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春聯的三種形態及其源流考

春聯的三種形態及其源流考

2018-01-07 15:58:14劉鋒對聯中國 0條評論

1  引言

 

梁章钜在《楹聯叢話•卷一•故事》中雲:嚐聞紀文達(紀昀)師言:楹帖始於桃符,蜀孟昶“餘慶”“長春”一聯最古。但宋以來,春帖子多用絕句,其必以對語,朱箋書之者,則不知始於何時也。

 

紀昀(1724~1805)字曉嵐,一字春帆,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這一段話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五代後蜀孟昶的桃符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楹聯的起源。當然也是桃符春聯的起源。後來的研究者都以此為確論。其二,春聯作為對聯的一大類,具有三種形態:桃符春聯;春帖子對聯(春帖子用對語);春聯,專指“朱箋書之者”(紅紙對聯)。

 

2  桃符春聯

 

曆史上關於桃符春聯的記載有很多。如何界定桃符春聯?孟昶聯給出了桃符春聯的三要素,即:桃符,除夕(春節),對句。桃符版是春聯的載體,對句是指明春聯必須符合對聯的格律,除夕(春節)是指明寫春聯的時間。桃符春聯是為慶賀春節而寫的。

 

據北宋初期的黃修複說:“先是,蜀主每歳除日,諸宮門各給桃符一對,俾題元亨利正四字。時偽太子善書劄,選本宮策勲府桃符親自題曰‘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字,以為詞翰之美也。[1]

 

蜀主是指後蜀(933年—966年)主孟知祥。同光三年(925年)後唐滅前蜀,孟知祥(874年—934年)被任為西川節度使,次年主政成都。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孟知祥被封為蜀王,次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後蜀。在位不足一年。偽太子是指孟昶。明德元年(934年),孟知祥去世,孟昶即位。在位三十二年,經濟發展。廣政二十八年(965年),孟昶降宋。據上述推之,則“天垂餘慶、地接長春”一聯或者可論定在公元933年。

 

這也說明了桃符題詞從一般吉祥語向對聯的演化。“桃符一對”,是說明一桃符用於寫上聯,另一桃符用於寫下聯。這正是後世對聯形式的肇始。‘天垂餘慶、地接長春’是正格的四言對聯。這或許是最早的桃符春聯。

 

此聯和“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其間當有一個演變過程。我們可以設想,桃符春聯經曆了這樣一個完美而曲折的發展過程:桃符題詞------偽太子(孟昶)桃符聯“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幸寅遜題桃符詞------孟昶桃符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1)北宋蘇軾桃符聯

 

王安石《元日》詩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桃符還在換,對聯是不是還在寫呢?據北宋張邦基說:東坡(蘇軾)在黃州,而王文甫家東湖,公每乘興必訪之。一日逼歲除,至其家,見方治桃符,公戲書一聯於其上雲:“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2]

 

這一聯符合桃符春聯三要素,即:歲除,桃符,對句。這是北宋的桃符春聯。此聯的意義有二:一是桃符春聯從皇家走向民間;二是桃符的內容不再是慶賀春節,而更趨向一般對聯。這一點對於對聯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張邦基,北宋時人,生卒年不詳,著《墨莊漫錄》十卷。其書宋代書目未見著錄,《四庫全書》收於子部雜家類。《宋詩紀事》稱引其文達三十八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之為“宋人說部之可觀者”。

 

2)南宋的桃符聯

 

·南宋樓鑰桃符聯

北宋有桃符聯,南宋記載的桃符聯就更多。據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在所著《困學紀聞》雲:“攻媿先生書桃符雲:‘門前莫約頻來客;坐上同觀未見書。’”[3]

攻媿是樓鑰的號。樓鑰(11371213),字大防,明州鄞縣(今屬浙江寧波)人。南宋隆興元年(1163)進士,曾官吏部尚書兼翰林侍講,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等,諡宣獻。

《困學紀聞》屬於考證性質的學術專著,居“宋代三大筆記”之首。王應麟(12231296),字伯厚,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南宋理宗淳祐元年進士,曆官至禮部尚書。

 

·南宋《梅磵詩話》載桃符聯

南宋《梅磵詩話》所載桃符聯有三副。據《梅磵詩話》:餘圩下年前之杭,常登吳山崗,見一第宅桃符雲:“地高春易盛,天近澤常多。”[4]------作者佚名,第宅桃符一語說明了南宋桃符春聯的普遍性。

