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對聯,相信對於所有人而言,都是那樣熟悉,卻又那麼陌生。
從垂髫稚子時陪著家中長輩屁顛屁顛的貼春聯之時便已經將這種古老的中國文化根植在血液之中,每每見到,總是分外親切。
再到影視作品文學作品中往往以對聯來量才,這種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或俗或雅的獨屬於中國的藝術形式,就再也無法從我們的生命中抹去。
至今猶然記得,多年前一個悶熱的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看《還珠格格》時,‘小燕子’脫口而出的‘驚世駭俗’的對聯之時,破舊的屋子裏盛不下那時的喜樂。
花園裏,桃花香,荷花香,桂花香,花香花香花花香。
大街上,人屎臭,豬屎臭,狗屎臭,屎臭屎臭屎屎臭。
這副對聯從對聯的嚴格定義上來看,是不成對的。倒不是‘小燕子’對的不好,而是自上聯看起,便不成對聯。對聯要求‘仄起平落’,反觀上麵的對聯,上聯以平音結尾,而下聯確是仄聲收尾,這在對聯中是不允許的。但撇開對聯的嚴格定義,這依然不失趣味盎然。
可這那麼熟悉那麼熟悉的傳統文化,興盛在廟堂之上與市井之中的對聯,居然在不知不覺中,漸漸消逝於我們這代人的生活軌跡中。歎一聲,莫不悲哀。
【二】
得閑來翻閱書櫃,在角落裏翻出一本破舊的《聲律啟蒙》。鬼使神差下翻開,讀下來竟是如此朗朗上口。原來對聯,竟是這般有趣。
於是生出癡念,生出妄想,以此為基,邀眾人共杯,一起在有趣中學習對聯,讓古老的文化在我們這代人手中,綻放另一種風華。
先借用百科的定義,稍微解釋一下對聯的‘六相’:
一是上聯字數等於下聯字數。
二是詞性相當。
三是結構相應。
四是節奏相應。
五是平仄相諧。此點要求相對沒有那麼嚴格,但是上聯最後一字為仄音,下聯最後一字為平音,確是嚴格要求。
六是內容相關。
就不一一贅述,以避借花獻佛之嫌。
【三】《聲律啟蒙》全文卷上 東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
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
夾岸曉煙楊柳綠,滿園春色杏花紅。
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1、來鴻去燕:來鴻去雁往往用來借指行蹤漂泊不定之人。
元好問《江城子十九首》曾雲:來鴻去燕十年間。鏡中看,各衰顏。
2、夾岸曉煙楊柳綠,滿園春色杏花紅:一說‘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這樣的對聯是指並非完全原創,而是由詩歌化用而來,可當做是‘摘句聯’的一種變化。因此在對下聯之時也需要從詩歌中化用才能使對聯更加完美。
3、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這是用典,王充的《論衡》中講述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於路邊哭泣的故事。以文求仕,君王重武;練武有成,君王已逝;少主即位,啟用青年,奈何兩鬢已斑白。這是終生不遇的典型。
4、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上聯用典,下聯也要相應的用典。下聯用的便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薑子牙釣魚,願者上鉤的故事。這是老年得誌的典型。剛好對應了我們之前說過的對聯‘六相’,內容相關。
沿對革,異對同,白叟對黃童。江風對海霧,牧子對漁翁。
顏巷陋,阮途窮,冀北對遼東。池中濯足水,門外打頭風。
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
塵慮縈心,懶撫七弦綠綺;
霜華滿鬢,羞看百煉青銅。
1、顏巷陋,阮途窮:兩處用典對應。顏巷指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而阮途則指的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阮籍。
2、濯足水,打頭風:這兩句是‘摘句聯’的變化。‘濯足水’來源於屈子‘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而打頭風則摘自白居易‘黃柳影籠隨棹月,白蘋香起打頭風’。
3、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上聯指的是南朝梁武帝修建同泰寺,換衣講經的故事;下聯指的是漢高祖劉邦未央宮宴請太上皇的故事。
4、七弦綠綺指琴,其中綠綺是古代名琴;百煉青銅指鏡子,古代鏡子乃用銅磨成。這對聯的意思是指自己備經塵世消磨,如今青春已逝,俗事纏身,不得自由。是英雄失路的感慨和自嘲之語。對聯的整體一致性在此對聯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否則上下聯即便平仄相合,若是內容上無法銜接,決然不能稱之為好聯。
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鬢皤對眉綠,齒皓對唇紅。
天浩浩,日融融,佩劍對彎弓。半溪流水綠,千樹落花紅。
野渡燕穿楊柳雨,芳池魚戲芰荷風。
女子眉纖,額下現一彎新月;
男兒氣壯,胸中吐萬丈長虹。
由以上的對聯中,我們不難看出,所有的上聯皆是仄起,下聯為平落。這在對聯的基本要求中是嚴格要求的。
其次,以“野渡燕穿楊柳雨,芳池魚戲芰荷風”為例,上聯仄仄 仄平 平仄仄,下聯平平 平仄 仄平平。斷句位置一致,平仄對應工整,節奏感強烈,讀來朗朗上口。
現在要求我們下聯不一定每個字都跟上聯對應的相反,但是詞性一定要相同,斷句位置一致,內容上下銜接流暢,最重要的一點,仄起平落!
想來對聯這般有趣,希望讀者讀罷此文願與愚者一起,了解並學習這有趣的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