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對聯創作對聯創作之“十個體會”

對聯創作之“十個體會”

2018-05-14 23:11:13張興貴聯都網站 0條評論

各位聯友,晚上好!


我算是一個老聯都人了,2015年以來因為自己的事情龐雜,逐漸淡出了。4月27日晚,李忠雲站長邀請我給聯都的百家講課講一次課,我欣然答應,原因有二,一是自己是老聯都人,對聯都有著深厚的感情;二是作為一個對聯愛好者,與同好們進行交流,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今天我的講課內容,主要是和大家談談我八年來在對聯實踐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因此,定名為“對聯寫作之我見”。說白了就是“僅為個見。”


1
要掌握基本的聯律知識


無論古人的對聯,還是今人的對聯,它們總體上是符合對聯這種獨特文學體裁的文體特征的,這些特征被總結為普遍規律後,就是聯律,盡管古人沒有形成係統的聯律理論,但這並不意味著古人的對聯沒有普遍規律,中國楹聯學會總結出來的《聯律通則》,是我見到的最簡單易學的聯律濃縮,這就是對聯的六個基本規則與五個忌諱,因為大家大都不是初學對聯者,因此就不具體說了。


今天,我想說的是,對聯的格律究竟重要不重要。有的人說,古今以來,許多理論家說,文以意為主,形式是次要的,這一點我絕對承認。但這句話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理由是:既然如此,那麼我寫一首七律,所謂的頷聯與頸聯不去對仗,能說是七律嗎?我寫一副對聯,上聯七個字,下聯八個字,那是對聯嗎?這是第一。


第二,也許古今名聯中,有一些聯,並不是非常符合聯律通則,但是這畢竟隻是少數,而且這些聯的存在與流傳是有諸多原因的,一是名人效應,二是立意的確高遠,三是流傳的過程中,改變了本來麵目等等。也許某一個名人,他的個別對聯因為種種原因,不是很合律,但是就他的所有作品來說,我以為還是符合聯律的居多。我們看清代對聯與民國對聯,也許有一些不符合聯律,其原因我上麵分析了,但是總體看,依然是符合聯律的,這就是聯律不能否定的鐵的法則。也就是說,在對待聯律的曆史事實中,我們必須弄清楚整體與個別這兩個重要概念。換個角度說,就是不能因為個別名家的個別對聯,不是很符合普遍的聯律,就說可以不注重聯律。


目前,還有一種觀點是,作為一個對聯人,要在立意上下功夫,不要過分糾纏個別詞語的所謂律。這一句話,初聽起來,似乎蠻有道理,但是依然經不住仔細推敲。這就是,這是針對一副對聯說的,還是針對一個人的整體對聯說的?我的看法是,具體到確指的一副對聯時,先求立意是非常正確的。為了達意,在遣詞造句能力已經過關的情況下,因為特殊需要,個別詞語不工,這是完全能夠理解的,曆史事實中也是存在的。但是如果一個人或一個群體、一個地域、一個組織的人都輕視聯律,那這兩行字還叫對聯嗎?另外,就一個人的觀念與能力上,他要從事長期的對聯創作,是提升立意水平快,還是強化工與不工的能力快?要知道,立意是形而上的東西,具體的律是形而下的東西,形而上的要比形而下的高深、艱難。形而下的還精準不了,怎麼能將形而上的做到精微呢?


即便是具體到一副對聯,無論立意的求高遠,還是形式的求工穩,都不是當時的事,而是考量其平時的思想與知識積澱,一個人平時的境界上去了,寫聯時的立意水平自然上去了,一個人平時的聯律意識強了,寫聯時的求工意識也不會淡化,磨刀不誤砍柴工說的太好了,意思是,求立意與求形式都是平時功夫,這兩個追求並不矛盾,而且形式的求工穩還能培養自己嚴謹、精準的意識、習慣、態度與能力,這些非智力因素反過來對立意的高遠還有促進作用。