另據《梅磵詩話》:蜀人劉朔齊震孫,嘉熙間由宰掾守霅,郡圃桃符雲:“坡仙舊有棠陰在,蜀客新從花底來。”殊不泛。[5]-------作者劉朔齊,嘉熙(1237~1240)是宋理宗趙昀的第四個年號。

又雲:餘嚐居霅之城南,鹹淳丁卯歲題桃符雲:“曆頒歲首三元日,春滿城南尺五天。”下句用杜詩注“城南韋杜,去天尺五”,鄉人頗以為切。[6]   

鹹淳是宋度宗年號,丁卯是鹹淳三年(公元 1267 年)。這當然也是春聯,作者是韋居安。韋居安,號梅雕,吳興(今浙江湖 州)人。度宗成淳四年(1268年)進士,著《梅磵詩話》。

 

·南宋《癸辛雜識》載桃符聯

據《癸辛雜識》記載:包宏齋恢致仕後,歸作園於南城,題桃符雲:“日短暫居猶旅舍,夜長宜就作祠堂。”年八十七薨。[7]

包恢(1182---1268),字宏父,號宏齋,南宋時建昌南城(今屬江西)人。曾官刑部尚書。也是文學批評家。

又據《癸辛雜識》記載:廖藥州湖邊之宅,有世祿堂、在勤堂、懼齋、習說齋、光祿齋、觀相莊、花香竹色、紅紫莊、芳菲逕、心太平、愛君子。門桃符題雲:“喜有寬閑為小隱,粗將止足報明時。”“直將雲影天光裏,便作柳邊花下看。”“桃花流水之曲,綠陰芳草之間。”(二小亭)[8]

廖瑩中(?~1275),字群玉,號藥洲。邵武(今屬福建)人。南宋著名刻書家、藏書家。登科後,官太府丞、知州,皆不赴,為賈似道幕客。

《癸辛雜識》為“唐宋史料筆記叢刊”的一種,作者周密(1232~1298)是南宋末著名詞人、學者。《癸辛雜識》分前集一卷、後集一卷、續集二卷、別集二卷,共四集六卷,凡四百八十一條。

 

3)元代著作載南宋桃符聯

 

·《隠居通議》載南宋桃符聯

據四庫全書之《隠居通議》所載:“趙信公葵鎮淮揚日有桃符句雲‘日燿旌旗開大閫,風(吹)鼓角到中原’,後句甚佳”。[9]趙葵(1186~1266 ),字南仲,號信庵,衡山(今屬湖南)人。曾任右相兼樞密使,封信國公,追贈太傅,諡號“忠靖”。趙葵曆仕寧宗、理宗、度宗三朝,《宋史》稱“朝廷倚之,如長城之勢。”

又雲:“是時餘製帥玠鎮蜀亦有桃符句雲‘威行玉斧山河外,春在金符掌握中’”[10]其宏偉壯闊,或可與劉禹錫的詩句“萬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風雨會中州”比美。餘玠(?~ 1253年),字義夫,號樵隱,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北)人,南宋名將。曆任四川安撫製置使,夔州路轉運使等。

劉壎(1240---1319)字起潛,號水雲村。學者稱水村先生。元代江西南豐人。著有《隱居通議》31卷。

 

·韓香桃符聯

元代依舊保持著南宋桃符春聯的傳統。據元代《山房隨筆》記載:京口韓香除夜請客作桃符雲:“有客如擒虎,無錢請退之。”[11]以其姓為對也。《山房隨筆》有書行世。作者題為蔣正子。蔣正子,生平事跡不詳,約為由南宋入元之遺民,著《山房隨筆》,一卷。此書沿襲歐陽修詩話“以資閑談”之旨,多記宋末元初詩壇軼事與詩歌掌故。此書當代有通行本,是1981年中華書局版《曆代詩話》本。[11]

 

·元代張之翰桃符聯

據《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七》“桃符”條記載:張之翰,字周卿,邯鄲人,由翰林學士除授鬆江知府。自題桃符雲:“雲間太守過三載,天下元貞第二年。”是歲卒。亦讖也。

元貞是元成宗年號,從1295年至1297年二月,以後用大德年號。元貞第二年即1296年。《南村輟耕錄》是元代陶宗儀(1329年—1410)所作。

 

4)明人著作載南宋桃符聯

 

