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楹聯國學的曆史與現狀芻議

楹聯國學的曆史與現狀芻議

2018-01-04 22:36:02鄧萬商互聯網 0條評論

對聯,俗稱對子,雅稱楹聯。楹聯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楹聯國學萌芽於先秦兩漢,成長於六朝,成型於唐代,流行於宋代,明清達到鼎盛時期。

楹聯國學經曆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大體可分為:孕育期、成熟期、鼎盛期、低穀期和複興期等五個時期,呈現出曲折發展的規律。

孕育期。楹聯國學從魏晉南北朝時期樂府詩中的對仗句脫胎而來。樂府詩中的對仗句,在先秦兩漢時萌芽,魏晉時成長,南北朝時成為主體。對仗這種修辭方法早在《詩經》、《論語》中就得到運用。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菲菲。”“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還有漢、魏晉時出現的對偶句子如:“布綠葉之萎萎;敷華蕊之蓑蓑。”“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等對偶語句就是對聯的前身。在南北朝時,確定了漢字“古四聲”讀音,產生了聲律,從而進一步促進律詩在唐朝成熟。於是在詩的朝代(唐朝)同時也產生了楹聯。餘德泉教授在其所著的《對聯縱橫談》一書中也明確指出:“對聯產生於唐代。”而且,楹聯國學的對仗比起律詩來更趨於工整。國學楹聯,實際上就是單獨運用的對仗句。而單獨運用的載體是豐富多彩的。貼於柱上謂“楹聯”,書於門上謂“門聯”,刻在石壁謂“岩聯”,掛於廳堂謂“堂聯”等等。趙曾望等著《對聯叢話》並引“堂室之題句”中載,東漢末年,北海太守孔融就集其詩聯懸於客室:“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距今有1700多年,這大概是我國最早的客廳聯了。又如,譚嗣同在《石菊影廬筆識》中,記載了南朝梁代文學家劉孝綽罷官後給其三妹劉令嫻寫的對句:“閉門罷慶吊;高臥謝公卿。”“落花掃仍合;叢蘭摘複生。”譚嗣同說,此雖似詩,而語皆駢儷,又題於門,自以為聯語之權輿矣,“權輿”就是起始開端的意思。這兩副對聯可以說是最早的“門聯”,距今1400多年了。這些事實有力地證明,楹聯同律詩一樣,源自於南北朝時期的對仗句。再如,福建《福鼎縣誌》和《霞浦縣誌》中記載的唐代對聯:“大丈夫不食唾餘,時把海濤清肺腑;士君子豈依籬下,敢將台閣占山巔。”“石頭磊落高低結;竹戶玲瓏左右開。”“竹籬疏見浦;茅屋漏通星。”以上這些對聯已經沒有萌芽期的青澀,而顯得十分成熟,則有力地證明楹聯國學成熟於唐代。不僅如此,唐代已開始出現把學習對句作為啟蒙教育的主要內容——“對課”,這種“對課”教學至明清時已普及到所有的童蒙學塾中了。

成熟期。楹聯成熟於唐代,在宋、元兩代得到進一步完善與推廣,並被廣泛地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如唐朝顏真卿與陸羽等人遊山時的即興聯作:“竹山招隱處;潘子讀書堂(顏真卿)。”“萬卷皆成帙;千竿不作行(陸羽)。”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中記載,歲日:“三陽始布;四序初開。”“福延新日;壽慶無疆。”立春日:“年年多慶;月月無災。”“門神護衛;厲鬼藏埋。”“書門左右;吾儻康哉。”句尾題“(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八月五日寫……”,即公元723年寫。這些節氣聯要比孟昶的春聯早200多年。春節貼春聯,自唐代以後,經長期的曆史演變,已成為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到了五代,春聯的質量已較高了。據《宋史·蜀世家》記載,公元964年除夕,後蜀主孟昶親筆書寫的春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也離不開這個大背景。