以上是從聯律通則中關於六個規定與五個忌諱的文字範疇而言的。此外,對聯的句式上也有好幾種,大體可分為律詩體、散文體、賦體、詞體,這些知識也應當有一個全麵的掌握。


與此同時,對聯在表達方法、技巧方麵也有一些特定的格式,對此,湖南七子之一的鄒宗德先生有一個係列文章《對格五十種》,各位不妨想辦法找來認真讀讀,愚以為會大受裨益的,這五十種對格,有許多其實涉及到修辭學知識了,因此我順便說一句,要寫對聯,研究一下漢語的修辭學也是很有必要的。

    

2
要重視語法知識


如果我們認真研究一下《聯律通則》的六個基本規則,就會發現,詞性對品、結構對應、平仄對立、節律對拍,其實都是涉及到語法知識了。正因如此,我的對聯培訓班開學前,我就不止一次地告訴我的學員,學對聯,你必須學聯律,而學聯律,你必須具有基本的語法知識。反過來說,如果你不具備起碼的詞語結構知識,那就不可能很好做到詞語的結構對應,把那四點背誦的滾瓜爛熟,又有何用?因此說,學聯律,語法是關鍵。


什麼叫語法?這裏我不做理論上的枯燥解釋,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百度或找一本語法書看看,我這裏引用葉聖陶先生的一句話,葉聖陶曾經說過:語法就是正常人的語言習慣。我要說的是,漢語語法就是漢民族語言的傳統習慣。


漢民族的語言習慣是古已有之的,可以說,自有漢語語言以來,就有語言習慣,而漢語語法學是二十世紀初期才興起成為一種學術的。但是這並不妨礙語法的事實存在,比如,古人說:人吃飯,今人也說人吃飯,而不是說飯吃人,這就是習慣。用語法的詞性來分析,人吃飯中,人與飯是名詞,吃是動詞,用語法的句子成分來分析,人是主語、吃是謂語、飯是賓語。雖然古人沒有主語、謂語、賓語的概念,但這不意味著,不存在主謂賓這種句子成分事實。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古人的對聯,詞性、結構、平仄、節律,其主流均符合《聯律通則》所總結的那些規則的道理所在。就比如詞性,不是說古代就沒有名次、動詞、形容詞這些事實,隻不過古人與今人的稱呼不一樣而已。我們是今人,用現在的語法理論看待古人的詞語就是了,要搞語法研究另當別論。下麵我們舉個例子:


嶽飛墓闕楹聯: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鐵無辜鑄佞臣。


先說詞性,青與白是形容詞、山與鐵是名詞,有與無是動詞,幸與辜是名詞,埋與鑄是動詞、忠與佞是形容詞,骨與臣是名詞;再看結構:青山與白鐵,偏正結構、有幸與無辜是動賓結構、忠骨與佞臣是偏正結構;然後看詞語結構,青山==白鐵 都是偏正結構;有幸==無辜,都是動賓結構;忠骨==佞臣,都是偏正結構;對仗很工;再說句子成分結構,上下聯整體看都是主狀謂賓結構,上聯,青山是主語,有幸是狀語、埋是謂語、忠骨是賓語;下聯,白鐵是主語,無辜是狀語、鑄是謂語、佞臣是賓語,對仗也很工;最後看節律:青山有幸埋忠骨,是二二一二節奏,讀出來就是青山\有幸\埋\忠骨。下聯的節奏與上聯完全相同。


無需諱言,當今的許多對聯,在詞語結構上出現的不工現象是很多的,對此,許多人說可以寬。關於這一點,我最近寫了一篇文章《以其昏昏 而曰玄玄》,針對的就是這一現象。不管大家看過沒有看過那篇文章,我今天依然要說,許多詞語結構的不工,不是一句可以寬能解釋得了的,而是有一些人本來就是沒有準確判定詞語的結構,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第一,詞語結構知識欠缺,判斷詞語結構的能力不足;第二是對詞語的準確含義沒有弄清楚。我在那篇文章中說過一個例子,那就是在我看到的今人對聯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把“康莊””這個詞語的結構當做偏正了,原因是他就沒有弄清康莊這個詞的本來意思。類似的詞語還有人文、金湯、勞燕、化雨等等。


