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作對聯
2009-08-13 17:52:01未知中國對聯網
條評論
中華書局《文史知識》編輯部在《怎樣作對聯》一文中,作了係統的歸納。現摘錄如下:
作對聯,要合於下列規律:
(一)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不能用重複的字。
(二)上聯的末一句必須是仄聲,下一聯的末一字必須是平聲。
(三)上下聯的句式必須一致(詞類相當,結構相應)。
(四)上下聯的平仄要相對立,上聯要用平聲字的地方,下聯就得用仄聲字,反過來也一樣(平:平
聲字;仄,仄聲字,包括上、去、入三聲的字)。
(五)上下聯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隻說一事,也不妨分說兩事。
對聯和律詩中間的對仗有繼承演進的關係,律詩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也適用於對聯。至於每副對聯的字數,並無限製,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幾十字、幾百字,隻要有話可說,能成對偶就行。下麵舉例以見一斑:
祖國山河壯;人民歲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聯的“祖國”、“山河”和下聯的“人民”、“歲月”都是名詞,上聯的末字“壯”和下聯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詞,上下相對,平仄協調,內容與形式都與上述的五條規律符合。
總之,作對聯要音韻和諧。語言精煉,合於規律,而又有一定的內容。文字不相對,平仄不協調或把標語口號式的句子分寫兩行,全不能算是對聯。
對上麵的介紹的內容,我們可以歸結為“四講”,即“字數講相等,字音講平仄,詞語講對仗,句法講對稱”。同時,上下聯內容要有一定的聯係,但不能雷同或重複,雷同的對句俗稱為“合掌對”,如“新年迎五福,春節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節”、“迎”和“接”都同意,傳統上認為這樣的楹聯犯製作楹聯的大忌。
對文中“‘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也適用於對聯”,是指五、七言詩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當用平聲字的用了仄聲字,或當用仄聲字的用了平聲字,皆無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則須平仄分明,不容更換。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讀音影響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調,則讀之拗口,乃律詩之大忌,用於楹聯創作,也是傳統楹聯作法之大忌。
以上介紹的是傳統楹聯的作法及程式,隨著對聯藝術的逐步成熟和發展,各種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斷出現,還出現了許多獨特的聯格,所謂非正宗楹聯,是指不過分強調平仄、工仗、用韻的楹聯。這種聯語作品,長期以來被斥為“非正宗”的楹聯作品。其實,從對偶修辭手法孕育了楹聯的客觀實際看,不拘平仄的楹聯與平仄協調的楹聯的句式、句法、結構是同時具備的;從貼桃符到貼楹聯這一民俗習慣看,不拘平仄的楹聯與平仄協調的楹聯,也是同時產生和發展的。不拘平仄楹聯的寫作靈活自由,可以根據實際內容量體裁衣,完全適應推廣普通話的新形勢,具備強烈的時代感,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樸實、穩重的藝術風格,在聯海中閃耀著奇光。
不拘平仄楹聯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強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對。因為這種格局、程式和傳統的楹聯寫作格局、程式相悖,故曆來不為人們所重視,更是被曆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並沒有因此而絕跡,相反,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
在元代,中原紅巾軍初起之時,寫在戰旗上的“旗聯”是:
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
這副“旗聯”充分反映了紅巾軍浩大的聲勢和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在寫作格局和程式上,並不強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對,但其影響極大。在爾後明代中葉劉六、劉七起義時,西路軍戰旗的旗聯僅改“大宋”二字為“混沌”而已:
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混沌之天。
在清末太平天國起義軍占領南京之後,在龍鳳殿兩旁柱子上又見到了這副楹聯的身影,隻不過仍是更易二字:
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堯舜之天。
在明朝,據郎瑛《七修類稿》(下)“對聯條”載:“吏部許尚書讚,乃尊亦吏部尚書也。己先為戶部尚書,兄詔,亦尚為南戶部尚書也。吾友俞子木為作一對雲:
父塚宰,子塚宰,秉一代之銓衡;
兄司徒,弟司徒,總兩京之會計。”
該聯上下聯均有同字“之”相對。在清朝,據梁章钜《楹聯叢話·格言》載,胡可泉知蘇州,揭一聯於門外,聯語是:
相麵者,算命者,打抽豐者,各請免見;
撐廳者,鋪堂者,撞太歲者,俱聽訪拿。
這說明那種不強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對的楹聯,當時在官廳衙門亦有所張貼。又據徐珂《清稗類鈔·文學類·紀文達所見馬神廟聯》載雲:“紀文達在京師,嚐偕友過馬神廟。廟門左掩一扇,上有聯雲:‘左手牽來千裏馬。’友謂文達曰:‘且勿觀下聯,試各思之。’文達曰:‘下聯當為前身終是九方皋。’及審視,乃右手牽來千裏駒也。”這段記載再次說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強求不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創作楹聯是很常見的。這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民間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手居多,像上舉的“左手”、“右手”聯即是;二是文人雅士,為準確表示自己的聯作主旨,不願受傳統的楹聯寫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縛,明知違律而有意為之。
但總起來講,這種不拘平仄的楹聯在過去是難登大雅之堂的,“五四”運動之後,新文化運動衝擊了整個學術文化界,這種楹聯逐漸多了起來,並為人們所接受,一些名人也開始創作這種聯語。比如我們現在在許多學校常見到這樣一副聯語: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這是1944年12月郭沫若為南京曉莊師範校園內陶行知先生墓門所題寫的楹聯。再如,1930年12月,紅軍總前委在寧都縣召開軍民誓師大會時,毛澤東在主席台兩旁親撰一聯: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遊擊戰裏操勝算;
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綜上所述,這種不拘平仄的楹聯,給聯苑帶來新的氣象,是應該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薦的,正如哈哈在說詩中所提倡用今音今韻作舊體詩詞一樣,也應該提倡用靈活的格式撰寫傳統的楹聯。
下麵是一些傳統對聯的製作方法:
一、疊字
疊字,又名“重言”,係指由兩個相同的字組成的詞語。人們在創作楹聯時,常常將疊字運用於聯語創作的方法,就是疊字法。用疊字法作楹聯,可以生動地表現楹聯的意境,語音上和諧悅耳,節奏明朗,韻律協調,具有個情達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強楹聯的藝術魅力,獲得特定的表達效果。在楹聯創作中,疊字法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幾乎隨處可見。比如:
風風雨雨,暖暖寒寒,處處尋尋覓覓。
鶯鶯燕燕,花花葉葉,卿卿暮暮朝朝;
這是蘇州網師園的一副疊字楹聯,上聯化用李清照詞《聲聲慢》,使聯語獨具特色。全聯從縱和橫的角度描寫了該園山重水複、鳥語花香的美景和遊客流連忘返、戀人們卿卿我我的境況。該聯讀來聲韻鏗鏘,語句含義豐富深長,為遊人增添了無限情趣。再如: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爭爭鬥鬥,時時殺殺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幹幹淨淨;
