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聯律通則》 — 當代楹聯普及交流媒介語

《聯律通則》 — 當代楹聯普及交流媒介語

2017-03-28 22:55:04熊振文湖北省楹聯學會 0條評論

用什麼語彙作當代楹聯普及、交流媒介語?我經常想這個問題。當然,唯一通用的、已約定俗成的,為我們大家所擁戴、遵循的就是《聯律通則》。用《通則》的話語發聲,就是我們聯界的“普通話”;用他所確定的通用規則來衡價當代楹聯作品,就是我們的尺度、標準;用他確定的概念術語來交流、普及楹聯文化就是正聲。一句話,《通則》所確立的概念體係、規則體係,是我們認知《通則》、踐行《通則》,與人交流、普及楹聯內容的標準媒介語言。其不拒眾流、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和清醒自覺的時代情懷,使得傳統楹聯能在當代得以豐茂發展。然,這個看似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在我們組織楹聯進課堂的過程中,其交流用語的混雜,確又是時常碰到的問題,並苦於那些《聯律通則》未采錄的話語,充盈在參照教材、報刊文章、交流研討中……讓你聽來看來,不知是引入課堂的好?還是供作參考的好而無所適從。對照《通則》,覺雜音紛亂,費思費解。詰問其由,也許是為“炫”其見解,也許是“無心出岫”。不論其怎麼說,當提請大家能澄清、理順一下。在此也談談個人看法,現把那些雜音現象暫分列為二個方麵來提出討論:

一、把《通則》棄用的話語,當作當代楹聯普及、交流媒介語。

我國現行的《聯律通則》,是舉全國之力,是多少專家、學者經寒曆暑、反複論證後,用當代語言來統攝楹聯規範而形成的規則用語,並體現著求正容變的時代精神;深邃精當的邏輯思維,統領著一千餘年來楹聯傳承沉澱的精髓,又僅用一千多字就表述得如此精當雅致。然這樣全程的《通則》,始未料及的還有“翻床鋪草”, “曬舊帳單”的事。

譬如,拿“比”來替代“聯”,說什麼“出比就是創作時首先寫的那比。……可以先創作上比,也可以先創作下比。”用“比”來替代《通則》中表述的“聯”,雖有人能理解,但青少年等接班人就會被比來比去,比不清白了,不得不翻譯成“聯”來再解釋。我們再看:《聯律通則》第一章基本規則:第一條項下:“一副聯,由上聯、下聯兩部分構成。上下聯句數相等、對應語句的字數也相等”。第五條項下,“上下聯對應節奏點的用字平仄相反”。“……多句聯,各句腳依順序連接”。“上聯收入於仄聲、下聯收入於平聲”。然而,“則”外傳播者則說“左右聯,必須字數相等”聲的拗對:左右聯中的字與詞,其聲應平仄拗對”。“腰言(亦稱腰眼)。是指一般長聯,由二個……以上句子組成的對聯”“基足(腳)。上下聯最後一個字的聲稱基足。但基足的聲必須平仄相對。”與上述摘句相對比,使人最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要啟用這些“往日的話”來替代《聯律通則》所規範的通行語彙,難道用“左右聯”替代“上下聯”;用“上下聯平仄拗對”,替代“上下聯平仄相反”:用“腰言”替代“句腳”;用“基足”替代“上聯收於仄聲,下聯收於平聲”來表意,就能比《通則》更準確、更時代嗎?

二、移植“絕律詩”術語,替補《通則》已棄用己規範的用語

我們大家都知道,楹聯文體產生的源頭,是集詩、詞、曲、賦等各種格律文學之精華特色,甚至改造其遺棄的“糟粕”,經多番揚棄、磨勵優化而形成的“以對仗為基因的獨立文體”,故人稱一枝奇葩。又經製定《聯律通則》的淘洗沉澱,故能以更規範、更活躍的態勢風行於世。才形成了今天龐大的隊伍陣列、豐瞻的作品係列,繁茂的出版刊物、一浪高過一浪的賽事賽會……若論集楹聯之大成者,當屬當代,即使是前清、民國也稍遜風騷,難以比擬。此時此刻,卻有好心人提出了要移植絕律詩的“要避孤平”,“要用拗救”來滿足“規範”(原文省略)等。我看這個連詩詞界還在熱論之中的課題,聯界何摭拾之有?提議人,還例舉《聯律通則導讀》為依據,作所論之證。

不妨我們查看《導讀》原文:在音法條的疊韻對之後列出:“拗救對:如律詩拗句的自救和互救,在五、七言對聯中同樣適用。全平全仄對……”《導讀》所講的是音法中的一種對類——“拗救對”。屬於寬容並包的範圍,而且僅限於“在五七言對聯中”寬限,接下來說的“全平全仄對……”,我們由此可理解《導讀》所說的:拗救雖失去了句式、句型、聲韻的對稱美,但仍然不失為音法中的一種對類,故作書麵列入。但我們不能理解為,此一對類對式,便在“四法十二項對類”中普遍適用。那“全平全仄對”將何以解釋。

對此,我們還可以絕對一點的說:“《聯律通則》是聯界“通用之規則”,而《導讀》是為初學者“導而讀之”的導引,不是《通則》施行的“則釋”,也不能等同於“法釋”。因此:《導讀》隻能稱《導讀》,而不能稱《通則》。何況《導讀》已經清楚地界定了“拗救對”的寬限範圍。

前述所分列出的兩個問題,僅是指那些還處在糾纏態的尚未厘清的問題。我們現在再把這些處於糾纏態的問題作了個條分縷析,或許可化解成兩個積極麵:

一方麵歸集為理論探討方麵的學術話語體係。那就是說,凡提出的理論探討、沿革追尋等問題,大家都可放開視野、縱情提出,寬泛討論,拓新研討方向,促成新的創新驅動力,推動楹聯理論的發展進步……,但不得將研討用語,學術用語用於楹聯的普及傳導進入課堂或作交流媒介語。

另一方麵歸集在教學、交流、普及傳導方麵的《通則》話語體係。在這一方麵,我們當認識到《通則》所確定的概念、術語,代表著當代楹聯文化,也是其傳導、交流、普及的前沿用語。隻有《通則》所載有的語言,方能進入教室,進入課堂,為與學生、教師、普通民眾交流的媒介語,唯此不能有其他義項。假若我們把理論研討語帶入課堂,勢必引發學生的思維糾纏態。我還認為,《通則》所集中的語彙,我們當珍視為教育資源。這份資源,不僅是個人的、也是聯界的、社會的;不僅是中國的,也可成為世界的,我們要有這份自信。故絕不能混用《通則》製定前那些舊有的、自創的一些語言。對其應慎重待之。

當我們把處於糾纏態的問題厘清為探討性問題和實踐性問題之後,這不僅是規範楹聯媒介用語,更是對其內涵的深厚把握。層麵上也可確定對不同對象施不同對策措施,減少人為的精力和時間的無為浪費,也有助於彰顯楹聯理論研究和教學、普及的工作研究兩翼。使之“兩翼”齊飛分別開拓廣度、研究深度、活躍程度。我們當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厚積,那一些兩種話語體係中的兼性話語、將漸行漸近複歸一轍。這就更要求我們當更加辛勤,更接地氣的培育此方常青之樹。

能否這樣理解認識,有待大家批評指正。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楹聯通則媒介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