我的意思是,如果我們具備起碼的詞性、詞語結構的判斷能力,許多結構不工現象就會自動消失,這應該不是我誇大其詞。所以,稍微注重一下語法知識的汲取,對消除結構不工是有很大裨益的。


3
要以文學的理念審視對聯


    曾經,對聯被認為是雕蟲小技,在文學史的記載中,對聯被拒之門外;在文學報刊中,對聯沒有一席之地。如今,視對聯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已經幾乎沒有人否認了,這是令人喜悅的一件事。既然對聯是一種文學體裁,那麼它除了自己的文學特色以外,還應該符合大概念的文學特征,也就是說,這就要求我們以文學的理念審視對聯,而不能把它當做是一種實用文。文學的理念是多維度的,它的美學意蘊才是普遍體現的,而文學的美學意蘊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簡單來說,文學要喚起人們的無窮想象力、能給人以心靈的洗滌、與愉悅的精神體驗。如何區別是否具有文學性呢?比如:


生意興隆通四海;

財源茂盛達三江。


春信千家傳紫燕;

山歌一曲動銀鋤。——山西 梁石


以上兩副對聯,都是春聯。第一副春聯,說白了就是兩行吉祥話,並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而第二副則給人呈現了一副美麗的畫圖,喚起人們的無窮想象力,激發起人們對未來生活的向往之情。也就是文,第二副春聯就具有文學性了,而第一副則沒有。再比如:


四麵山河風物美;

三春草木畫圖新。


這是我隨意寫的一副聯,因為在許多論壇與微信群裏,類似的作品實在不乏例子,這樣的對聯也不能說是具有文學性,因為它也喚不起人們的想象力,也給不了回味的元素。風物美、畫圖新,不是你直白的敘說就能讓能認可的,美不美,新不新,是要讓讀者通過你的語言渲染,主動地感覺到美,那才是一種真正的美的意蘊。請看下麵這副聯:


竹雨鬆風琴韻;

茶煙梧月書聲。——清·傅山


    這是明清之際著名的道學家傅山的一副自題書齋聯。這副聯像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秋思》一樣,運用蒙太奇手法,擷趣了幾個意象,構成一副天然的畫圖,營造出一種充滿誘惑力的意境,從而給人以心靈的淨化作用。聯語沒有用諸如美、雅、妙的詞語,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是古雅、靜美、精妙。


當然文學性還表現在語言特色方麵,這方麵我們一定要明白,文學的語言並非專指華麗的辭藻,有時候平實的語言更具有魅力,這就是沈德潛在《說詩啐語》中說的“ 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再比如,文學性還體現在謀篇布局的講究上,你比如:


題分袂亭

南山大夢深,鑒證長存,會講聲同分袂影;

湘水餘波在,風流誰繼,先行者與後來人。——白國成


前幾天我在點評知名聯家白國成的這副對聯時,就說過,這副對聯的三個分句,符合喬夢符在總結樂府詩的謀篇布局中提出的“鳳頭·豬肚、豹尾”的特征。也就是說白國成老師的這副聯,就具有濃鬱的文學性。


古今以來,關於文學的理論太多了,有長篇大論的,也有三言兩語的,有的甚至僅僅是幾個字,但是這些理論對我們讓自己的文字具有文學性具有強大的催化作用。因此建議大家在平時多閱讀一些經典的文學理論文章,哪怕是一點也好,日積月累,你的文學素養就逐步提升了。要知道,汝果欲學聯,功夫在聯外。

   

4
要踐行創新,在思維方式與立意的獨特上下功夫


也許,對聯界的一些人會經常說創新二字,就是說說而已,很少見其真正創新的佳作。這裏我想說一件事。


去年我們呂梁學會舉行了一次中國節日聯征集,我自始至終參與了評選活動,有兩個現象實在值得深思:一是寫紅色節日的聯,個別詞語出現的次數太多,比如寫七一的對聯,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要用南湖、北鬥、錘鐮與紅船等詞語;二是許多聯友一個主題的多副對聯,幾乎是一個思路,甚至大部分語言一樣,有的聯友給一個節日寫兩三副、四五副是常事,最多的是一個聯友給一個節日寫了35副,有意思的是,每一副的區別僅是個別詞語的不同。