宋元兩代,楹聯的發展較快。宋初,撰聯之風漸興。桃符是對偶聯句轉變成狹義楹聯的最初的外在形式,此時的春聯仍稱“桃符”。正如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其《元日》詩中所寫:“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一些筆記中還刊載了宋代黃山穀、蘇軾等人所撰的各類楹聯。如“鬆下圍棋,鬆子每隨棋子落(蘇出句);柳邊垂釣,柳絲常伴釣絲懸(黃對句)。”又如蘇小妹聯試新郞:“閉門推出窗前月(蘇小妹);投石衝開水底天(秦觀)。”再如蘇軾聯戲佛印:“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餘。”

元代記載的楹聯,如趙孟頫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所撰大殿、應門聯影響較大:“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大殿)。”“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應門)。”他還題揚州迎月樓聯:“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又如元朝進士高明六歲時巧對客人顯才學:“小子無知道理,上桌偷食(客人);俗人有甚文章,中場出題(高明)。”“細頸壺兒,敢向腰間出嘴(客人);平頭梭子,卻從肚裏生繻(小高明)。”

這期間楹聯更趨於成熟。它不但滲透到詩、詞、曲、文、賦中,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還吸收了詞曲語言變化的優點,而且突破了律詩五言、七言字數的限製,出現了長聯。同時楹聯的種類也增多了,如挽聯、壽聯、題贈聯、名勝聯、諧趣聯、燈謎聯等也相繼出現。

鼎盛期。在曆史上,主要是指明清兩代。對偶的應用是人類使用語言文字日趨成熟的具體體現,從文字到語言的逐步形成,以後對偶發展成為詩中的固定格式——對仗,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種文體:賦(即駢體文)、律詩(含詞曲)和楹聯。這三種文體的對偶是來自同一個母體——對仗修辭,但發展有先有後。賦的興起在漢朝,鼎盛時期在南北朝;唐是律詩的輝煌時代,宋、元兩代分別是詞、曲的頂峰時期。楹聯的發展有兩個高潮期,一是明清,二是當代。這與社會發展環境及這三種文體本身的發展有關。梁武帝時期,昭明太子蕭統編撰《文選》,將駢體文推向高峰;隋唐興起科舉製度,律詩是其主要考試內容之一;明太祖朱元璋,不僅提倡寫對聯,而且身體力行,使對聯得到了極大的普及與發展。據陳雲瞻《簪雲樓雜話》記載,朱元璋建都金陵(今南京)後,為慶升平,除夕傳旨,無論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當他“微行出觀”時,還親筆為一家閹豬戶題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並撰聯贈開國功臣徐達“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人;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題聯贈大臣陶安:“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開國皇帝如此鍾愛楹聯,至於公卿士庶就可想而知了。大學士解縉可稱為撰聯奇才,他的對聯“門對千根竹;家藏萬卷書”“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澤東著作中有引用)”等為世所傳誦。

清代,康熙、乾隆等皇帝和眾多文人學士寫了不少對聯。從帝王的皇宮到普通百姓的農家院,無不張貼對聯。對聯名家輩出,如鄭板橋、袁枚、紀曉嵐、阮元、林則徐、孫髯、俞樾、梁啟超等,有的還出版了專門的集子,如梁章钜、梁恭辰父子的《楹聯叢話》、曾國藩的《求闕齋聯語》等,他們在楹聯方麵的成就對後世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楹聯作家、理論家及楹聯作品與楹聯書籍的不斷湧現,楹聯應用範圍的不斷擴大,楹聯國學得到了進一步普及,達到了鼎盛時期。對聯成了清代的文學代表,與隋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並稱於世。

低穀期。清朝末年至1977年的近百年中,由於外國入侵、戰亂、政治運動等,經過曆史大變革,人們哪有心事和精力去研究楹聯呢?楹聯僅僅是繁盛時期的延續,一直處於低穀。正如馮雲山題廣西桂平紫荊山書館的對聯:“暫借荊山棲彩風;聊將紫水活蛟龍。”

