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對聯的故事

對聯的故事

2017-01-06 22:00:41劉立學國學文化圈 0條評論

一幅對聯,由字和文組成。“字”即書法,大凡題寫壽聯、挽聯、書齋聯、名勝古跡聯,皆為文人中的“名人”所親力親為,亦即當今稱之為“書法家”的人。“字如其人”,雋秀之作與渾厚之書各行其道。此為“字”也。

然對聯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類別,是一種類於詩而勝於詩的“精粹之作”。它不僅表現在“形美”,而且更注重“意美”。其意境妙若詩,其寓意長於詩。就我看來,二者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對聯能以更為精練的語言,更精準地表達作者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也可以說,對聯內容是社會的反映和生活的濃縮。

(一)

“篩子篩白米,箥箕菠黃糠”。這是公元1962年的一幅春聯,春聯的主人公叫王本善。他是我的老家聖場街的房客。聖場老家的房屋寬敞,奶奶去世後,偌大一排房子顯得空空蕩蕩,因此就將沿街的門麵及前院的廂房租了出去。

房客是老倆口,男的姓王,叫王本善,是個篾匠。女的姓張,是個裁縫。我分別稱他們為“王伯伯”、“張伯媽”。王伯伯喜歡穿一襲長衫,做事時則將下擺疊成三角形,用一根腰帶紮上。他似乎文化多一點,能動手寫毛筆字。盡管磨起墨來很不客易,還是十分樂意為街坊鄰居寫春聯。他的字很清瘦,正好印證了“字如其人”之說。

記得在1962年春節,他自編自寫了一幅對聯,工工整整貼在大門上,上聯是:篩子篩白米,下聯是:箥箕菠黃糠。這幅對聯的內容既不是喜慶,也不是祝福,大家都說“很一般”,我卻認為很好。以後想起來還非常有意思:這幅對聯取材於農村生產生活,十分自然;字數不多,對仗工整;一字多音,名(詞)動(詞)搭配。而內容也十分有趣,王伯伯活脫脫就是一個老頑童嘛!

現在來分析,當時正處在三年自然災害不久,吃飯、吃飽、吃白米飯就成為百姓追求的幸福指標。這幅對聯真實反映了百姓的心聲!

(二)

“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踏遍青山人未老,刺破青天鍔未殘”,這兩幅對聯一眼就能看出是源於毛主席詩詞。這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我的一個老鄉寫於兩個春節的春聯。

我的家鄉在隨南的一個山衝裏,盡管地處偏僻,也同樣卷於“文革”的浪潮中。一位民辦教師受到衝擊,驚恐之下做出了“走為上”的選擇,一人偷偷地跑到千裏之外的東北“避風”。第一幅對聯是他走之前寫的楹聯,盡管是引用毛主席詩詞中的兩句話,但字裏行間卻深切表達了他對“文化大革命”的不解,對國家前途的擔憂。當時流行讀紅書、唱紅歌、跳忠字舞,寫春聯也就順理成章地引用毛主席的詩詞了。因為過去的老對聯不能用,自己編又怕惹事,毛主席詩詞句子精煉、對仗工整,又是偉人寫的,當然成為人們的首選。

哪知“人算不如天算”,“沒有不透風的牆”,他的行蹤仍然被人知曉,造反派將他從東北押回家鄉批鬥,架飛機等手段都用上了,曆經折磨。還真應了“否極泰來”那句話,後來的撥亂反正,不僅恢複他的名譽,還讓他當上了大隊黨支部書記。那年春節的大門上,他用蒼勁的筆鋒寫出的對聯居然也是毛主席詩詞中的內容:“踏遍青山人未老,刺破青天鍔未殘”。很明顯,他在抒發胸臆,豪氣滿懷地宣布:我回來了!那個時期是個翻雲覆雨的時期,他的兩幅對聯真實地折射出人們對社會安寧的期盼。

(三)

“兩雙兒女多奮進,一對夫妻少奔波”、“日觀鬧市萬人樂,夜賞影視千首歌”,這是我所在小區的一位老年人寫給自己的楹聯。

與眾不同的是,他竟然未用紅紙,直接用筆將兩幅對聯一同寫於家門口的左邊牆壁上。每年春節,門框上春聯照貼不誤,寫在牆壁上的對聯也不去掉,共存共榮多年。這一奇觀引起了許多人的詫異。

從聯中的文字中,我琢磨著,他是在誇獎兩個已經成家的兒女的能幹、孝順,也在抒發著他頤養天年的快樂心情。的確是的,這個小區是改革開放後建設的,主要對象是早期打工族中事業有成者。他們的父母從鄉下進城,享受著幸福的晚年,日子是美滿的,心情是愉悅的。這兩幅對聯就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我在思考:對聯作為我國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曆千年而不衰,其原因就在於,它紮根於人民群眾的深厚土壤之中,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故事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