據《堯山堂外紀》:賈似道開閫日,有《桃符》一聯雲:“笑迎珠履三千客,坐擁貔貅百萬兵。”人皆稱羨。一客獨笑曰:“若是,則客居主位矣!何不曰:‘坐擁貔貅兵百萬,笑迎珠履客三千。’”賈大喜,厚贈之。(他如“威行塞北幾千裏,春滿淮南第一州。”“陽春膏雨三千裏,明月香風十二樓。”皆門客所諂獻者。)[12]

 

此聯為賈似道門客所獻對聯。賈似道(1213~ 1275)字師憲,浙江天台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進士,南宋晚期權相。宋理宗以“師臣”相稱,百官都稱其為“周公”。

 

《堯山堂外紀》一百卷,是明代蔣一葵撰。蔣一葵,字仲舒,號石原居士,南直隸武進(今江蘇常州)人。萬曆甲午進士,曆官至南京刑部主事、郎中等。《堯山堂外記》收錄上起古初,下迄明代“正集不錄”的1223名作家詩賦詞曲,間或加以評述,綴其本事;且附一小傳,或詳或略,一目了然。史料價值極高。鄭振鐸先生說,此書“有豐富的史料,對研究文學史的人特別有用”。謝國楨先生亦稱此書“最可以推薦”。

 

3  春帖子對聯

 

1)南宋春帖子對聯

 

春帖子對聯最早見於《三才圖會》。《三才圖會》又名《三才圖說》,是由明代王圻及其兒子王思義撰寫的百科式圖錄類書。此書於1607年完成編輯,並在1609年出版。當代,上海古籍出版社另出版有三卷本《三才圖會》。

 

據檢閱舊本《三才圖會》人物·七卷:在真西山圖像側有文字說明:“真西山,名德秀,字希元,閩之浦城人。本姓慎,因避孝宗諱,改焉。越山居成,名其齋曰:學易,春帖雲:‘坐看吳越兩山色,默契羲文千古心。’以進士官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13]

 

所謂“浦城真西山先生”是指南宋時期的真德秀。真德秀(1178---1235),字希元,號西山,福建浦城(今浦城縣仙陽鎮)人。本姓慎,因避(宋)孝宗諱改姓真。南宋後期著名理學家,尊稱為“西山先生”。

真德秀於慶元五年(1199年)進士及第,開禧元年(1205年)中博學宏詞科,曾官禮部侍郎、戶部尚書、參知政事等,諡文忠。真德秀曾修《大學衍義》,創“西山真氏學派”。有《真文忠公集》。

王圻(15301615)字元翰,號洪洲,上海青浦縣人。明代文獻學家、藏書家。嘉靖四十四年(公曆1565年)進士,曆官陜西布政參議等,退休後以著書為事,所輯有:《續文獻通考》《稗史彙編》《洗冤錄》等等。王思義,王圻之子,字允明,生平未詳,與其父王圻合著有《三才圖會》一書。

檢讀《真德秀詩集》,真德秀所作春貼子詩歌很多,其中有:“春貼子•東宮”5首,“春貼子•皇帝閣”6首,“春貼子•皇後閣”5首,計16首。因此,真德秀作春貼子對聯是可能的。

可資佐證的還有《堯山堂外紀》。據檢,《堯山堂外紀》卷60 真德秀條下所記與《三才圖會》是一致的。

 

2)元代春帖子對聯

 

元代也有春帖子對聯。楊瑀《山居新話》載:“元統(元朝元統元年,公元1333年)間,餘為奎章閣屬官,題所寓春帖雲:“光依東壁圖書府;心在西湖山水間。”時餘嵕山為江浙儒學提舉,寫春帖於山居曰:“官居東壁圖書府;家住西湖山水間。”偶爾相符,亦可喜也。[14]

 

楊瑀(12851361),字元誠,錢塘(今杭州)人,曆官中奉大夫、浙東道宣慰使等。《山居新話》一卷(抄本作四卷),一名《山居新語》。此書內容龐雜,對朝廷典章製度、教習風俗、名臣言行、自然景觀等都有詳細記載。有《四庫全書》、《說郛》等本。

   

3)明代春帖子對聯

 