戶戶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處處驚驚慌慌,哭哭啼啼,真真淒淒慘慘。
這副楹聯在解放前流傳一時,它形象地嘲諷了國民黨統治下舊中國的淒慘景象,把當時的社會現實暴露無遺。
疊字聯將同一個字接連疊用,其勢似穿珠成串,在節奏上可產生明顯的音律效果。請看俞樾做的這副杭州九洞十八溪聯:
重重疊疊山,曲曲環環路;
高高下下樹,叮叮咚咚泉。
作者將四個形容詞“重疊、曲環、高下、叮咚”進行了特殊處理,效果便發生了很大變化,感覺清澈,情景宜人。
再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西湖聯:
山山水水,處處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
聯句立意新穎,用字嬌嫩,將此聯用於西湖這一特定景觀之中,非常自然、貼切。西湖美景如在眼簾,使遊人留連忘返,陶醉於山光水色之中。
二、反複
為了加強楹聯的語氣,以突出聯意,加深聯語的深度和廣度,把所要敘述的事物表達的更加形象生動,將同樣一個或幾個字在楹聯中間隔地運用或者重複地運用,使之既緊相連結而意義不盡相同的一種作聯方法,稱之為反複法。反複法作的楹聯,有時是聯意的反複,有時是用字的反複,但決不是重複。如:
在新城,演新戲,歡迎新同誌,迎接新勝利;
除舊貌,破舊習,打倒舊軍閥,摧毀舊世界。
據《井岡山的武裝割據——革命曆史資料叢書之二》所載,這是1928年12月11日,紅五軍到達寧岡縣新城,在歡慶紅四軍和紅五軍會師的萬人大會上,講台兩側貼的楹聯。這副楹聯上聯反複用了四個“新”字,使歡迎新戰友的氣氛更加熱烈;下聯反複用了四個“舊”字,表達了紅軍戰士摧毀舊世界的堅強決心。再如:
好領導,好政策,好形勢,好上加好;
富國家,富集體,富社員,富了又富。
這副楹聯“好”字、“富”字反複出現了五次,使聯意層層深入,把農村出現的好形勢及出現這種形勢的原因說得清清楚楚,深刻透徹。又如:
開關早,關關遲,迎過客過關;
出對易,對對難,請先生先對。
這副楹聯看似平常,實則暗藏機巧。其中“關”字與“對”字均為複字,而“關關”與“對對”又貌似疊字,其實前一個“關”與“對”是作動詞用,後一個“關”與“對”是作名詞用,意義各不相同,整副楹聯敘事簡明又富有情趣。
也有幾個字在聯語中間間隔地出現的。如:
三十年前,縣考無名,府考無名,道考無名,人眼不開天眼見;
八十日裏,鄉試第一,京試第一,殿試第一,藍袍脫下紫袍歸。
相傳清朝大餘縣有個戴衢亨,勤奮好學,才華頗高,可因縣官不識才,到30餘歲連個秀才也沒撈到。他的朋友出於義憤為他買了個秀才,得以取得鄉試資格。在80天裏,他由鄉試到京試再到殿試,連中三元,被點為狀元,衣錦歸鄉,感慨之餘,寫下了這副楹聯。聯語中“考無名”與“試第一”各自間隔出現三次,形象地表述了自己仕宦途中的坎坷經曆,同時警告了那些玩忽職守、埋沒人才的官吏,堪稱聯壇佳話,聯中上品。
三、複疊
在同一聯語中,既用疊字又用反複的製聯方法稱為複疊法。用複疊法寫作的楹聯往往能兼有複字法和疊字法的藝術效果。
請看下聯:
年年難過年年過;
處處無家處處家。
這是在舊社會流傳很廣的一副對聯,聯中的“年年”、“處處”為疊字,“過”、“家”為複字,這副楹聯把舊社會窮苦人流離失所的痛苦處境和對舊社會的不滿與抗議充分地表達在聯語的字裏行間。
再看下聯:
軍閥跑,國防跑,富紳跑,跑跑跑,看著跑垮刮民黨;
工人來,農民來,士兵來,來來來,共同來建蘇維埃。
這副楹聯相傳是一個私塾先生所寫。聯語通過“跑”字和“來”字間隔出現和重疊運用,對革命形勢的發展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這是一副通俗易懂,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請看下聯:
鬆聲竹聲鍾馨聲,聲聲自在;
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
這是吳忠禮題南京弘濟寺的一副對聯。作者在創作中將複字法和疊字法重複使用,上聯突出一“聲”字,下聯突出一“色”字,既是寫景,又是寫情,楹聯雖短而寓意深刻,與浙江天台山方廣寺“風聲水聲蟲聲鳥聲梵唄聲,總和三百六十擊鍾鼓聲,無聲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樹色雲霞色,更兼四萬八千丈峰巒色,有色皆空”的長聯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頂真
頂真法又叫聯珠法,是將前一句或前一節奏的尾字又作為後一句或後一節奏的首字,使兩個音節或兩個句子首尾相連,前後承接,產生上遞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種製聯方法。用頂真法創製的聯語,要做到語句遞接緊湊、生動明快方為佳聯。頂真與疊字形式相仿但本質卻不同,頂真可以是一個單字,也可以是一個複詞或詞組,既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重複使用。
請看下聯:
壽祿比南山,山不老,老福人,人傑年豐,豐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榮華寶貴,貴有稀客,客多是理,理正言順也;
晦氣如東海,海真大,大貪鬼,鬼麵獸心,心術不端,端是財痞雜種,終必一死,死無下葬墓地,地伏餓狼,狼撕其身,身敗名裂哉!
相傳這副楹聯的上聯是個好吹牛拍馬的富家子弟給一個大富翁送的壽聯。做壽之日無人能對下聯,喜得富翁眉開眼笑。一個窮秀才見了上聯,即對出下聯,叫一小孩送上,氣得富翁七竅生煙,壽席不歡而散。這副楹聯的上下聯都是采用頂真法創製的,聯語象一條環環相扣的鏈子,上聯把富翁捧上了天,下聯卻把富翁罵得狗血噴頭,死有餘辜,令人拍手稱快。
請看一副風景聯:
聽雨雨住,住聽雨樓邊,住聽雨聲,聲滴滴,聽、聽、聽;
觀潮潮來,來觀潮閣上,來觀潮浪,浪濤濤,觀、觀、觀。
這副頂真對,既有句內頂真,又有分句之間的頂真。上聯妙用一字兩義,“住”一作“停止”,一作“住宿”,把聽雨觀潮之妙趣隨著語意的跳躍盡納聯中。
下麵一副戲台聯堪稱頂真聯中的佳品: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裝誰象誰,誰裝誰,誰就象誰。
這副頂真楹聯概括力極強,僅用了八個字,就把戲劇演員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來了,該聯對仗工穩,精巧風趣,聯意雋永,是一副絕妙戲聯。
五、析字
在楹聯創作中,將楹聯中的漢字的形體分拆或合並,巧妙地製作聯語的一種方法叫拆拚法。用拆拚法製作的聯語,既要保持楹聯原有的對仗特點,又要受所拆拚的字的形體結構的嚴格約束,因而在製作時有一定難度。但是製得好的拆拚楹聯,能使語言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咀嚼,有如用拆拚法所製作的謎語一樣,富於趣味性。好的拆拚楹聯實有畫龍點睛之妙,從而使聯語達到某種特殊的藝術效果。析字包括拆字和合字兩種形式。
1.拆字
就是將一個或數個獨立的漢字折成若幹個獨立的漢字,並用所拆之字完成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如:
鴻是江邊鳥;
蠶為天下蟲。
鴻是由江、鳥二字組成,蠶是由天、蟲二字組成。一是左右結構,一是上下結構。一作鳥,一作蟲,江對天,可為嚴對之例。
請看下聯:
鳳山山出鳳,鳳非凡鳥;
龍口口回龍,龍本寵身。
相傳出句是廣西鳳山縣第八代土官之女韋小姐所撰。其人才貌過人,及笄之年,求婚者絡繹不絕,韋小姐想覓一匹配郎君,遂出上聯征偶。求婚者絞盡腦汁,卻無一應對,故此韋小姐也遺憾終身而命歸九泉。上聯以當地地名出句,環環相扣,又將“出”、“鳳”析出。由二三字組成第四字,第五字又與第一、第六字相同,八、九兩字合起來又構成第六字。下聯為今人所作,龍口為山東一市名,以龍對鳳,對工得體,有龍鳳呈祥之意。回字又析出兩口字,同出句相比有異曲同工之妙。“寵身”所指“龍”字,比較上聯,不失風采,可謂出句之佳對。
一般拆字聯多將所拆之字嵌入聯內,使人一目了然。但也有不嵌所拆之字,暗藏機關,需要細心琢磨,方悟其意。如下聯:
本非正人,裝作雷公模樣,卻少三分麵目;
慣開私卯,會打銀子主意,絕無一點良心。
相傳清朝同治年間,四川某縣縣官姓柳名儒卿者,欺上瞞下,橫行不法,人稱其為“柳剝皮”。有人便用他的名字作了這樣一副拆拚式楹聯送給他。上聯拆隱“儒”字,因為“儒”字可拆為“亻、雨、而”三部分:“亻”——非正人,雨——裝作雷公模樣,而——卻少三分麵目(麵去三為而);下聯拆隱“卿”字,“卿”字可拆為“卯、艮”兩部分,“卯”——慣開私卯,“艮”——絕無一點良心(良去點與艮近似)。借對“儒卿”二字的拆析與描劃,貶斥“儒卿”的陰險歹毒,字字句句鞭撻入裏。這副楹聯既是一則謎語,也是拆拚聯中的絕妙之作。
2.合字
就是將兩個或若幹個漢字合成一個字,做到內容貫通並將所組合的文字巧妙地組成聯句。如:
日在東,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女居左,子居右,世間配成好人。
此聯最大的特點是自然舒展,不牽強,不做作,字麵和現實十分貼切,耐人品味。
下聯是乾隆和紀昀的一副應答聯:
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
寸身言謝,謝天謝地謝君王。