上述兩種現象的出現,說明了對聯創作中的思維上的創新之舉,嚴重滯後。


創新是人類的一種認識能力和實際能力,是走一條有別於常規和常人的新路,創新重在思維模式,貴在思想意識。文學的創新是文學發展的驅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文藝創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同創新能力不足很有關係。”“文藝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是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集成,是胸懷和創意的對接。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增強文藝原創能力。”


對聯的創新,同其他創新一樣,不能成為一種口號,而應是實踐的行動,這才是踐行的要義。前不久我寫了一篇文章,在聯都公眾號發布,題目是《對聯,該遠離趨同思維》,其大意就是倡導對聯創作不要滿足於別人怎麼寫我就怎麼寫,而是要有別人怎麼寫,我偏不怎麼寫的意識與行為。


當代對聯界,征聯異常活躍,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在趨同思維的作怪下,征聯作品令人倍感糾結,應該不是我信口雌黃。你比如“誰怎麼怎麼,我如何如何”的句式、你比如一些時尚詞語的備受青睞,你比如屢見不鮮的疑似抄襲對聯的爭吵,究其原因難道不是趨同思維在作祟嗎?寫對聯,借鑒、參考別人的作品,原本是沒錯的的,但是許多人不是參考別人的思維方式與立意,而是將人家的個別詞語和句式采取了拿來主義。


說白了,對聯的創新一是要做到與別人不同,二是要做到與自己不同。


人類的思維,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趨同思維為主,比如你走在大街上,大夥都抬頭看天的話,你一定也要去抬頭看天,這無可厚非。但是在藝術創作中,你如果也跟著別人走,是很難出成果的。聯聖鍾雲舫,為什麼能成為聯界聖人,原因固然是多方麵的,但他善於用與別人不同的思維指向,是不能忽視的一個原因。我舉一個例子說明一下。過春節寫春聯用吉祥、喜慶的話,應該說是沒有錯,但是鍾雲舫就是鍾雲舫,他才不管那些呢,有一年過春節,他有感於自己貧苦潦倒的生活現狀,寫了這樣一副春聯:


謀生夢好雞常破;

索債人多犬不閑。


對這副聯的被人稱頌,我僅從思維方式上簡單說一下,在這一副對聯的立意上,鍾雲舫突破了春聯要說喜慶話的傳統思維定勢,來了個反應真實的現實生活,這一點無疑是非常獨特的,正因有如此的思維品質,鍾雲舫的聯才獨具特色,成為聯界的聖人。這就是與別人不同的鮮活例證。


接下來我再說說與己不同。去年我寫了一個係列練筆聯《題二十四番花信》, 這個係列聯一共有二十四副對聯,在對句式的安排上,我是這樣想的: 要寫二十四副聯,句式不統一,全部作品出來後會很雜亂,但是句式完全統一了,又會覺得很死板、很刻意,因此我決定采用同中有異的句式——因為二十四個花涉及八個季節,所以我決定,每個季節的三個花,句式一樣,八個季節的句式一個也不重複,這樣就形成了這個係列的47、45、46、74、64、54、44、533八種句式。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麵是為了避免句式的死板,另一方麵也是自我挑戰——一個季節的三個花,句式一樣,因此構思立意就不能隨心所欲。


當然,如果同一個題材,如果你要寫兩三副,最好每一副的句式與立意都不要相同,前麵所說的一個節日的聯寫了幾副甚至幾十副的,僅是個別詞語的不同,說白了就是不善於走出趨同思維的怪圈。


民國年間的大學者劉文典,對給學生講課有一句名言,他說,凡是別人講的,我決不去講,凡是我講的,別人未必能講到。這一句振聾發聵的話,與其說是能力問題,不如說是卓越的求異思維。但願大家從這句似乎不是說對聯創作的話中得到一點啟示。


5
要有細節雕刻精品的意識


    胡適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學者,他寫了一篇有名的文章《差不多先生傳》,裏邊記述了這樣一件事:差不多先生在一個錢鋪裏做夥計;他也會寫,也會算,隻是總不會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櫃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隻是笑嘻嘻地賠禮道:“千字比十字隻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當然,這件事僅是寓言中的事,但是胡適先生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卻在於警示世人,做事要注重細節。