民國年間,不少仁人誌士寫下了一些反帝反封的名聯。如文化人士蔡元培、於右任、陶行知、郭沫若、鬱達夫,革命家孫中山、黃興、李大釗、董必武、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均有名聯傳世。如蔡元培贈北大學生聯:“各勉日新誌;共證歲寒心。”孫中山挽蔡鍔、黃興聯:“平生慷慨班都護;萬裏間關馬伏波。”宋教仁贈馮心俠聯:“白眼觀天下;丹心報國家。” 1945年11月8日,毛澤東題聯贈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周恩來自題聯:“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鄧小平聯語:“列為無產者;寧不革命乎?”徐特立贈王漢秋聯:“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既要搞經濟建設,又要搞政治運動,故楹聯創作也處於低穀。尤其是“文革”期間,楹聯國學不但沒有得到發展,反而遭受破壞。一些“正宗”的楹聯趨於消亡,被一些標語口號和淺薄的吹捧話語所代替。

複興期。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楹聯國學,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而逐漸繁榮起來。國學楹聯創作及其理論研究再度振興,發展很快,迅速從低穀走上了複興之路。對聯的專門學術組織——中國楹聯學會於1984年11月5日在北京成立,它標誌著楹聯的創作與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是楹聯國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裏程碑。接著,全國各級楹聯組織也相繼成立了,並紛紛辦起了自己的專門楹聯報刊。在2006年4月18日召開的中國楹聯報刊工作會議上,《中國楹聯》、《中國楹聯報》、《對聯》、《北京楹聯》、《荊楚對聯》、《三秦楹聯》、《河東楹聯》、《中國聯墨報》、《象山聯苑》等九家被光榮地評為首批全國優秀楹聯報刊。尤其是中國楹聯學會會刊《對聯》雜誌(下半月刊),為培養聯壇新人,麵向全國青少年學生,開辟了“聯海新舟”專欄,在全國聘請特約輔導員,表彰優秀輔導員。並且從2006年開始,在中國楹聯學會的領導下,已成功舉辦了8屆全國青少年對聯夏令營,從而促進了楹聯國學文化進校園、楹聯教學進課堂,進一步促進了國學楹聯知識的普及。2004年,楹聯試題進入全國高考試卷。2005年,中國楹聯學會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影響較大的楹聯網站有中華國粹網、聯都、遼寧楹聯網、北國楹聯網、中華對聯網校等,極大地促進了國學楹聯文化的迅速傳播。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術委員會舉辦聯書學習班及自撰自書楹聯大展,在社會上影響廣泛。各級各類的楹聯大獎賽等活動此起彼伏,高潮迭起。當代楹聯藝術家正在大批產生,聯壇新秀輩出,多種對聯專著不斷問世,楹聯之市、楹聯之縣、楹聯之鄉、楹聯之村、楹聯之街、楹聯之校、楹聯之家等層出不窮,在2014年9月份召開的中國楹聯學會“七代會”上,廣東、山東、湖北、湖南四省被授予中國楹聯文化強省。今天的楹聯,不但在作品數量、讀者人數這兩個方麵都稱曆史之最,而且普及麵也最廣,楹聯作品的質量不斷提高。在2005年央視春節晚會上,有“上下五千年,繁榮盛世慶今日;縱橫九萬裏,錦繡中華興未來”、“三海九門,京華迎奧運(北京);一江兩岸,世博靚申城(上海)”等18副春聯,分別由來自各省市區電視台的主持人和中央電視台主持人一起擔任“新春使者”,以春聯的形式向全國各族人民拜年,在全國觀眾乃至全球華人中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個節目不僅提升了整台春節晚會的文化品味,而且大大提高了楹聯國學應有的社會地位。