據說乾隆察覺紀昀有思家之意,便出上聯試探他。紀昀以實奏聞,以對句相答。
在析字聯中,有時將拆字與合字用於同一聯中,達到更為巧妙的藝術效果。如下聯:
張長弓,騎奇馬,單戈獨戰;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上聯拆拚“張、騎”二字又合並“戰”字,下聯拆拚“嫁、孕”二字又合並“甥”字,分別表現了馳騁疆場和兒女情長的兩種場麵,富於趣味性和藝術魅力。
六、鑲嵌
為了表達某種特定的意義,以達到某種特定的創作目的和獲得特定的藝術效果,人們在寫作楹聯時,經常把某些特定的字詞,諸如人名、地名、數字、方位以及所寫的事件或中心詞等,巧妙而自然地嵌入聯語,這種創作方法稱為鑲嵌法。鑲嵌法是聯語創作中特殊而又常用的一種方法。此法因其精巧,創作難度頗大;因其別具雅趣,深受世人喜愛;因其用處較多,人們願知難而進。古來頗多佳作傳世。
一、鑲嵌聯的使用範圍及其基本內容
鑲嵌聯的使用範圍極為廣泛,內容十分豐富,現擷取數例,以現一斑。
1.鑲嵌節氣
天氣大寒,霜降屋簷成小雪;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見重陽。
此聯描繪了“大寒”和“端午”時節的自然景象,上聯鑲嵌“大寒”、“霜降”、“小雪”三個農事節氣,下聯鑲嵌“端午”、“清明”、“重陽”三個農時節日,別有一番情趣。
2.鑲嵌姓字
魚遊萬孔秋江冷;
柏成林叢夏嶽高。
此聯描繪的是一幅秋景,全部是用姓字鑲嵌而成。
3.鑲嵌序數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隻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圭爻卦,水麵偏能用火攻。
此聯以一至十的序數鑲入上聯,以東西南北中和金木水火土嵌入下聯,把諸葛亮一生的主要功績納入一副楹聯之中,實在高妙。
4.鑲嵌方位
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東放;
由上向下讀左傳,書往右翻。
在鑲嵌序數聯中我們已經欣賞到“方位聯”之妙,而這一副純是方位之對。傳說舊時張、李兩考生在炎夏苦讀,暑熱難當,乃共食一瓜,張生出上聯,描繪自己吃瓜的情態;李生一時難以對上,後展書觸情,回敬下聯,描繪自己讀書的情景,以供笑樂。聯語對仗工整,堪稱佳作。
5.鑲嵌藥名
白頭翁,持大戟,跨海馬,與木賊、草寇戰百合,旋複回朝,不愧將軍國老;
紅娘子,插金簪,戴銀花,比牡丹、芍藥勝五倍,蓯蓉出閣,宛若雲母天仙。
該聯鑲嵌了十多種藥名,借藥名以敘事抒情,風雅別致,詼諧多趣。
6.鑲嵌年號
順泰康寧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慶萬年。
此聯相傳為清朝嘉慶年間一個叫李紹仿的狀元所寫,聯中鑲嵌了自順治至嘉慶曆朝的年號,上下相連,頗顯才氣。
7.鑲嵌名稱
桂省府數次搬遷,宜山不宜,都安不安,百色百變,從此淩雲直上,安居樂業;
四戰區再度撤退,向華失向,夏威失威,雲淞雲散,盼望龍光反照,氣煞健生。
該聯真實地記述了1944年的一段曆史事實,上聯鑲入宜山、都安、百色、淩雲、樂業等地名,下聯嵌入向華(第四戰區司令官張發奎)、夏威(桂係將領)、雲淞(桂林衛戍司令韋雲淞)、龍光(駐防欽州、防城一線的鄧龍光)、健生(白崇禧)等人名,將日寇南進時廣西省政府一搬再搬的地點和國民黨將領一敗再敗的狼狽相清晰地勾勒出來,對仗工整,切中時弊,嘲諷怒罵的憤懣之情躍然紙上。
8.鑲嵌偏旁部首
煙鎖池塘柳;
炮鎮海城樓。
用相同的偏旁部首鑲嵌於楹聯之中,其局限性很大,但一旦寫作成功,則趣味性濃鬱。這副楹聯的上下聯偏旁分別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對應,常被人們稱作絕對。
二、鑲嵌聯製作的基本形式
鑲嵌聯的格式很多,主要有整嵌、橫嵌、豎嵌等十二種,舉例分述如下:
1.整鑲
所謂整鑲,移是將所要鑲嵌的名稱在每一聯中占一個位置,不能拆開,使其具有整體性。如:
前年殺吳祿貞,去年殺張振武,今年殺宋教仕;
你說是洪述祖,他說是趙秉鈞,我說是袁世凱。
這是章太炎先生目睹袁世凱篡政後,對辛亥革命黨人殘酷鎮壓而深表憤慨之作。全聯別出心裁,交錯縱橫地整鑲了六個人的名字,把最為典型的曆史事件穿插在楹聯之中,構思精巧,使袁世凱之麵目暴露無遺。
2.橫嵌
所謂橫嵌,就是將所要鑲嵌的名稱,予以分拆後鑲嵌於一聯之內。如:
王師豈無能,嘯聚山林,風(峰)聲鶴唳,敵寇未來先喪膽;
程度果合格,汝圖寶貴,淮(懷)安旦夕,人民生死不關心。
抗戰時期,國民黨鄂東挺進軍第十七縱隊司令程汝懷、副司令王嘯峰,不僅不抗日,反而把槍口對著八路軍。有一文人誌士,用橫嵌的方法,把他們二人的名字拆開嵌入聯中,給以辛辣的諷刺和有力的鞭撻。
3.豎嵌
所謂豎嵌,就是將所要鑲嵌的名稱分拆開後,分別鑲嵌於上下聯中。豎嵌的樣式頗多,簡單地分有首嵌、腹嵌和尾嵌三種。有的地方考慮楹聯與律詩和詩鍾的某種聯係,根據所鑲嵌的字在上下聯中的位置情況,細分為13個格,並借助動物形體部位,將有的格予以十分形象生動的命名。運用這些格式,將豎嵌聯製作的渾然天成,不著痕跡,方為上乘佳作。
●鶴頂格
鶴頂格又稱“冠頭格”、“鳳頂格”、“丹頂格”、“頂頭格”、“藏頭格”等,是把要鑲嵌的文字,按順序分別鑲嵌於上下聯語開頭的格式。運用鶴頂格能使所鑲嵌的文字突出顯眼,故此較後麵諸格更為人們所常用。如:
明月有情常照我;
清風無事亂翻書。
這是清初時有人寫的一副楹聯,當時反清複明的鬥爭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存在,作者有意在這副聯語之首鑲嵌“明”、“清”兩字,一褒一貶,顯而易見。
●燕頷格
燕頷格是把所要鑲嵌的文字,按順序分別鑲嵌在上下聯語第二字的位置。如:
修竹千竿,橫拖直掃,掃金掃銀掃國幣;
小軒一角,日煮夜烹,烹魚烹肉烹民膏。
劉竹軒任反動縣長時,因其生活荒淫,作惡多端,日積民憤,某文人將其名“竹軒”分別鑲嵌於上下聯第二字的位置,用語直切地痛加揭露貶斥之。
●鳶肩格
鳶肩格將所要鑲嵌的文字順序鑲嵌於上下聯語的第三字。如:
調將翠黛眉偷畫;
吟到荷花口有香。
這是某位文人為一名叫“翠荷”的女子所題楹聯,作者將其名字巧嵌於上下聯的第三字,語顯新奇。
●蜂腰格
蜂腰格是將要鑲嵌的文字順序鑲嵌於上下聯語中間的一種鑲嵌格式,其具體字數隨聯語字數不同而不同。如:
莫學芙蓉空有麵;
應笑芬芳發自心。
這是1940年郭沫若寫給侄媳魏蓉芳的楹聯。聯語巧嵌“蓉芳”二字,並富有哲理。
●鶴膝格
鶴膝格又稱作鶴尾格,是指把所要鑲嵌的文字,按順序鑲嵌在上下聯語第五字的一種格式。如:
鴨摸螺螄張癟口;
狗咬皮條揚偏頭。
這副楹聯表麵上是描寫鴨吃田螺和狗咬皮條的形態,實為張、楊二人互相戲謔而作的聯語,上聯嵌張,下聯嵌楊(楊揚同音),互相打趣、鬥智。
●鳧脛格
鳧脛格,又叫雁翎格,是把要鑲嵌的文字順序鑲嵌在上下聯的第六字。如:
泗水文章流紫水;
尼山木鐸振荊山。
太平天國首領之一馮雲山籌劃起義時,曾在廣西桂平紫荊山以教私塾為掩護,他運用鳧脛格的形式將“紫荊”二字嵌於聯中,並將這副楹聯書寫在孔子牌位兩旁,以展示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雁足格
雁足格,又謂之“藏尾格”、“鳳尾格”、“脫靴格”等,是把要鑲嵌的文字順序鑲嵌在上下聯語末尾的一種格式。它也比較突出顯眼,運用者頗多。如:
士不忘喪其元;
公胡為改其度。
李元度係曾國藩的部將,屢為太平軍所擊敗。在衢州一役,李軍傷亡慘重,有人將其名嵌於聯尾,作此聯以嘲諷之。
●魁鬥格
所謂魁鬥格,是將所要鑲嵌的字順序嵌於上聯的聯首和下聯的聯尾的一種鑲嵌格式。如:
小樓一夜聽春雨;
姐妹花開月月紅。
此聯既暗隱人名“小紅”於聯中,又描繪了春天多雨、百花繁茂的景象,頗具情趣。
●蟬聯格
蟬聯格與魁鬥格相反,是將所要鑲嵌的字順序嵌於上聯的聯尾和下聯的聯首。如:
香如蘭蕙溫如玉;
雲想衣裳花想容。
此聯鑲人名“玉雲”於聯尾聯首,雖係相贈之戲作,但比喻、手法的巧用,使聯語頗富浪漫色彩。
●雲泥格
所謂雲泥格,是指將所要鑲嵌的字,順序鑲嵌於上聯的第二字和下聯的倒數第二字的一種鑲嵌格式。如:
飲酒願人容我醉;
怡情與子賞花開。
此聯一說飲酒,一道賞花,“酒、花”二字分嵌於上下聯中,更能加深讀者對聯意的理解。
●碎錦格
與上所述諸格順序鑲嵌不同,碎錦格是將所要鑲嵌的字不拘次序地鑲嵌在上下聯的適當位置中,且上下聯鑲嵌的字,也不一定要相對或相等。如:
四壁圖書三盡劍;
半月行李一張琴。
該聯交叉鑲嵌“張三李四”,不愧碎錦格之佳作。
●晦明格
所謂晦明格,是指將所要鑲嵌的字,在上聯暗示,下聯明嵌;或者上聯明嵌,下聯暗示的一種鑲嵌格式。如劉振威先生所作一聯:
攜酒與魚遊赤壁;
隨蜂伴蝶賞東籬。
上聯明嵌一“酒”字,下聯借“蜂”、“蝶”、“東籬”隱示一“花”字,一明一晦,令人回味。
上述諸聯除單獨運用外,還可以綜合運用。比如蔡鍔將軍贈“小鳳仙”一聯,便合用了“鶴膝格”與“雁足格”:
有美一人鳳兮鳳;
與卿同夢仙乎仙。
豎鑲除了上述種種格式外,還有一種插嵌,是將多個要鑲嵌的字,有規則插入聯語之中,像前麵所舉的鑲嵌年號聯就是典型的一例。
4.遞嵌
所謂遞嵌,是指將一個名稱順次在上下聯中橫嵌一部分,使上下聯橫嵌之名合起來才成係統的一種鑲嵌方式。如:
民猶是也,國猶是也,何分南北?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
這副楹聯順次遞嵌“民國總統”,針對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成果,做了竊國大總統,罵他不是個東西。
5.省嵌
所謂省嵌,就是將一個名詞的主要部分鑲嵌於聯中的一種鑲嵌格式。如:
