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中國第一副春聯暗藏玄機

中國第一副春聯暗藏玄機

2018-01-08 22:49:00段吉宏互聯網 0條評論

中國第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作者是誰?這場打了千年的官司,至今沒有結果。一說是五代皇帝孟昶,一說是孟昶身邊的學士辛寅遜。支持孟昶的依據是《宋史·蜀世家》記載:“昶每至除日,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辛寅遜撰詞,昶以非工,自命筆雲……”。支持辛寅遜的依據是,北宋神宗時代史官張唐英著的《蜀檮杌》提到此事:“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板於寢門,以其詞工,昶命筆自題雲……”。一個非工,一個詞工,一字之差,意思完全相反。


聯中“餘慶”、“長春”,除本意外,是否另藏機關,是否與北宋朝官呂餘慶及宋太祖生日“長春節”有某種關聯,被認為是一種偶然的巧合。


真的是偶然的巧合嗎?近年來,我逐漸形成一個大膽的探揣:此聯為孟昶所作,並且其中暗藏天大的玄機。


孟昶作此聯時已經當了三十一年皇帝了,中後期由於治國有方,深受百姓愛戴,是一個明君。但朝廷官員貪圖享樂現象嚴重,尤其是在後起之秀宋太宗的強勢下,自覺大勢已去,無力回天。為使百姓免遭戰火,投歸北宋的念頭與日俱增。但這是亡國求榮、叛祖賣宗的行為,會招來千古罵名的,怎麼能口頭表白呢?每天晝思夜想,寢食難安。終於有了:借天意說話。公元965年春節到了,與往年一樣,寢側須掛桃符。為了釋放自己的信息,決定標新立異,一改桃符的內容為文字書寫。但又不便首先自己動手,因這是辛寅遜的職責,於是向辛寅遜提及並囑其完成此事,辛寅遜隻是一知半解,他怎麼知道要寫孟昶心裏“餘慶、長春”那幾個字呢?能作得“工”嗎?肯定不能,這正是孟昶所需要的,借口辛寅遜聯詞“不工”而用自己的內容。


這說明孟昶和宋太宗早有私下往來,並有意日後讓呂餘慶這位清官治理成都,對宋太祖二月十六日生日為“長春節”更是了如指掌。


於是,中國第一副春聯就如此巧妙地誕生了。從字麵上看,上聯的本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遺澤”,下聯的本意是“嘉節預示著春意常在”。更深層次的意思就是告知宋太宗和天下:我孟昶準備舉國歸順大宋了。



此聯一出,天下人隻是知道,孟昶將傳承千年的桃符進行了形式與內容的改革。而宋太祖卻在被拍馬屁的高興之餘,對聯中的玄機更是心領神會。過了近十個月,派兵與孟昶表麵上也交戰幾次,其實戰局早定,果然,六十六天後,孟昶投降,五代的最後一國後蜀滅亡。孟昶的投降日:公元965年2月16日,也是宋太祖的生日“長春節”。幾乎同時,呂餘慶一路浩浩蕩蕩,從汴京開往成都任知成都府。


孟昶降後被封為秦國公。在解赴汴京路上,數萬百姓一直從成都送到犍為縣,哭聲沿江幾百公裏,可見百姓並不認為孟昶的投降而影響聲名。孟昶從國情,從民望,從身體上把握形勢,恰到好處,使中國得到了統一,人民得了安定,完成了自己的夙願。七天後,在汴京安然離世,時年四十七歲。


這副春聯是五代歸宋的一部傑作,它暗藏了六條玄機。上聯的“餘慶”,本意是“先代遺澤”,卻隱含了敵方官員呂餘慶的名字。一年後的同時,孟昶從成都赴汴京任檢校太師,呂餘慶從汴京赴成都任知成都府。下聯“長春”的本意是“春意常在”,卻又隱含了宋太祖二月十六日生日“長春節”,一年後,孟昶的投降日又恰恰是宋太祖的生日“長春節”。這是偶然的巧合嗎?不可能!這是兩位君主統一中國智慧的體現,這是中國“餘慶”、“長春”的延續和光大!與其說一個年僅四十七歲的孟昶在此時選擇了投降,還不知說是選擇了歸順、選擇了光明,順應了曆史潮流,從他贏得數萬百姓沿江哭送就說明問題。他更知自己的身體也無力支撐起國之大梁,從他歸順後七天就安然離世也證明了這一點。


既然官司還沒打完,我就也來湊湊熱鬧,萌發了上述探揣,不知然否,企冀專家同仁評點。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春聯玄機中國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