·《水東日記》載春帖子對聯

當然,明代也有春帖子對聯。據葉盛《水東日記》載:“前年過泰和,謁楊尚書叔簡,王抑庵尚書,見楊氏春帖雲:“世承良吏德,門倚素王宮。”意必東裏公所作,抑庵中堂集古人語雲:“詔許歸蓬蓽,性本愛丘山。”又嚐聞楊文定公桃符有曰:“黎庶但教無菜色,官居何必用桃符”雲。[15]

《水東日記》是明人筆記,葉盛(14201474) 撰,四十卷。葉盛﹐字與中﹐江蘇昆山人﹐正統十年(1445)進士,曆仕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四朝﹐官至兩廣﹑宣府等處巡撫﹐擢吏部左侍郎。該書主要記述明代前期典章製度,皆言之甚詳。也間及不見於史傳的當時人一些軼聞逸事﹐還博涉宋﹑元人行事及碑誌﹐收錄了一些宋﹑元﹑明人詩文奏議﹐有較高史料價值。

 

·《堯山堂外紀》載春帖子對聯

《堯山堂外紀》卷82【章孟端】條下雲:“章孟端,宣德間為禦史時,多所彈劾。正統初,權貴忌之,罷歸,京師士大夫以宋人贈唐子方"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古重如山"之句,分韻作詩送之,送者皆被遠謫。不數年,孟端諸子連中進士為京官,同處一邸,書春題於壁曰:"四壁金華春宴罷,滿床牙笏早朝歸。"人多羨之。”[16]

 

4   春聯

 

1)作為詞彙的春聯

 

最早的春聯一詞見於《濯纓亭筆記》。據查閱《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之《濯纓亭筆記》舊本,關於春聯的內容有兩處。

 

其卷六雲:“元時,淮人趙氏,富而好文章,嚐以詩賦私試士,······其家有明月樓,以金壺及杯盤餉趙子昂求書春聯。子昂題曰:‘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當時以為絕唱。······”[17]

 

第二處雲:“趙子昂善書。有文名。元世祖聞而召見之。子昂豐姿如玉。照映左右。世祖心異之。以為非人臣之相。使脫冠而頭銳。乃曰。不過一俊書生耳。遂命書殿上春聮。子昂題曰:‘九天閶闔開官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又命書應門春聯。題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因出宋藝祖神像命之題讚,以觀其誌。子昂踧踖良久,題曰:‘玉帶緋袍色色新。一回展卷一傷神。江南江北新疆土。曾屬當年舊主人’。世祖大稱善。”[18] 按:“日月”十字,今率用為新歲桃符,幾遍閭巷,而不知始自鬆雪翁,且非臣工所宜用也。又按:今人家門聯率用“天恩春浩蕩;文治日光華”十字,不知此乃雍正年間禦賜桐城張文和廷玉桃符句,張氏歲歲懸之。後京官度歲,強半書此作大門春聯,近日則外省亦比戶皆然矣。------從作者按語可見,至明代弘治年間,大門春聯已經從北京向全國發展。

 

《濯纓亭筆記》的作者是明代戴冠。戴冠(1442---1512),字章甫,自號濯纓,江蘇長洲人。《明史》無傳。《獻征錄》卷85及《莆田集》卷27有文征明撰的《戴先生冠傳》,稱“其學自經史外,若諸子百家、山經地誌、陰陽曆律與夫稗官小說,莫不貫總。……議論高遠,……務出人意”。但八次應舉不中。弘治四年(1491),“始以年資貢禮部”,授浙江紹興府儒學訓導。

 

對於第一處的記載,《堯山堂外紀》所記有不同。據《堯山堂外紀》卷70 【趙孟頫】條下,雲“元盛時,揚州有趙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樓,人作春題多未當其意。一日,趙子昂過揚,主人知之,迎致樓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銀器,酒半,出紙筆求作春題,子昂援筆書雲:"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主人得之喜甚,盡徹酒器以贈子昂。[19]

趙孟頫“明月春風”一聯,《堯山堂外紀》作“春題”,《濯纓亭筆記》作“春聯”。趙孟頫所作究竟是春聯還是春題?當然可以見仁見智。------但是春聯一詞已經出現了。

 

至於第二處記載,“九天閶闔開官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一聯以及“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一聯,其實是詩歌的摘句。

“九天”、“萬國”一聯摘自王維的詩歌“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詩雲“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摘自陳後主(叔寶)的詩歌。據《堯山堂外紀·卷十七•六朝(陳)》記載:後主入隋,文帝給賜甚厚,每預宴,為不奏吳樂,恐傷其心。監者言:‘叔寶與子弟等日飲一石,終日沉醉,罕有醒時。’帝曰:‘且任其性,不爾,何以過日?’及從東巡,登芒山,侍宴賦詩,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願上東封書。’後從至仁壽宮,及出,文帝目之曰:‘此敗,豈不由酒!’