所謂細節,就是起關鍵作用的小事,南朝畫家張僧繇畫龍點睛的典故大家也許都清楚。對於畫一條龍來說,畫兩隻眼睛,可謂是小事,但這個小事,非常關鍵,點睛而龍飛,就是細節雕刻了精品的獨特例子。賈島推敲的故事大家也清楚,他反複體會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過程,就是在細節上精雕細刻的過程,寫對聯,同樣不能忽視細節的認真雕琢。對此我想把我對我的學員反複說一句話送給大家,這就是,在細節上,差不多就是差得多。


前不久,我給臨縣文廟寫了一副七字聯,在幾經周折的情況下,對聯的初稿終於成型了,這就是:


心思教也循循矣;

子曰文哉鬱鬱乎。


對這副對聯我基本滿意,就是覺得“心思”二字總是不那麼稱意,但一時找不到更為合適的詞語代替。此後幾天,一有閑暇,我就想這副對聯,終於在一天晚上,頭腦中出現了“師從”二字,認真斟酌了一番,我用這兩個字代替了“心思”二字。全聯就變成了:


師從教也循循矣;

子曰文哉鬱鬱乎。


對這副聯的整體構思過程,最近聯都論壇公眾號有介紹,我這裏就不重複說了,我隻想說一點,盡管我不敢說自己的這副作品就是精品,但我沒有滿足於“心思”二字的差不多,就是自己一貫注重的細節雕刻精品的具體例子。


在微信群或論壇見到的鋪天蓋地的對聯中,有不少對聯作品立意還真的不錯,就是個別詞語一眼看去就知道作者沒有認真去推敲,如果仔細推敲,有些詞並不是所謂的“不可替代”,而是在可以寬或允許寬之理論誤導下的滿足於差不多。


細節雕刻精品,這句話並不深奧,也許,有人說,這個意識誰沒有呢?我要說的是,有意識還不行,關鍵是要有這個習慣。因此,我對我的學員還經常說這樣一句話:端正的態度與良好的習慣,有時候比能力與水平更重要。


6
要拓展知識視野、關注現實生活


清代是公認的對聯巔峰時代,幾年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清代對聯何以能打動人心》,在這片文章中,我說過,一大批飽學之士從事對聯創作,是清聯躍上巔峰的內在原因。如果我們看一下傅山、李漁、左宗棠、林則徐、孫髯翁、曾國藩、紀曉嵐等清聯名家的簡介,那一個不是學富五車、博古通今呢?


大家知道,任何文學體裁的作品,如果能成為傳世之作,最終的、關鍵的、直接的原因是它的思想性,而一個人的思想來源於他的知識,很難想象一個沒有文化的人能有深邃與卓越的思想。也許我們都多次讀過清聯的許多經典作品,也曾多次閱讀與聆聽過名家對清聯的技法解讀,為什麼今人的作品,整體上比不上清聯呢?我認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今天從事對聯的人,整體上沒有清代聯家的博遠學識。需要提醒的是,我這裏多次強調的是整體,並非針對個人。


因此,我想說,你如果真想寫出一些有質量的對聯,研究清代與今人的一些作品的具體寫法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習人家的博學多才,從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路。不要寄希望於某某人能給你“祖傳秘方”,因為魯迅先生曾經語重心長地說過,假如寫作有秘方的話,那麼,作家的兒子都是作家了。朋友們,你聽懂了嗎?所以,我建議你不要相信所謂的什麼短期速成方法,在文學創作中,永遠沒有增肥添加劑,一切要靠自己的修煉。


與此同時,你學對聯,要關注現實生活,因為文學作品的唯一源泉就是現實生活,躲進小樓,閉門造車的人,隻能寫出華麗的辭藻,而成不了給人以啟迪與感悟的作品。這裏我給大家舉一個曾國藩寫聯的例子。


