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字數相等,結構對稱,平仄協調,音韻和諧,善於曲折升降,講究抑揚頓挫,極富音韻美。再配以書法形式,或楷或行,或篆或隸,可一筆一畫、方方正正,可隨心走意、天馬行空,雖曰小技,實則大觀。從先秦“神荼”、“鬱壘”的桃符驅邪,到後蜀孟昶的新年誌喜,經朱元璋推廣成俗。雅士酬和吟唱,婦孺喜聞樂見。能進象牙之塔,可入民間隴畝。曾是陽春白雪,也作下裏巴人。可歌可諷,亦莊亦趣,雅俗共賞,曆千年而不衰,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然而,曾幾何時,科技發展,物質豐裕,機器代替了人工,印刷代替了手寫,“即時貼”代替了“白麵糊”,簡單淳樸的紅紙條變成了美輪美奐的裝飾物,手寫對聯成了媒體新聞中少數人的表演秀。對聯變成少則幾元、多則成百上千元不等,全身沾滿了銅臭味的商品,隻剩下一副沒有靈魂的軀殼。結果是對聯越來越精美了,對聯的韻味和魅力卻越來越淡了。
其實,越來越淡了的不隻是對聯本身,而是人們對民族文化的漸行漸遠,乃至自信心的喪失。看看現實生活中,和對聯相同遭遇的比比皆是。比如鞭炮,本來是給節日烘托氛圍的,但人們卻用它來炫富、炫身份和地位,而且毫無節製,結果是鞭炮聲變成了噪聲;煙花本來是給節日添彩的,結果卻變成了汙染環境、損害人們健康的霧霾和毒氣。再看看我們的青年人,特別熱衷於過西方的節日,刻意在“情人節”向異性表白,在“愚人節”絞盡腦汁捉弄別人,會在“平安夜”狂歡,會在“聖誕節”互送禮物,卻口口聲聲說我們的“春節”沒意思,“ 元宵節”不好玩,清明不祭祖,重陽節不敬老,端午節愛吃粽子卻很少追思一下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麵對這些,難道我們還不應該警醒嗎?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可見,文化自信是發自內心的對民族文化的肯定與相信,內心強大才能自信。如果想讓我們的青年一代對民族文化自信,必須用民族文化充滿他們的內心。
文化自信源於對文化的熱愛。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有琳琅滿目的詩書禮樂,有經世致用的“孔儒之道”,有推動人類文明的“四大發明”;有“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有“艱苦奮鬥、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的長征精神,有巾幗不讓須眉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還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連一副副小小的對聯也寫滿了一份份自信。“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是人們對歲月輪回,冬去春必來的自信;“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是生意人對廣結人緣、財源滾滾來的自信;“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夾可吞吳”是讀書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笑對人生的自信;“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是閱人無數、入木三分的自信;“汪精衛死了,中國人民萬歲”是敢於打破常規和善於創新的自信。所有這些都在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化自信要重視過程。自信不僅在於結果更在於過程。我常常想念早年過年寫對聯的情景:每到春節臨近,買紙,研墨,潤筆,大人舒毫、孩子枕紙,一家人圍在書桌旁,邊說邊寫邊切磋,邊拉家常邊評頭論足,有說有笑,其樂融融。可是現在,人們到商店花幾元錢就可以買到滿意的對聯,不僅省了好多事,也比人工手寫的美觀好看,但缺少了許多書寫對聯過程中的快樂。所以,建議家家戶戶每年的對聯都自己書寫,哪怕寫得不是那麼完美、好看,甚至有點歪歪扭扭也沒有關係。早年不是流傳一個不識字的農村人用碗底在對聯紙上拓圈圈,同樣也充滿對春節來臨的喜悅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嗎?所以說,文化自信,從手寫對聯開始!
文化自信要從娃娃抓起。我們不僅要讓孩子們把《笠翁對韻》背得滾瓜爛熟,還要讓孩子們掌握對對子的本領,體會對聯蘊含的民族文化精華的無窮魅力。我們也希望學校的寫字課不隻是排在課表上,還要真正進入課堂,進入課外活動,進入孩子們的生活,最好是天天能寫寫毛筆字,寫寫自己對的對聯。孩子犯錯誤了,不要總是罰站,罰抄寫生字,也學學郭沫若先生的老師。少年郭沫若和小夥伴們偷吃了別人家的桃子麵臨懲罰,但卻因“他年折桂步蟾宮必定有我” 智對老師的“昨日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 而免罰並傳為佳話,我們的老師為何不也效仿效仿呢?雖也難免會有“細羽家禽磚後死,粗毛野獸石先生”的尷尬,但誰又敢說這裏麵不會有個“當代的少年郭沫若”呢。
文化自信源於踐行。文化自信必須成為一種實實在在的內化於心、見之於行的實踐。青年肩負著繼承和傳播文化的重要使命,要不斷通過善於學習、兼容並蓄的文化實踐,增厚自身文化素養,培育和涵養中國人的風骨、底氣和廣闊的文化胸懷,做民族文化的豐富者,踐行者,傳承和弘揚者。我曾給學生作過一個對聯講座,結束的時候出了一個上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征集下聯,未料幾小時之內就有數十名同學應征。在和學生應和、切磋、指導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青年學生對對聯的喜愛程度毫不遜色於年長者,而且也不乏佳聯佳對。實踐證明,我們的青年有望,我們的民族有望,我們的民族文化有望,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對民族文化的自信都是滿滿的。
對聯雖小,卻體現著中華文化獨有的自信。當代學者白啟寰先生如是說: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莊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願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是對聯高手!文化自信,從對聯開始。
作者:現玟,榆社縣郝北鎮人,現寄居榆次,供職於晉中師範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