博濟群倫挺身為民主,驚傳凶訊增悲痛;
發揚正義飛楫載和平,豈意黑茶賦招魂。
1946年4月8日,博古、葉挺、鄧發、王若飛等一行13人由重慶回延安途中,不幸飛機在山西興縣黑茶山失事。噩耗傳來,全國震悼,該聯是八路軍西安情報處的同誌寫的一副楹聯,聯中的“博、挺、發、飛”分別為上述四人名之省嵌。
6.疊嵌
所謂疊嵌,就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名稱交叉重疊地鑲嵌於聯語中的一種鑲嵌方式。如:
冬夜燈下,夏侯氏讀《春秋傳》;
東門樓上,南京人唱《北西廂》。
在這副楹聯中,“春秋”交叉重疊共用,它一作“春夏秋冬”中的“春秋”,一作書名《春秋傳》中的“春秋”;“北西”同理,一作方位中的“北西”,一作雜劇劇名《北西廂》中的“北西”,《北西廂》即《西廂記》,因後來李日華作《南西廂記》,便有人稱王實甫所作為《北西廂》。
7.暗嵌
所謂暗嵌,是指將所要鑲嵌之名改變形式鑲嵌於聯中的一種鑲嵌方式。如:
少目焉能評文字;
欠金豈可望功名。橫披:口大欺天
清朝乾隆年間,直隸學士吳省欽主持鄉試,貪髒受賄,錄取不才。落第生員憤而在試場門口貼出此聯。上聯暗嵌“省”字(少目合而為省),下聯暗嵌“欽”字(欠金合而為欽),橫披暗嵌“吳”字(口天合而為吳)。聯語使吳省欽的劣跡昭然若揭,聲名狼跡,引起全城轟動。
8.對嵌
所謂對嵌,是指在上下聯中均鑲嵌名稱的一種鑲嵌方式,上麵所列舉的嵌名聯皆是,不再重複。
9.單嵌
顧名思義,單嵌就是隻在上聯或下聯中鑲嵌名稱。如:
人自玉堂來,吏亦稱仙原不俗;
神從金馬至,民能使富莫憂貧。
這副楹聯傳為林則徐贈到雲南富民縣作官者葉某的,聯語僅在下聯中鑲嵌“富”、“民”二字,以扣合縣名。
10.順嵌
所謂順嵌,是指將名稱從右到左(對聯右為上聯)、從上到下鑲嵌於聯中的一種鑲嵌方式。如:
才子重文章,憑他二賦八詩,都爭傳蘇東坡西遊赤壁;
英雄造時勢,待我三年兩載,必豔說湖南客小住黃州。
這是黃州蘇東坡紀念館二賦堂前圓柱上所懸黃興撰寫的楹聯,聯中順次鑲嵌著“蘇東坡遊赤壁”、“湖南客住黃州”,古今對比,氣勢不凡。
11.反嵌
所謂反嵌,是指將名稱不按從右到左、從上到下的次序鑲嵌,而是反序鑲嵌。如:
一叢人影三弓地;
四麵和風二月天。
這副楹聯中鑲嵌“天地人”和“一二三四”,隻有借助倒讀、反讀才能讀出所鑲嵌的文字。
12.綜合嵌
綜合鑲嵌,就是幾種鑲嵌方式的綜合運用。比如:
韓愈送窮,劉伶醉酒;
江淹作賦,王粲登樓。
這副楹聯綜合運用了整嵌和豎嵌兩種方式,在整嵌了四個文豪大名的同時,不露痕跡地兼用了豎嵌中的“鶴頂格”和“鳳尾格”,在聯首和聯尾嵌入了“韓江酒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高度。
七、加減
由於某種需要,將某副楹聯的上下聯增加或減少一些字詞或筆劃,使聯意發生變化,造成新的意境,組成新的楹聯,這種製聯方法叫做加減法。這種作聯的方法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時常出現,所撰楹聯多含有詼諧、戲謔、諷刺意味。
1.加字
又稱續字。傳說有一年除夕王羲之連續寫了多副春聯均被人揭走,最後撰一聯貼於門上:
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
因聯語不吉利才沒有被人揭走,晚上王羲之又在上下聯後各添三字,大家在春節早上見到的春聯就變成了:
福無雙至今日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
還有一個傳說。明朝才子解縉未成名時,住所與一富翁家的竹林相對。除夕,他在門上貼了一副春聯:
門對千根竹;
家藏萬卷書。
富翁見狀大怒,心想我家的竹園豈容他人借用?便令家人將竹子砍掉一截。解縉自知其意,便在上下聯各添一字:
門對千根竹短;
家藏萬卷書長。
富翁見之,更加惱火,幹脆把竹根也刨掉了。解縉隻覺好笑,便把楹聯又添二字:
門對千根竹短無;
家藏萬卷書長有。
任憑富翁將竹砍短、除根,楹聯依景而變,隻氣得富翁目瞪口呆,無計可施。此聯兩次加字,實屬不易。用加減法製作楹聯要求聯意不做作,不牽強,字生趣,意通神。
2.加筆劃
相傳有一仕宦人家,父子倆有權有勢,橫行鄉裏,老百姓對他們敢怒而不敢言。父子倆都買了進士,婆媳均封夫人,為了光宗耀祖,裝點門麵,便在門上掛出一副楹聯:
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門對剛剛貼出,便有人乘其不注意時通過改增筆劃,變成了另一副楹聯:
父進土,子進土,父子皆進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如此一改,內容便大相徑庭,父子倆也隻有自歎倒黴而已。
3.減字
楹聯的針對性楹強,不能輕易混淆。傳說舊時有一家人家結婚,把喪聯“流水夕陽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錯貼於喜堂之上,客人一見,無不驚異,因礙於情麵又不便明說。當新娘來到喜堂見此聯時,不免暗中叫苦,但她靈機一動,來到喪聯旁,將上下聯尾各截去一字,喪聯立刻變成下麵的喜聯:
流水夕陽千古;
春露秋霜百年。
類似這樣加減字詞的故事,在民間廣有流傳。
八、翻造
將別人創作的楹聯作某些必要的改動,用以表達自己寫作楹聯的主旨的楹聯創作方法稱作翻造法。用翻造法寫作的楹聯盡管隻改動幾個字,但能另具新意,這種寫作方法常被人們所運用。
請看下聯: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這是河南南陽崗諸葛武侯祠大殿門前兩旁的一副楹聯,上聯歌頌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的品格;下聯為諸葛亮早年隱居地是襄陽、南陽之爭而感歎,寓意深邃幽默,富於哲理。1959年秋,胡耀邦到南陽檢查工作,在參觀武侯祠等古跡時,看到了這副楹聯,易數字而成一副新聯:
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
功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
該聯寓意新穎,表現了共產主義者的理想和甘當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操,堪稱翻造聯之佳作。
再看一聯:
鐵肩擔道義;
辣手著文章。
明代楊繼盛因彈劾奸相嚴嵩,無辜被殺,臨刑前寫了這副楹聯以示不畏強暴。1916年李大釗書贈楊子惠一副楹聯,乃是翻造此聯而成:
鐵肩擔道義;
妙手著文章。
該聯僅易一字,卻足以抒己誌,又勉友人奮發向上,新意頓生。
九、隱如
在對聯中用相關的話暗示要講的事物,也就是將要講的隱藏起來,這種製聯方法稱作隱如。隱如手法,似乎謎語。
請看這樣一副對聯:
數聲吹起湘江月;
一枕招來巫峽雲。
上聯“數聲吹起湘江月”隻說吹,卻未言吹的是什麼,然而讀者卻很容易聯想到那清脆悅耳的笛聲。下聯“一枕招來巫峽雲”,顯而易見,那枕邊尤物不是夢,又是何物?宋玉《高唐賦序》說楚王夢與巫山神女相會於高唐。神女曰:“旦為行雲,暮為行雨。”上聯寫笛,下聯寫夢,意境幽遠,令人心動。
解放前,有人寫過一副痛斥帝國主義在中國橫行霸道的對聯,聯曰:
中土詎能容久住;
醉鄉何得複橫行。
中土,指中華大地,上聯的意思是說不容許帝國主義在中國橫行霸道,下聯隱說的是螃蟹,說用酒烹製的螃蟹再不會橫行了。“醉鄉”,這裏指的是指用酒製成的醉蟹。整聯的意思即是:帝國主義分子不得在中國橫行霸道,如果帝國主義分子敢在中國久住下去而橫行霸道,其下場必然和醉蟹一樣死路一條。此聯既隱含了兩種事物,合起來又有很深的寓意,是一副愛國主義的佳作。
用隱如法製作的對聯雖與謎聯相類,但卻有本質的區別。用製謎法製作對聯,乃以依物製聯,是將謎麵對聯化,實際上就是用對聯形式製作的謎語;而用隱如法製作對聯,乃是以聯喻物,是將所要描寫的事物暗藏於聯中,使人們通過聯想對作者的用意加以理解。
十、缺如
缺如聯,也稱隱語、漏字,在楹聯中是一種特殊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故意將尾字或聯句中的一字隱去,並以聯中展現之字向讀者暗示所缺之字,而該聯的意思又正是在空缺的字上,聯句仍能形成很規矩的對仗。細心的人從展現的字麵上不難看出聯中所藏之意。用漏字法製作的楹聯,一般具有謎語的功能,或戲謔,或嘲諷,謎味雋永,猜趣無窮,很好地顯示了其巧對的藝術魅力。
請看一戶窮人寫的春聯: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橫批:南北
從字麵看,讀者便知作者在做文字遊戲。上聯缺“一”字,下聯缺“十”字。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要從所缺之字的諧音上去理解。“一”與“衣”諧音,“十”與“食”諧音,加上橫批所缺“東西”二字,作者的意圖就不言而喻了,原來全聯的意思就是“缺衣少食,沒有東西”。此聯立意奇巧,很形象地表達了窮人過年三難。它不但是一篇缺如聯,還是一副數字聯,若把它視為諧音聯也是可以的。
請看一副嘲庸醫的對聯: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相傳有一個叫“吉生”的庸醫,水平低下,卻愛自吹,有人便在其門上貼了這副楹聯予以嘲諷。在上下聯鑲嵌的成語中,每個成語都故意漏寫了一個字,所漏寫的字合起來恰是他的名字。這樣的漏字法作的楹聯,藝術效果比不漏“吉生”二字更佳。
再看一副賀婚聯:
人稱新郎新娘,原本是舊相思一對;
你吃喜糖喜酒,能不有風味幾番?
