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散文|40年前的一幅春聯

散文|40年前的一幅春聯

2017-12-30 22:32:34甘泉水野互聯網 0條評論

  麥秋時節的那次回村裏,聽村人說起我二爺爺40年前即恢複高考後的那年春節曾寫過一幅春聯,表達對兩個孫子讀大學有望的喜悅心情。

      1977年12月,二爺爺的孫子即我堂兄和我分別在雄縣、新城縣參加了高考。此事在村裏引起一時轟動,鄉親和親友們都十分關心,早早就“內定”我們能考中,表示祝賀之意。春節之前,我們倆又分別通過了體檢,“‘八’字有了一撇”。主要受村人們營造出的這種氣氛的熏染吧,我們家族這個春節過得比以往更多了些輕鬆、喜慶。但畢竟入學通知書尚未到手,此事還沒有落到實處,我們哥兒倆以及家人盡量保持謙虛謹慎的平常心。二爺爺張貼過春聯,我怎麼了無印象?!

      談到此節的是村中現時近80歲的一位表叔。早晨騎自行車“散步”回到村頭,見到五六位村人正在路旁“ 侃大山”。停下打招呼,不想又“引火燒身”。這位表叔一如舊日那麼善談,記憶力也保持得好,把話頭指向了我。“說起他呀,打小就仁義有出息,上學念書更是這個——”他高高樹起大姆指,對著眾人滔滔不絕。人群中四五十歲的幾位我看著麵生,報上家中老人的名字才能認起。“好漢不提當年勇,況且我算不得好漢隻能稱老漢了”,攔截話還沒落音就被打斷,“這話不光我這麼說,你們回去問問老輩們,我說的對不對?!”他延續著這個話頭,“你們哥們兒都不簡單,那年剛恢複高考,你同你堂兄就都考上了大學。別說咱們村,就是十裏八鄉的哪見過這個事!”“我年紀雖大了,記憶力還行——當然不能與你這樣有大學問的人比”,像是要證明這話,他提到那年過春節,我二爺爺也就是堂兄的爺爺高興得編寫張貼了春聯,“40年了,我這會兒都能背出,記得一字不差。”

      說來慚愧得緊,這事於我來說已經十分模糊,更遑論具體內容了。爺爺那輩老哥兒倆在村上都被稱為“識字人”,到底是否擁有高小或初小文憑已難於考證,隻知道肯定都多少上過幾年學堂。我爺爺行大,一生沒改變過農民身份卻又一直農活欠精稱不上“莊稼把式”。聽說他青壯年時闖過關東當修鞋皮匠,回鄉後幹過瓦匠,老年時還數度被外村小學校聘用做炊事員為老師們做飯。還記得老人家存過《明賢集》、《字帖》等若幹“老書”,尤其是寫一手好毛筆字,逢春節都是在“皇曆書”上“找詞兒”,自己動手寫春聯。如是看來,年幼時當進過私塾讀過書。二爺爺當過教書先生,建國初期調到新城縣總工會工作,從挎過“盒子槍”這點上判斷應該擔任科級幹部——那時候除軍人、公安人員外,公社、科局這一級幹部才有配槍資格。一直認為二爺爺的學曆應該比我爺爺要高,雖然聽他親口說過“我寫毛筆字不如你爺爺”。就我所知,那時候村人寫春聯主要是從曆書、報紙上翻找現成“革命化”的“吉利詞”,自己“出詞”的事很少出現。二爺爺一直低調,從未見過他借用春聯形式展風采、抒胸臆。

      正待問個端詳,又過來幾位鄉親聊天換了話題,這個話頭中斷後再沒能續上。進入12月份,大學同學們紛紛回憶40年前的高考一應事體。我難以“免俗”,心潮翻滾中想到了這個情節,便電話中請弟弟去這位表叔家問出底細。上午弟弟回話,告知了結果;沒想到現居縣城的表叔下午又打電話過來,詢問並核對傳話是否無誤。

上聯:書山高,立誌必有通天路;

下聯:學海深,苦攻定踏科寶門。

誦讀幾遍,雖然沒有具體實物、圖片和其他人的證實,也無二爺爺的其他作品作鑒定佐證,但聯係到40年前的情境和聯語內容,大致可以判明二爺爺當年心境下或有此舉、此聯。隻是,下聯的“科寶”一詞過於“現代化”——這是近十來年出現的公司或產品的名稱,應該是由一個德國公司名稱音譯後轉用而來。難以想像20多年前辭世、為人、行文一貫特別嚴謹的二爺爺會使用這樣的詞語。我以為此處或為“科學”,十之八九是轉述者出現了口誤。不料電話中核對時,這位對自己文字文學力、思維記憶力都十分自信的表叔幾番強調的都是“科寶”。

       一字之別,毋庸細究。回憶著40年前參加高考前前後後的樁樁件件,心潮難平。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春聯散文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