2007年4月28日,在中國(漢川)楹聯論壇峰會上,討論並通過了由中國楹聯學會學術委員會提交的《關於實施聯律通則的意見》,《聯律通則》(試行)於6月1日出台。經過一年多的實踐,2008年7月21日,在中國(漢川)楹聯論壇上進行了修改,中國楹聯學會於當年10月1日正式頒布了《聯律通則》(修訂稿)。這是國學楹聯學術理論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國楹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件大事。從此楹聯創作、評審、鑒賞就有統一的聯律規則可依了。這對進一步提高楹聯創作水平、普及楹聯國學知識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過去有“一字千金”的說法,如今更有“一字萬金”的故事流傳。2013年中華梅州“客天下杯”聯賽總冠軍聯“足承虎步;勢啟龍章(雲南廖智慧)”,獲獎金八萬元。

縱觀楹聯國學傳統文化的發展,目前的形勢大好,比任何時候都好。當代社會文化的大背景,為楹聯國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黨的十八大以來,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實施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一係列重要指示,以及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楹聯國學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1月2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向黨外人士“送”春聯,親自念了兩副對聯。由此可見,黨和國家領導人是非常重視楹聯國學文化的。

2014年,根據中宣部的統一部署“慶七一”,“把楹聯寫在黨旗上”、“詩詞飛揚黨旗飄”在全國開展征聯征詩活動,進一步提高了楹聯國學傳統文化在當今盛世的地位。2015年,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報、中國網絡電視台主辦的“書寫核心價值觀,送你平安吉祥”新春詩聯歌賦征集活動,共征集詩聯歌賦作品近2萬件。由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楹聯學會組成的專家組對征集的作品進行了評審,評出一等獎40名、二等獎200名、三等獎400名、優秀獎1000名。同時,由中央電視台、中國楹聯學會、中國書法家協會、國家圖書館共同舉辦的“2015羊年春節春聯征聯活動”,以“迎春送祝福,網聚中國心”為主題,參與人數超過18萬。2015年,為隆重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4周年,根據中宣部宣教局的統一部署,中國楹聯學會組織開展了“迎七一、把楹聯寫在黨旗上”百佳楹聯征集活動,共收到全國各地來稿14000餘副。

2016年猴年春節,根據中宣部的要求,中國楹聯學會積極動員,認真組織,在全國開展了“萬福送萬家”春聯係列活動。2016年1月24日,中國楹聯學會會長蔣有泉與中國楹聯學會書畫藝術委員會副主席陳聯合,應邀走進中國教育電視台1套《美術世界》欄目“名家談春聯”春節特別節目錄製現場,與該台主持人正屹就春聯的若幹問題進行了對話。在節目錄製進入尾聲時,兩位楹聯書法名家同時展示了他們書寫的春聯作品,向廣大觀眾送上祝福。2016年1月5日山東舉辦古今治國理政楹聯書法展及2016年5月7日兩岸學生在滬舉行“百人百聯書法展”,使聯書合璧,相得益彰。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國學楹聯隊伍成為名符其實的政治宣傳、思想教育方麵的“主力軍、正規軍、常規軍”。

中國楹聯報改版後第四版辟為“聯家墨香”書法作品專版, 更是為楹聯書法家及其愛好者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近年來,楹聯國學傳統文化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績顯著,有目共賭。在2014年中國楹聯學會“七代會”上,有57所學校榮獲“全國優秀楹聯教育基地”稱號,235位個人榮獲“全國優秀楹聯教師”稱號。蔣有泉會長在“七代會”工作報告中指出:“在楹聯教育問題上,我們始終把它作為楹聯文化發展的戰略性措施來抓。其中,探索楹聯教育行之有效模式,以及培養師資、編製教材、交流聯誼等工作和舉辦青少年對聯夏令營、對聯故事演講等活動,成效十分顯著。江蘇太倉新區三小、山西新絳縣西街實驗小學等,成為全國楹聯教育的典範。至今,在各地培植楹聯教育基地的基礎上,已有一百多個中小學被命名為‘全國楹聯教育基地’。山西運城、山東東營、河南扶溝等地,實現了楹聯教育進校園‘全覆蓋’。

