貴高原調撥一批“站丁”(建站人),護守邊關,開發北疆。由於曆史較長,“站丁”形成了一群特殊生活群體。經過一代代繁衍生息,如今肇源已有站人後裔15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這些驛站人的老祖先們很重視知識,熱愛民族文化,在古驛站這塊沃土上,不但積澱了厚重的驛站文化,而且還傳承了上千年的民族楹聯文化。站人祖先們留下了不少寓意深刻的家風家訓對聯,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後人。
肇源“站人文化研究學會”挖掘調查,如今茂興驛站東南街尚存一座100 多年前的楊氏族人老房,屋內梁柁下有兩根明柱腳(貼對聯地方),兩根楹柱上醒目的刻著一副書法對聯:
上聯:平生存公正,講道德,傳忠厚,家風永振;
下聯:處事無私念,教子孫,學仁義,福祿長榮。
據《茂興站楊氏族譜》記載,這副對聯是楊氏第八代族人楊萬聰親筆寫下的此聯,當時聘請知名藝術大師趙文德在自家楹柱上書寫並篆刻,至今寓意深遠,字字生輝。
這副對聯寫出家風家教、家規祖訓,也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良好的仁義道德觀念。這副對聯不但傳承教育了楊氏族人,而且在社會上引起了良好反響。站上人禮義多,規矩大,與老祖宗良好的家風家訓是分不開的。
10年前,“站人學會”在挖掘驛站文化過程中,在茂興張文友老先生家發現收藏一副對聯,經考證是100多年前趙畫匠撰書,用木框玻璃裝裱,字跡剛柔並濟,老成持重。寫到:
上聯:輕研竹露裁唐句;
下聯:細嚼梅花讀漢書。
這副對聯保存良好,書法上乘,寓意深遠,目前這副聯在肇源縣博物館收藏。在偽滿時期,茂興有位德高望重的站人老先生趙永厚,他早年畢業於齊齊哈爾高師,曾任偽滿肇州豐樂鎮小學校長。他能詩善畫,給茂興裴家藥店作畫題聯:
上聯:春天有雨花開早;
下聯:秋後無霜葉落遲。
據站人後裔山東濰坊離休老幹部楊兆顯(茂興人)回憶講過:解放前他爺爺有一酒櫃,兩邊刻一副對聯:
上聯:看庭前花開花落,榮辱不驚,名利等閑;
下聯:望天上雲卷雲舒,去留無意,人情冷暖。
這副對聯令人回味無窮,距今已有150多年。
肇源古驛站悠久燦爛的楹聯文化一直延續至今,有站人後裔們一代又一代在傳承和耕耘著楹聯文化。使其驛站楹聯文化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站人後裔楹聯教師張希民,楹聯作者楊樹奎、張樹林、楊柏森、孟慶東、趙殿臣、張樹發、趙殿銳、趙殿文、楊勖、李首達、張鑫等一直在楹聯創作道路上前行著。肇源楹聯文化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在驛站人的引領下,使得全縣楹聯文化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8年前肇源就被授予“中國楹聯文化先進縣”。
目前,全縣有老中青及學生作者達500多人。每年在省市級以上報刊上發表楹聯3000多副及楹聯故事並有獲獎。為歌頌祖國,讚美家鄉添上重彩一筆。
個人簡介
趙殿文,男,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政協肇源縣第十三屆委員會常委、肇源楹聯協會副主席、政協“站人學會”辦公室主任。
詩詞、楹聯、楹聯故事等作品發表《中國楹聯報》、《中華楹聯報》、《對聯》、《中國詩賦》、《黑龍江聯壇》、《肇源詩詞》等報刊上。新聞報道“驛站故事”等多篇稿件發表於國家和省、市、縣報刊上。
詩歌《頌黨偉業興》獲中宣部2016年慶建黨95周年“詩詞飛揚黨旗飄”三等獎。“春聯論文”獲2017年第15屆中國(高密)楹聯論壇會二等獎。“楹聯征文”獲第14屆中國(三門峽)征文論壇入選獎。征聯作品獲吉林省鬆原市2017年“七一”慶建黨96周年、鬆原建市25周年全國征聯一等獎。楹聯作品獲2018山東濟南全國征春聯大賽一等獎及其優秀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