這副聯中故意漏去一字,讓前來賀喜的人自己去品味,自我感覺用什麼字好就填上什麼字,填不上來,說明這種風味難以用語言表達。這一漏字,正是寓聯意於聯外。
據說,袁世凱死後,有人寫過這樣一副對聯:
袁世凱千古;
中國人民萬歲。
這副楹聯故意不按楹聯作法之常規去寫,上聯五個字,下聯六個字,使其不能成對,這樣的對聯按屬對要求是絕對不可以的。但此聯正是用屬對中的“失對”術語,向人們暗示“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之意,作者利用缺如的手法出其不意地表達了言外之意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借此,方使這一巧聯流傳於世。
十一、歧義
楹聯在實際應用中是不加標點的,在一般情況下,不同的斷句方式對楹聯聯意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有一種楹聯,是出於某種需要而精心構思的,不同的斷句方式下,聯意會發生很大變化,甚至相反。這就是利用兩讀法所製作的楹聯。這種楹聯不很常見,但構思好了,用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卻可以產生其它格式的楹聯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請持下聯: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相傳此聯為明代學者祝枝山為一店主人所作的一副戲謔聯。店主人將其讀成: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認為是一副倒黴晦氣的春聯,因而大為不滿。祝枝山微微一笑說:不必生氣,是你把楹聯念錯了。應該這樣念: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店主人這才轉怒為喜,且置酒招待。這是祝枝山利用這副楹聯有兩種不同讀法所獲得的相反效果,與店主人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但由於這副楹聯容易產生歧義,店主人終究沒有貼出來。
傳說祝枝山還寫過這樣一副歧義聯:
此屋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傷
相傳有個刻薄的富翁造了高樓大廈,請祝枝山寫樓聯。祝深知此翁為人,決意捉弄他一下,便寫了上麵這副楹聯,並念成:
此屋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傷。
富翁聽後頗為滿意,待貼出來後,賓客們卻個個偷偷地暗笑,富翁明白了其中奧秘,隻落得七竅生煙,卻又無可奈何。原來這副對聯如不斷句,上聯分明是疑問句式,下聯是感歎句式,那麼這間屋子是無人敢住的。
十二、設問
以設問的方式來代替平鋪直敘的寫作,是作聯的一種重要方法,這種方法或上聯提出問題,下聯做答;或上下聯均為設問,不與回答,便於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形象地表達出來。同時,用“問”與“答”的形式作聯,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和思考,便於表達聯意和創作主旨。常見的設問法有如下幾種形式:
1.設問作答
請看下聯: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憐我全無心肝,怎出得什麼主意?
殿遏煙雲,堂列鍾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費了多少錢財!
上聯以自怨自艾、自嗟自歎的形式,入木三分地揭露封建迷信的本質,嘲笑了信神信鬼的愚昧行為,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妙趣橫生。很顯然,這樣的寫作方式比平鋪直敘的宣傳效果要好得多。
2.設問求答
請看梁啟超答對張之洞聯:
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後!
梁啟超在武昌講學時,坐鎮武昌的湖廣總督張之洞以“禮賢下士”的客套話出上聯設問求答,鋒芒顯露,咄咄逼人。對此,梁啟超不卑不亢,避其鋒芒,含蓄作答,以柔克剛,真不愧聯壇高手。
3.設問不答
請看下聯:
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
及鋒而試,看老子手段如何?
該聯相傳為石達開所作,上下聯全是反詰語氣,詼諧風趣,雖沒有明確作答,然其樂觀豪邁、氣勢凜然的聯語本身就寓答案於其中了。
再看董其昌題杭州西飛來峰聯:
泉自幾時冷起;
峰從何處飛來。
作者以西湖景物落筆,全盤提出疑問。這種方式常給人以朦朧神秘的色彩,把答案留給讀者,使人們產生無盡的懸念。
十三、反問
為強調某一觀念或結論的正確,故意以反問的形式把本意托出,令人注意,使讀者從句中找到答案,這種製聯方法叫反問法。反問的目的在於給讀者以藝術的感染。
請看鄧小平同誌為士兵所撰聯:
列為無產者;
寧不革命乎。
此聯采用流水對,僅十字,並在聯中嵌“列寧”二字,充分表現了作者遠大的胸懷和堅定的信念。作者運用了否定句詢問的形式表示肯定的答案,為反問句式的另一種。
再看下聯:
不受幾番磨煉;
怎成一段鋒芒。
下麵這副對聯也屬此種形式:
經懺可超生,難道閻王怕和尚?
紙錢能贖命,分明菩薩是贓官!
另一種形式則是用肯定的詢問式,表示否定的答案。如:
除卻詩書何所癖;
獨於山水不能廉。
許德衍挽陶行知聯:
教育做合一,若幹年來,倡導生活教育,身體力行,論功豈止武訓第二;
智仁勇兼備,勝利前後,呼號和平民主,赴湯蹈火,說死實與李聞為三。
此聯緊扣逝者事跡,所引對比人物十分貼切。此句聯屬反對,增加了被答者的份量和位置。
反問法與設問法有相通之處,不同的是一為正麵提問,一為反問,故也有人將二法合為一法,通稱“設問法”。
十四、雙關
雙關法是利用漢字的特點,巧用漢字的字、音、義的相同相異之差別而組成字麵與字音,形成言此而及彼的語言效果,兩者在形式上雖然平行,但在意義上卻有主次之分。雙關的形式主要有諧音、借義兩種。用好雙關,可增加對聯的趣味和深度。
1.諧音
諧音法就是利用漢字中同音字詞較多的特點,使聯語語意雙關,一聯多意,既可以從字麵上理解,又可以聯想出更深層意思的製聯方法。用諧音法製作的楹聯,聯謎兼備,別具情趣。如:
普天同慶,當慶當慶當當慶;
舉國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此聯以“當慶、且狂”諧鑼鼓之聲,使人在吟誦之時,有如身臨鑼鼓喧天的歡樂氣氛之中。欣賞這樣的楹聯,諧趣無窮。再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須梅。
據傳,這是明代宰相李賢在招婿前與陳敏政的一次測試應答對。李賢指著桌上的果品出上句,陳敏政馬上領會其意,隨口答出下聯。此聯以“荷、藕、杏、梅”與“何、偶、幸、媒”諧音的特點,隱含另一層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須媒”。一談蔬果花卉,一談人事姻緣,聯意雋永,引人入勝。又如:
蓮子心中苦;
梨兒腹內酸。
該聯相傳為金聖歎在刑場離別子女時所作。聯語表麵意思是寫蓮心之苦、梨核之酸,實際上是以“蓮”諧音“憐”和“連”,寓含“可憐”、“連累”之意;以“梨”諧音“離”,寓含“離別”之意,全聯意為“憐子心中苦,離兒腹內酸”。準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父子刑場離別時的心情,確為對偶精工、文辭優美的佳聯。
2.借義
利用漢語中一個字或詞語有不種含義的特點製聯,同時表示兩種事物的製聯方法乃借義法。用這種方法製成的聯語,一般用在某些特定的場,一詞二意,啟人聯想,發人深思。如:
虛心成大器;
勁節見奇才。
這是在竹器店中常見到的一副聯語。聯中的“虛心”、“勁節”既言竹器,也喻人的品格德行,聯語簡潔卻富於哲理。又如:
龍井泉多奇味;
武夷茶發異香。
這是一副茶葉店聯,其中的“龍井”、“武夷”既是地名又是茶名,既描繪了龍井、武夷兩地的特點,又指明了店中名茶,使人見而思飲。再如:
稻粱菽,麥黍稷,許多雜種,不知誰是先生?