實踐證明,楹聯‘要從娃娃抓起’,作為一個係統工程,我們已經明確了前進的方向,邁出了堅實的一步。”2016年3月26日,全國楹聯教育工作會議在福建晉江召開,會議又對全國聯教先進集體及個人進行了表彰。然而,從楹聯國學的現狀來看,其發展是不平衡的。這與城市和鄉村,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有關,更與領導重視程度等有關。如2013年6月28日,在“中國恩施·第四屆中國楹聯論壇”上,筆者宣讀了《學恩施經驗 促楹聯發展》的論文,其中重要的經驗一是“領導重視,加速發展”。恩施雖然地處少數民族人口集中的山區,但由於當地黨政領導高度重視,創建成了“中國楹聯文化第一州”,成為全國的一麵旗。二是“培養新人,持續發展”。這是關係到楹聯國學後繼有人的百年大計。

中國楹聯學會非常重視“中國楹聯教育基地”的創建工作。自2006年開始創建“中國楹聯教育基地”以來,全國已有一百多所學校被中國楹聯學會授予“中國楹聯教育基地”稱號,這一活動掀起了全國各地學校聯教工作的高潮。這不正好說明以上一百多個“中國楹聯教育基地”的當地黨政領導、楹聯學會領導及學校領導對楹聯國學的重視嗎?但也應該看到,全國這一百多個“中國楹聯教育基地”和全國那麼多學校比起來,畢竟少得可憐。如果教育部能把楹聯國學拿在手上,讓全國所有中小學都開設對課和書法課,讓學生從小就對對子和寫毛筆字,該有多好哇!不斷培養楹聯國學新人,加強楹聯國學隊伍建設,任重而道遠。目前應努力改變楹聯國學隊伍不合理的結構,著重培養吸收年輕人加入楹聯學會,發展壯大楹聯國學隊伍。再者,韻書匱乏,使用混亂。現階段實行的是新舊聲雙軌並行,要求同一作品不混。其實往往容易混淆。不利於楹聯國學的普及與發展。盡管新舊聲雙軌並行使吟詩撰聯的空間還寬鬆些,但這不是長久之策,詩聯文化界需要規範的新聲韻書!雖然現階段為新舊聲交替平穩過渡時期,仍在實行新舊聲並行的雙軌製,但新四聲取代舊四聲是曆史的必然。如今青少年從幼兒園起就學習漢語拚音新四聲,他們用國家推廣的普通話新四聲吟詩作聯,順理成章,特別需要規範的新聲韻書。因此出版一部規範的新聲韻書意義重大。

楹聯國學是獨立的文學體裁,與駢賦、詩詞曲等格律文學既有區別也有聯係。楹聯國學具有詞語對仗和聲律協調的基本特征,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具有雄厚的群眾基礎,廣泛的實用價值和義美、聲美、形美的鑒賞價值,因而久盛不衰。不僅過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而且許多慶典等喜慶活動也離不開它的參與,可以說它比任何一種文體的運用都廣泛。遺憾的是,其中有不少對聯不合格。在齊心共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夢的今天,我們楹聯人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出更多無愧於新時代的優秀作品。

事實表明,國學楹聯文化及其教育的興盛與否,與人的主觀努力有關,更與特定時期的社會文化大背景有關。我們一定要牢牢抓住新時代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堅持不懈,努力從娃娃抓起,為開創新時代楹聯國學教育的新局麵而共同努力,中國楹聯學會提出的“讓楹聯文化成為全民文化”的宏偉目標,就一定能實現!楹聯國學文化事業的發展前景一定會更加美好!正是:楹聯盛世揚中外; 國學奇葩燦古今。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曆史國學現狀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