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這一佳妙順溜耐人尋味的回文聯,相傳為乾隆一次京城微服出訪至“天然居”酒樓時,見其牌匾所書而忽現靈感即興所作。吟了上聯卻苦思不得下聯,後來隨從的紀曉嵐對了個“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的下聯,使之搭配成雙。然而當這事傳到紀曉嵐的家鄉直隸河間府獻縣,其同窗好友舉人張璉認為對得不工,另對了一比“僧遊雲隱寺,寺隱雲遊僧”的下聯。張璉所對雖在平仄結構方麵均優於紀聯,但“寺隱”則難與“居然”相對,故還是欠工算不上佳配。有關“天然居”這一回文聯,許多聯書有其記述,因此流傳得很廣。無數人見到過,不少文人試對過,可兩百多年過去了,卻一直沒有般配的對句。近年網上流傳對句,大多為強拉硬湊的生澀之作,結構意境無一超過紀張二聯的。
2008年《對聯》下半月刊第6期發表了北京劉康德先生題為《一副爭論了兩百多年的對聯》一文。文章對紀曉嵐和張璉及另外流傳著的“圖成地中海,海中地成圖”、“郎中王若儼,儼若王中郎”等幾個對句作了較為詳明的評析,指出了各自的不足,並“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一個令人滿意的下聯。”讀罷劉文,不禁引動了攻克難聯的熱望,經過多次思索搜尋擬改,終於撰得“人行暗道地,地道暗行人”和“人中畫像活,活像畫中人”兩個對句。前者與上聯詞性對品,結構對應,平仄對立協調,合規合律,但內容上關聯度不夠,特別是後一分句意境與上聯差距大;後者平仄結構意境均可,尤其後一分句“活像畫中人”與“居然天上客”十分般配。惜憾詞性不對品。“人中畫像活”的“中”乃方位名詞而非動詞,與“客上天然居”的“上”之動詞性質不對品。由此而知,這兩個對句雖則尚可,但終究缺陷明顯難為佳配。
日前,網上瀏覽偶見“美爾果”三字組成的名號,被不少地方的企業商家作為名稱使用。看後不由得心中一喜,如此廣為使用傳播的商企名號,倒過來的“果爾”又是一個副詞,不正好是苦苦搜尋可用應對的絕好材料嗎?真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欣喜之餘略加思索組合,一副完整而般配的“天然居”回文聯出現了: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餐美爾果,果爾美餐人。
聯中的“美爾果”可將它看成是“天然居”酒樓中的一道名饌,一種美食,而“客上天然居”的目的就是為品嚐“美爾果”這一美食去的。登上酒樓,環境優雅,店小二笑臉相迎,服務親切周到,心情十分舒暢,“居然”(成了)“天上客”似的;繼而品嚐起“美爾果”來,味道鮮美,吃得津津有味,“果爾(果真,終於,當真如此)”成了“美餐人(長於品嚐美食的人)”了。由此而知,上下聯內容相關,主題統一,結構協調,承接自然緊湊,平仄對立,詞性對品,作為應對難點的副詞“居然”、“果爾”亦兩相呼應。全聯意境閑適恬淡,靜心品讀,那舒坦柔美的韻味將不知不覺在心中悠然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