詩書易,禮春秋,皆是正經,何必問及老子!
這是一副應答聯,有人出上聯諷刺老師,聯中“雜種”、“先生”語意雙關,問得可謂尖酸刻薄;但“先生”不急不惱,以“正經”、“老子”的雙層語意,堂而皇之地回敬了諷刺者,可謂妙語天成。
十五、同音
同音法即同音異字法,又稱異混,它跟諧音法一樣,都是建立在漢字特有的同音多字基礎上的,與諧音法不同的是,它是將幾個字形、字義不同而讀音相同的字用於同一副楹聯之中,從而使聯語具有組合精巧、構思奇特、風趣別致的藝術魅力。此種方法聽起來難以分辨,看起來一目了然。常見的同音異字法楹聯有如下幾種樣式:
1.同音異字疊韻連用
饑雞盜稻童筒打;
暑鼠涼梁客咳驚。
這副楹聯寫的是生活中的趣事,因其製作難度較大,常將其附會於名人雅士。有一種說法是:李調元一次正與農家大嫂談天說地,一群雞跑來啄食曬場上的稻子,兩個揮舞竹筒的小孩把雞趕走了。大嫂見狀,便出上聯請李調元答對。正在李感到為難時,偶然發現屋梁上一隻正東張西望的老鼠被他的咳嗽驚跑了,他心中一動,對出了下聯。這副對聯構思精巧,情趣盎然,特別是六組同音字字義各異,對仗工穩,是一副絕妙的同音異字對聯。還有人添加事例,將此聯加以擴充,如:
暑鼠涼梁,喚匠描貓驚暑鼠;
饑雞盜稻,呼童拾石打饑雞。
暑鼠涼梁,請畫師筆壁描貓驚暑鼠;
饑雞盜稻,呼童子沿簷拾石打饑雞。
2.同音異字、雙聲、疊韻間用
嫂掃亂柴呼叔束;
姨移破桶叫姑箍。
這副楹聯寫的也是生活中的兩件煩事,聯中的“嫂掃”、“叔束”、“姨移”、“姑箍”皆為雙聲兼疊韻,相間出現於聯語中,則生發出奇趣,使聯語的娛樂性和趣味性油然而生。
3.同音異字間用
天心閣,閣落鴿,鴿飛閣未飛;
水陸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這副楹聯中的“閣”與“鴿”、“洲”與“舟”同音異字相間使用,使楹聯產生回環反複的妙趣。
1981年,《中國青年報》曾以“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為題征聯,應征者多有妙對,如“玉頭起芋頭,芋頭枯,玉頭哭”、“和尚遊河上,河上幽,和尚憂”等,與古對“丫頭啃鴨頭,鴨頭鹹,丫頭嫌”有異曲同工之妙。
十六、轉類
轉類法又稱多音法或異音法,它與同音、諧音等方法利用漢字同音異字不同,是利用漢字一字多音多義、詞義通假的特點,造成同一個字在聯中的音調變化,給人以奇詭絕妙之感。多音法楹聯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山海關薑女廟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這副聯語上聯連用七個“朝”字,下聯連用七個“長”字,如果不懂讀法,很難理解聯意。其實,這裏運用了通假法,就是利用漢字一字多音的特點構成聯句。如果熟諳漢字一字多音多義的特征,則深覺此聯妙趣無窮。對該聯的讀法,方舟認為共有十種,有的則認為更多,但大家熟悉的是以下兩種: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雲漲,長長漲,長漲長消。
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雲漲,長漲長漲,長長消。
如此一讀,其景自現,它將天與雲的變化規律高度概括,使水與雲的景觀躍然紙上:碧冥滄海,日日潮起潮落;皓穹長空,常常雲湧雲消。再將孟薑女望夫哭長城的故事加以聯想,豈不令人感慨萬千。與此聯用字、格式相同的楹聯在我國很多,像福州羅星塔聯、江西贛南梅江畔古廟聯、浙江溫州江心寺聯、四川長寧朝雲廟聯等,足見此聯影響之大之廣。
有一副豆芽店門聯,比上一副楹聯更加奇特,其聯雲:
長長長長長長長;
長長長長長長長。
對此,有人如此解讀:上聯第一、三、五、六字讀“cháng,經常”,第二、四、七字讀“zhǎng,生長”,下聯則正好相反,上下聯的意思就是所生豆芽經常長,越長越大的意思。
上述兩聯可以說是充分利用了漢字通假字的特點。再看下麵一聯:
好讀書不好讀書;
好讀書不好讀書。
從字麵上看去,上下聯相同,一字不差。如果不是運用轉類法,就不能稱其為聯了。此聯就是巧用“好”的多義效能。上聯第一個“好”字讀“hǎo”,第二個“好”字讀“hào”,下聯則相反。其聯中之意是:有利於讀書時卻不喜歡讀書,等到年老喜歡讀書之時卻又不便於讀書了。此聯用來解釋“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十分貼切。
十七、飛白
明知某一詞有錯而故意使用,將錯就錯,這種修辭方法稱為“飛白”。“白”是“別”、“錯”的意思。飛白原是書法繪畫中的一種手法,後來借作修辭之用,這是文學作品中經常運用的。在製聯方法中,同樣有這種技巧,通過飛白手法,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請看下聯:
禮記一書無母狗;
春秋三傳有公羊。
相傳清初蘇州有一個叫韓慕廬的秀才,在某家教私塾,這家的主人自以為很有才學,經常替韓上課以炫耀自己的學問。有一天他教學生讀《禮記》中的《曲禮》一篇,竟將“臨財毋苟得”,讀成“臨財母狗得”。此時,一位飽學之士由此經過,錯認為是韓念的,覺得好笑,因此在窗外高聲念出上聯。韓慕廬一聽,知道是衝他來的,於是立即應聲答出下聯。那人聽後,方知此先生不是凡俗之輩,於是登門求見。二人見麵一談,才知念“母狗”者不是韓先生,後來韓中了進士。韓以“《春秋》三傳有公羊”為對句,對得很妙。公羊是複姓,即指給《春秋》做注釋的作者之一公羊高,另二位先生是左丘明、穀梁赤。三傳是指《左傳》、《穀梁傳》、《公羊傳》。那位學士將錯就錯地將“母狗”直接替代了“毋苟”,即飛白法,下聯以“公羊”對“母狗”更是妙語驚人。
再看一聯:
一代奇書鏡花錄;
千秋名士杜林胡。
傳說文革期間,有一個半文盲被派到某圖書館擔任駐館代表。此人將《鏡花緣》誤讀為《鏡花録》,還有一次,其人領導學習《反杜林論》,杜林是十九世紀德國一位反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與剩餘價值說的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人們在批判他時,常有“杜林胡說什麼”一語。這位駐館代表聽不懂,誤以為“杜林胡”是一位中國的什麼人,便大聲說“杜林胡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應該拉出去槍斃!”於是有人以此為題,撰成上麵一聯。這副對聯先錄其錯讀,後錄其錯斷並加以嘲諷,用的正是飛白手法。
十八、回文
使聯語的上下聯順讀、倒讀皆能成聯,且貼切而不混亂,這種製聯方法稱作回文法。回文法楹聯寫作極不容易,寫好就更不容易,不過一旦寫好了,就能產生引人注目的效果。用回文法製作的楹聯常見的有兩種格式:
一是上下聯是中間為界,兩邊用字相同,這樣不論倒讀正讀,聯意都是一樣的,這種聯一般稱為對稱回文。在回文法楹聯中,這種格式最為常見。試舉幾例: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過大佛寺,寺佛大過僧。
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
前門出租車租出門前。
我愛鄰居鄰愛我;
水傍魚活魚傍水。
需要指出的是,在對稱回文中,還有一種諧音回文,其文字雖不能倒排,但字音倒讀卻與順讀一樣。諧音回文中,最有名的首推傳說為唐寅所作的一聯:
畫上荷花和尚畫;
書臨漢帖翰林書。
二是上下聯使用不同的字,但順讀倒讀均能讀通,有點類似於回文詩,此種聯稱為反複回文。這種楹聯順讀倒讀往往會產生聯意上的不同。如:
風送花香紅滿地;
雨滋春樹碧連天。
這副寫景楹聯把春風吹拂紅花送來陣陣花香、細雨滋潤春樹大地一派澄清的盛景描繪的很細膩生動。如果將該聯倒讀,則為:
天連碧樹春滋雨;
地滿紅香花送風。
聯意則變成了藍天連碧樹,春景潤春雨;大地紅香滿,花兒隨風舞。我們仿佛能夠感覺到春雨春風中送來的陣陣清香。
十九、列品
列品法有點類似於修辭手法中的排比,要求連續列舉三個以上類似的、或有聯係的事物成聯,所列舉的事物之間不摻雜任何間隔詞語。使用列品方法,可以強化對聯所吟詠的事物,收到其它方法所難以達到的效果。
請看下聯:
白馬秋風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
作者運用白描手法,隻將幾種事物和諧地列舉出來,不加任何渲染,給讀者提供了一種悠遠的藝術空間。
請看浙江莫幹山十二生肖公園聯: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上聯列十二地支,下聯列十二種動物,此外不加一字一語,幹淨利索,自然出奇。