出生於湖南長沙的曾國藩,是晚清的戰略家和軍事家,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楹聯家。公元1689年(同治八年)正月二十日,一代明臣曾國藩離開北京,赴保定就任直隸總督,一路察看了永定河工程,二十七日到了直隸省,二十八日到了直隸總督府,當時候,直隸總督府管轄地區,剛剛脫離了水災、旱災與戰亂的,可謂百廢待興,於是就在上任的當日晚上,曾國藩於枕頭上寫了一副聯:


長吏多從耕田鑿井而來,視民事須如家事;

吾曹同講補過盡忠之道,凜心箴即是官箴。


第二天,曾國藩意猶未盡,再次寫了一副聯,內容是:


念三輔新離水旱兵戎,賴良吏力謀休息;

願群聊共學龔黃召杜,即長官藉免衍尤。


有趣的是,又過了一天,曾國藩再一次寫了一副聯:


隨時以法言巽語相規,為諸君導引善氣;

斯民當火熱水深之後,賴良吏默挽天心。


作為封建時代的朝廷重臣,曾國藩就任直隸總督府總督以後,一連三天寫了三副對聯,每一副作品都不是為聯而聯,而是針對當時的現實情況,表達了自己治理一方的所思所想,為現實服務是這三副對聯的寫作目的。 因為情動於衷了,所以作品就富有生命力與感染力。


所以,我建議大家,在平時的練筆中,不要一味地滿足於別人寫了無數次的曆史名人、文物古跡等,而要把目光投向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讓那些給你心靈以觸動的事件與事物寫聯,因為對聯的好壞,實在不是取決於題材的重大,小中見大才是文章寫法的功夫所在之一。


7
要注重文筆的修養


在談論文章時,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某人文筆不錯。寫對聯同樣離不開文筆。那麼,“文筆”一詞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


文筆,其實是一個多義詞,有時側重於文章的整體韻味、有時側重於文章的語言特色、有時側重於文章的謀篇布局。


文筆,是很早就出現的一個文論術語,最早使用這個詞的是東漢的王充,他在《論衡·超奇》中說:“乃其中文筆不足類也。”這是以文章為文筆。到了南北朝,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總術》中說:“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意思是,押韻的是“文”,不押韻的是“筆”。


在當今,人們使用“文筆”時,一般指的是文章的表達能力,也就是運用文字寫作文章的一種綜合能力,不分押韻還是不押韻。


怎麼樣才可以稱作文筆不錯呢?


首先,文章要做到達意。


達意,就是要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關於這一點,晉代陸機《文賦》中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放言遺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這段話的意思是: 怎樣安排一字一句,確實是有很多變化的。美好與醜惡,是能夠分辨得出的。每當寫作的時候,這種情況表現得尤為突出。常常因為構思之意不能正確反映事物、寫出之文不能確切表達構思之意而感到遺憾,這大概不是知識所造成的障礙而是才能所造成的障礙。這裏的才能,就是遣詞造句的能力。比如:清代姚文田曾自題一副聯:


過如春草芟難盡;

學似秋雲積不多。


這副聯的立意,上聯說一個人的過錯難糾正,下聯是說學識難以積累。因為這兩個道理都能抽象,直說會幹巴乏味,怎麼辦呢?他用了兩個比喻,抽象的道理因為比喻變得具體可感了,讀者也會意了,所以盡管語言很樸實,但完全可以說,該聯文筆不錯。


    其二,文字要做到準確、傳神。


    寫對聯,少不了對一些事物進行描寫,如何做到準確與傳神呢?簡單來說,需要仔細的觀察與細膩的刻畫,我們還是用一個例子來說吧。


駝背桃樹倒開花,蜜蜂仰采;

瘦腳蓮蓬歪結子,白鷺斜睨。——清·張之洞


這是張之洞的一副景物聯,全聯用“摹狀”的修辭和精到的遣詞,為我們提供了一幅生動的野外畫圖,使本不入眼的駝背桃樹和歪腳蓮蓬趣味頓增,同時也使蜜蜂和白鷺顯示出幾許頑皮性格。這副聯無疑那是很有文筆的。