 

2)春聯

 

《堯山堂外紀》一書,對桃符,春帖,春聯的界定井井有序。於元代之前,不用春聯一詞,明代中期前後才開始使用,比較謹嚴。此書卷82【章孟端】條下尚雲春帖,卷83【湯胤績】條下已經用春聯一詞。其中雲:

 

【湯胤績】湯胤績廳事春聯曰:‘東坡居士休題杖,南穀先生且濫竽。’後堂曰:‘片言曾折虜,一飯不忘君。’[20] 湯胤績(湯胤勣),字公讓。明開國重臣湯和曾孫,為諸生,工詩,負才使氣。曾活躍於明代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四朝。

 

同書卷84【翟海槎】條下,也有春聯的記載:“有髹匠求翟海槎題春聯,翟改‘陽春布德澤’雲:‘陽春生德澤,萬物布光輝。’(‘布光輝’者,布光灰也。)一時哄然。”[21]據光緒《武進陽湖合誌》,翟為成化元年舉人,曾官廣東雷州府通判。

 

3)春聯起源討論

 

認為春聯起於明初的大都根據《金陵瑣事》。《金陵瑣事》是南京掌故筆記,周暉撰,8卷,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刻。周暉(1546~?),字吉甫,號漫士,又號鳴岩山人。上元(今南京)人。明代諸生,隱居不仕。博古洽聞,多識往事,馳譽鄉裏。此書專記明初以來金陵掌故,上涉國朝典故、名人佳話,下及街談巷議、民風瑣聞。該書曆來備受學者重視。

 

據檢讀原文,其卷一·春聯條下,太祖禦書春聯,賜中山王徐公達雲:“始餘起兵於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茲定鼎於江南,遂作擎天之柱。”此二十六字,乃初封信國公誥中語也。又一聯雲:“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22]

 

第一聯是初封徐達為信國公誥中語,非朱元璋所能作。按其內容,“始餘起兵於濠上”似乎亦不能作門貼,故不能作為春聯。第二聯“破虜平蠻”,破虜可理解為北伐,平蠻則成無根的遊詞。此二聯不載於明史,亦不載於《堯山堂外紀》等書,或得諸於傳聞。似乎也不能作為春聯。

 

可資對照的是朱元璋書賜陶安的一副對聯。據《明史·陶安傳》:“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製誥兼修國史。帝嚐禦東閣,與安及章溢等論前代興亡本末。······安事帝十餘歲,視諸儒最舊。禦製門帖子賜之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時人榮之。[23] 門帖子或許是明初春聯的異名。

 

迄至清代,春聯已經流行。清代人所記明初春聯,時代既遠,更多了牽強附會,茲不贅述。

 

5  結束語

 

春聯的發展其實是有兩條路線的。一條是桃符,一條是春帖。桃符春聯源於公元933年,其在後蜀有了相當的發展。曆經宋、元、明、清四代。這是有史籍可稽的。春帖是由春帖詩歌——春帖兩句詩——春帖對聯這樣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春帖對聯起於南宋,曆經宋、元、明、清。桃符春聯的載體是桃符板,春帖對聯的載體是紙質,這兩者在明代融彙成一股巨流,形成春聯;一直流布到現在。

 

【索引】

 

[1] 北宋·黃修複《茅亭客話•蜀先兆》

[2]  北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八

[3]  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十八評詩》

[4] [5] [6] 南宋·韋居安《梅磵詩話》

[7] [8] 南宋·周密《癸辛雜識》

[9] [10] 元代劉壎《隠居通議卷十•詩歌五》

[11] 元代·蔣正子《山房隨筆》

[12] [16] [19] [20] [21]  明代·蔣一葵《堯山堂外紀》

[13] 明代·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 

[14] 元代·楊瑀《山居新話》

[15] 明代·葉盛《水東日記》

[17] [18]明代·戴冠《濯纓亭筆記》

[22] 《金陵瑣事》是 南京掌故筆記,周暉撰

[23] 《明史·列傳第二十四》

 

主要參考資料

梁章钜《楹聯叢話》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源流春聯形態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