再看清代竇垿所撰嶽陽樓聯: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上聯列舉杜、範、滕、呂四人史事,“五言絕唱”,指杜甫的《登嶽陽樓》詩,“兩字關情”指範仲淹《嶽陽樓記》中“憂”、“樂”二字,“百廢俱興”是指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今嶽陽)時的政績,“三過必醉”指傳說中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嶽陽醉酒的軼事;下聯列洞庭湖等四處風景特征應對,上下數百年,縱橫上千裏,使讀者對嶽陽樓這一千古名樓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堪稱聯中佳對。
列品與排比、分總兩種製聯方法有相似之處,其異同點參排比、分總法簡介。
二十、排比
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結構相似、字數相等的平行短句,組合在一起表示相關的意思,這種製聯方法稱作排比法。運用排比僅限於上下聯的內部,而以長聯較多。運用排比法要注意排比的事物要有內容上的聯係,而且要求次序須有規律,給人以審美之感。
請看李聯芳題武昌黃鶴樓聯:
數千年勝跡,曠世傳來,看鳳凰孤嶼,鸚鵡芳洲,黃鶴漁磯,晴川傑閣。好個春花秋月,隻落得剩水殘山。極目古今愁,是何時崔顥題詩,青蓮擱筆;
一萬裏長江,幾人淘盡?望漢口夕陽,洞庭遠漲,瀟湘夜雨,雲夢朝霞。許多酒興風情,盡留下殘陽晚照。放懷天地窄,都付與笛聲縹緲,鶴影蹁躚。
作者利用排比之法,將武漢三鎮的主要勝跡囊括無作。聯語頗富文采,隻是因其曆史之局限,格調及情緒較為低沉。
再看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寫的桂林小廣寒樓聯:
甲天下名不虛傳:奇似黃山,幽如青島,雅同赤壁,佳擬紫金,高若鷲峰,穆方牯嶺,妙逾雁蕩,古比虎丘。激動著倜儻豪情,誌奮鯤鵬,思存霄漢,目空培樓,胸滌塵埃,心曠神怡消塊壘;
冠寰球人皆向往:振衣獨秀,探隱七星,寄傲伏波,放歌疊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賞雨花橋,賦詩蘆笛。引起了聯篇遐想,弄甘隴畝,士樂縹湘,工展宏圖,商操勝算,河清海晏慶升平。
該聯上聯寫桂林之勝景,“奇似黃山,幽如青島,雅同赤壁……”,八個排比句式襯托得其風光無與倫比;下聯敘桂林的名勝,“振衣獨秀,探隱七星,寄傲伏波……”,令人向往,引人入勝。全聯信手拈來,如數家珍,借景抒情,頌今懷古,對仗工整,文采斐然,堪稱佳構。
排比法與列品法有相似之處,都是相關、相似事物的羅列。所不同的是,排比法要求各分句間結構相似,字數相等,既可以說是當句對的進一步擴展,也可以看作是列品法的特殊形式。
二十一、分總
像列品法排列物品那樣組句,但有分述有總述的製聯方法稱為分總法。使用分總法,必須集三個以上的物品並列排列,而且中間不用其它詞語混雜間隔。分總法主要有先總後分和先分後總兩種形式。
1.先總後分
請看北宋文學家劉攽對王安石聯:
三代夏商周;
四詩風雅頌。
劉攽才華出眾,王安石有意以此聯難他,然劉稍思片刻便對出了下聯。此聯難度在於解決下聯總括數目與列品數目字、義與上聯的矛盾,或多或少都很難成對。劉以巧取勝,別開洞天,從《詩經》中獨辟蹊徑。風、雅、頌為《詩經》的四個組成部分,其中雅分大雅、小雅,曆史上通稱為四詩。以“四詩”對“三代”,以“風雅頌”對“夏商周”,妙語驚人,被稱為傳世絕對。
2.先分後總
請看一副春聯:
鬆竹梅歲寒三友;
桃李杏春暖一家。
即是先分後總式。上聯先列鬆、竹、梅,再以文人雅稱“歲寒三友”總之;下聯亦然,桃、李、杏在初春相繼開花,且有紅、白、粉等不同顏色,古人常以之代春,故曰“春暖一家”。
鄧琰的自題碧山書屋聯也屬此類:
滄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峽雲,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武夷峰,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
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
作者在這副聯中,上下嫌分別用九種事物排列,這種對法又稱連環法,此聯即為九連環,環環相扣,節奏緊湊,音調鏗鏘,回環跌宕,氣勢宏大,可謂波瀾壯闊,在對聯中是不多見的。製作這種對聯,應當注意上下聯所排列的事物、結構必須一致,比如上聯是偏正結構,下聯也應當采用偏正結構。
二十二、組串
組串,或稱串組,就是將一些本來沒有聯係的事物的名稱按一定的規律串聯起來,從而使之表示出某種意思。用組串法製作的對聯,常見的有組串人名、地名、植物名、詞牌名等。請看下麵這副對聯:
中國捷克日本;
南京重慶成都。
這副對聯是一愛國人士為歡慶抗日戰爭勝利而寫的。乍一看這副對聯的上聯是三個國名,下聯則是中國的三個城市名。但其更深層的意思,上聯是中國勝利地打敗了日本(這裏捷克轉義為克敵),下聯是南京重新慶祝成為首都。這樣,就用三個國名和三個城市名,巧妙地組合成一副慶祝抗日戰爭勝利的賀聯。
再看這樣一副對聯:
碧野田間牛得草;
金山林裏馬識途。
這是在1982年,由中央電視台等單位聯合舉辦的春節征聯活動中,擇優選出的一副對聯。上聯為出句,下聯為首選對句。上下聯各由三個人名連綴成句,意義連貫,毫無生硬之感,堪稱組串佳對。
再看由詞牌組串的一副巧聯:
水仙子持碧玉簪,風前吹出聲聲慢;
虞美人穿紅繡鞋,月下行來步步嬌。
聯中串出六個詞、曲牌名《水仙子》、《碧玉簪》、《聲聲慢》、《虞美人》、《紅繡鞋》、《步步嬌》,描繪出了一幅美人輕移蓮步,觀月賞景的美麗卷。
二十三、集引
集引,就是收集和引用的意思。楹聯創作中的集引法,是指摘取或引用別人的詩句、詞句、文章佳句、成語、格言以及書名、刊名、影視名等,運用在自己楹聯之中,“活”用前人佳句,構成新的意境。比如大家經常見到這樣一副春聯:
飛雪迎春到;
風雨送春歸。
該聯就是集引毛澤東詩詞中的句子而成。集引聯有的全聯皆是摘引他人詞語,像上聯就是;有的聯中部分摘引他人詞語,如“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跡永清幽”,上聯集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佳句,下聯乃作者董必武自撰;還有的將集引的內容簡化壓縮後用於聯語之中,如“後樂先憂,範希文庶幾知道;昔聞今上,杜少陵可與言詩”,上聯之“後樂先憂”與下聯之“昔聞今上”,乃分別簡化範仲淹《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杜甫《登嶽陽樓》詩“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而來。
用集引法製作楹聯,可供集引的內容很多,如前人佳句、成語俗語、人名地名、書籍報刊、戲劇電影等等,試舉數例於下:
梅花歡喜漫天雪;
玉宇澄清萬裏埃。(集毛澤東詩句)
江山如此多嬌,飛雪迎春到;
風景這邊獨好,心潮逐浪高。(集毛澤東詞句)
滄海橫流,雲蒸霞蔚;
春風得意,人壽年豐。(集成語)
十分貨物十分價;
一寸光陰一寸金。(集俗語)
《中華少年》《探索》《大自然》;
《風流一代》《追求》《健與美》。(集刊名)
《馬蘭花》《苦菜花》《白蓮花》《蒙根花》《五朵金花》《戰地黃花》《生活的浪花》《繁花似錦》;
《雁蕩山》《杜鵑山》《六盤山》《火焰山》《雪海銀山》《萬水千山》《沸騰的群山》《江山多嬌》。(集電影名)
“白頭翁”“牽牛”耕“熟地”;
“女貞子”“打馬”過“淮山”。(集中藥名)
帝女合歡,水仙含笑;
牽牛迎輦,翠雀淩霄。(集花卉名)
二十四、用典
將聯語之意寓曆史掌故之中,借典故或有出處的詞語以表達聯語的思想內容的作聯方法叫用典法。在我國悠久的曆史發展中,可用的典故很多,比如古典書籍中的軼事、趣聞、寓言,傳說人物或有出處的詩句、文章等,都可以當作典故運用,因此,用典法在聯語製作中運用的比較廣泛。大家看一看李漁所著《笠翁對韻》,就會發現其中近一半的內容是用典,比如“莊周夢化蝶,呂望兆飛熊”、“跨鳳登台,瀟灑仙姬秦月玉;斬蛇當道,英雄天子漢劉邦”、“滅項興劉,狡兔盡時走狗死;連吳拒魏,貔貅屯處臥龍歸”等等。我國舊體詩文中多喜用典。對聯製作中也不例外,不少對聯因為用典而使其光彩奪目,文情雋永。如下聯:
鐵板銅琵,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郭沫若在當代文人中是製聯較多的,其突出特點之一就是喜歡用典。上聯是郭老為濟南辛棄疾祠的題聯,其中“鐵板銅琵”、“美芹”、“悲黍”等,分別出自俞文豹《吹劍續錄》、《列子·楊朱》、《詩經·王風》之中典故,通過用典和描寫,評述了辛棄疾詞章的豪放和藝術成就的高超,讚揚了辛棄疾愛國之心至死不變的豪情壯誌,典故起了很好的烘托和強化作用。再如:
觀瞻氣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開,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壯誌,看此日神州奮起,新程萬裏駕長車。
此聯為趙樸初同誌所作,聯中用了五個典故:“老柏”係指嶽飛墓前的精忠柏,傳為嶽飛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壯誌”、“駕長車”,皆出自嶽飛《滿江紅》詞。
在對聯中用好典故,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然而,用典要講技巧,必須做到用典準確、恰當,有的放矢,用典不當,也會使作品褪色,用典過分和不及都將成為敗筆。
請看小鳳仙挽蔡鍔聯: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上聯以蔡鍔比周瑜歲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凱是曹操;下聯將自己比做紅拂,將蔡鍔比作李靖。全聯用典貼切、自然,令人生發聯想。
二十五、無情
無情聯是巧妙聯中最有趣味性,最能體現“對”這一特點的一類對聯。其特點是上、下聯中相應最小的詞素貼得很近,對得很工,但是詞義各異,相去甚遠,簡直對不起來。一般對聯講究上下聯內容相關,無情對偏偏不相關。它有兩個標準,一是類別要互不相幹,二是內容上要離題千裏。
請看下聯:
妹妹我思之;
哥哥你錯了。
這是一副風格奇特的即席對。說的是清朝某年科考,試題中有句:“昧昧我思之”。一考生粗心將“昧”字寫成“妹”字,嘲為上聯。評卷先生見此,不禁失笑,於是順手批曰:“哥哥你錯了”。此聯以回答方式出現,寄無限情趣於對話中,待你發現精妙處,頓有豁然開朗之感。此聯奇中見奇,考生誤將“昧”置成“妹”,音同而意迥,可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裏。奇在閱卷先生將錯就錯順水推舟,竟以妹妹身份出現,稱此考生為“哥哥”以戲之,宛若含羞怯之意曰“你錯了”。無情之格中含有情之態,真乃楹壇之佳品。
無情對,多為字與字嚴格相對,而聯句立意卻風馬牛不相及,造成一種對聯藝術的差距美。
請看下聯:
庭前花始放;
閣下李先生。
上聯是院中花開的景象,下聯則是人文稱呼,句意相去甚遠。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上下聯的每一個字都對得異常工穩。“庭”與“閣”為宮室小類工對,“前”與“下”同為方位詞,“花”與“李”同屬植物類,“始”與“先”同為副詞作狀語,“放”與“生”則是動詞相對。字字工對卻意遠千裏,這正是無情對的妙處。
再看下聯:
樹已半殘休縱斧;
蕭何三策定安劉。
這也是一副無情佳對。上下句意義毫不相幹,上聯為一古詩句,是說要愛護樹木,不要亂伐殘樹。下聯卻以蕭何獻策定漢業的曆史故事相對,相差十萬八千裏,卻在字性上結成緣份,有天造地設之妙。上聯尾字“斧”是工具,下聯尾字“劉”指兵器,在本句中則指漢高祖劉邦;“樹”對“蕭”,蕭,植物名即艾蒿,乃植物小類相對;“已”對“何”,為虛詞相對;“半殘”對“三策”為數量詞相對;“休縱”對“定安”都為虛詞相對。聯中惟“殘”與“策”乍看不似工對,但二字在這裏均可視為動詞,“殘”為傷害之意,“策”有拄、扶之意,仍然對仗工整。
二十六、兩兼
兩兼即指在一副對聯中一個字可與前後的字同時組詞,在讀時可讀成兩種組合句式,兩種效果。
請看下聯:
李東陽氣暖;
柳下惠風和。
此聯巧在以不同句式的讀法讀出不同的效果,若按三、二句式讀,可讀出兩個人名的名字:李東陽和柳下惠。李東陽,明代詩人,天順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此人秉性溫和,善依附周旋。柳下惠,春秋魯國大夫,任士師(掌管刑獄的官吏),以善講貴族禮節和坐懷不亂而著稱。聯以“氣暖”、“風和”喻二人,十分貼切、自然。如按二、三式去讀,其意義則變成了這樣的意思:李樹的東邊陽氣暖,柳樹的下邊惠風和。
不管以何種句式讀,對仗、結構都很工整。其一,“李東陽”對“柳下惠”,人名相對,“氣暖”對“風和”,主謂語詞組相對。其二,“李”對“柳”是植物對,“東”對“下”方位對,“陽氣”對“惠風”偏正詞組對,“暖”對“和”形容詞相對。
再看下聯:
孟光軋姘頭,梁鴻誌短;
宋江吃敗仗,吳用威消。
據說此聯為著名畫家吳湖帆諷刺漢奸梁鴻誌、吳用威所做。孟光是梁鴻的妻子,《後漢書·逸民傳》記載:梁鴻每歸,妻子孟光為其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說的是夫妻相敬相愛的故事。吳用是梁山宋江的軍師,足智多謀,計謀迭出。上聯“梁鴻”、“梁鴻誌”均為人名,下聯“吳用”、“吳用威”也均為人名。名套名,以亂讀者視覺。作者將梁鴻夫妻的故事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諷梁鴻誌,下聯亦然。作者撰聯之時乃抗戰勝利,外寇投降、漢奸失寵之時,以此聯喻之,大快人心。
二十七、襯托
將楹聯的創作主題不作正麵描寫,而是借助其它事物從側麵或反麵去顯示的一種作聯方法稱為襯托法,或映襯法。被襯托的對象稱為主體,做襯的事物稱襯體。運用這種方法創作的楹聯,主題含蓄,耐人尋味。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兩種方法。正襯的日的是使被襯托的主題在形象上更加鮮明。如:
生為國家,死為人民,耿耿忠心照日月;
功同山嶽,德同湖海,洋洋正氣結豐碑。
這是一副悼念周總理的挽聯。全聯用“日月”、“山嶽”、“湖海”等來映襯總理之豐功偉績,形象之高大,聯語錯落有致,當稱佳對。
再看孫中山挽黃興聯:
常恨隨陸無武,絳灌無文,縱九等論交到古人,此才不易;
試問夷惠誰賢,彭殤誰壽,隻十載同盟有今日,死後何堪。
《晉書·劉元海載記》:“常鄙隨、陸無武,絳、灌無文”,指隨何、陸賈、絳侯周勃、灌嬰同是輔劉邦的大臣;“九等”,古代將士分為九品;夷惠指伯夷、柳下惠等古賢人;“彭殤”,指彭祖、殤子。作者旨在挽黃興,卻以古人興亡襯之,實旨未寫古人,“此才不易”褒在黃興。下聯寫彭祖之壽,隻在惋惜黃興之青春夭折。作者情感悲絕,可謂一字一泣也。
再看一聯:
鼠因糧絕潛蹤去;
犬為家貧放膽眠。
此聯相傳為一個屠夫所寫。有一年除夕,他家中窮得連過年之物也難以準備,便滿懷憤懣之情寫了這樣一副楹聯。全聯以鼠的“潛蹤去”與狗的“放膽眠”,明白如畫地映襯出家中的窮苦因境,充分表現了他內心的淒苦與無奈。
反襯即用相反的事物,從反麵襯托主題。
如下聯:
遠富近貧,以禮相交天下少;
疏親慢友,因財而散世間多。
此聯為清代鄂比贈曹雪芹聯,全聯巧用反義詞相對,旨在使讀者明了褒貶之意,同時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對曹的讚頌。
二十八、借代
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凡·借代》中說:“所說事物縱然同其他事物沒有類似點,假使中間還有不可分離的關係時,作者也可借那關係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所說的事物。”在楹聯創作中,為了簡明扼要地說明一個事物,也常采用借代手法,即不直接說出事物的原體,而借用另外一種與其有可換關係的名稱。借代與本體有可換關係,借體可以代表本體。如:
家有萬金不算富;
命裏五子還是孤。
傳說古時一老翁無人養老,遂貼出此聯,外人不解,老翁說:“我有十個女兒,人稱女兒千金,我不是家有萬金嗎?我有十個女婿,都說女婿半子,我不是命裏五子嗎?可女兒女婿都不管我,豈能算富不孤!”這裏就是以“千金”指代女兒,“半子”指代女婿。老人的對聯貼出後,女兒女婿十分慚愧,乃爭相贍養。由此看來,楹聯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又如:
千古此詩王,流寓遍襄陽煙水,蜀道雲山,故國有思,常感秋風懷杜曲;
猜您喜歡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