第三,就是要做到優美。


所謂優美,就是要讀起來流暢、富有韻味,能夠感染別人。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文筆的優美,不能狹義地理解為辭藻的華麗,而是要依據主題與立意的需要,采用恰當的體式與語言風格,用律詩體、還是辭賦體或散文體,一切要從實際出發,用古雅的語言還是用通俗的語言,要依據主題的特點決定,比如,你給孔子題聯,都是現在時尚術語,肯定不妥;你給以為普通老百姓寫聯,滿紙之乎者也也會貽笑大方,文章的語言優美,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有文采。


比如,同是官署聯,餘小霞的“與百姓有緣;才來此地;期寸心無愧,不鄙斯民。”近乎口語,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接地氣,這是一種優美;嚴保庸的“ 願他十邑諸公,清風扇野 容我一年四季,明月鋤花 ”就很富有書生氣息,給人的感覺是高雅,這同樣是一種優美。


文筆不是一朝一夕能練好的,也不是依靠一種文體能形成的,因此,建議大家在平時強化各種文體的練筆活動,散文、詩歌、對聯,一起上,敘說、描寫、議論多管齊下。請相信我說的,你如果隻練習寫對聯,不願意寫別的文體,要讓文筆被人稱道,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8
要學會借鑒


    這裏的借鑒,指的是養成經常讀古今名聯,從裏邊汲取知識、技巧與思想,遇到一副好聯,不但要弄清人家是怎麼寫的,還要弄清人家為什麼這樣寫。不但要明白人家表達了什麼觀點,而且要對照自身進行反思,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特別是遇到不懂得詞語,要及時動手,依靠工具弄明白。比如,今日我看到江蘇常州俞曉春的一副聯,初看很一般,但仔細琢磨每一個詞語,覺得很有深意,進而查閱資料,弄清了幾個詞語的來曆,才發現這副對聯是非常不錯的,同時還增長了許多知識。這裏不妨把我的讀後感與大家交流一下。


題流水

至性無香,總秉持高山意氣;

真心有格,方成就大海胸懷。

——江蘇常州 俞曉春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獨特積澱,因此,對聯寫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就是上乘之作。江蘇常州俞曉春老師的題流水聯,初看似乎簡單,但是仔細品讀,方覺得深有內涵。


水,是五行之一,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是故,水有道德也。


道學與儒學的開山鼻祖,均對水情有獨鍾。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在《道德經》中,老子對水的闡述概括為水之三性:無欲、不爭、柔弱。而孔子則是見水必觀,他曾將水之德,概括為九點:德、義、道、勇、法、正、察、善化、誌(見《荀子·宥坐》)。兩位聖人對水的闡釋,就是水的至性所在。


而“真水無香”,在中國文化中,似乎也是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其論說始於明代張源的《茶錄·品泉》,在這本書中,有如下語言論述:“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流動者愈於安靜,負陰者勝於向陽。真源無味,真水無香。 ”


水有真心,也是出於高人論說的,五代僧人釋延壽在《宗鏡錄》中說:“夫水喻真心者,以水有十義,同真性故。一水體澄清,喻自性清淨心;……而性常湛然,十隨器方圓。”


至於水與山的關係,清代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川瀆異同序》中也進行了精辟的論說:“水源於山者也,山附於水者也。”看來,水與山有緣,乃出於自然之道。


格者,法則也,水既然有道德,自然也就有法則了。上述引用的諸多經典論述,其實就是水的法則所在,所論述者的角度不同而已。


我之所以要喋喋不休這麼一通,不是沒話找話,我的意思在於,“流水聯”的作者俞曉春在下筆之前,是對水文化進行一番認真研究的,因為該聯兩起中的八個字,皆有所指,皆有其源。曉春上聯中的第二分句,似乎偏離了主體,其實不然,一是顧祖禹的文章,已經揭示了水與山的密切關係,寫山之文字,難道不是對水的間接闡述嗎?何況,題流水,涉及到高山,是否會讓我們聯想到那個“高山流水”的著名典故呢?要知道,文學的美學內涵絕不是單一的,豐富性才是文學的魅力所在,激發讀者無窮的聯想,也是文學的功用所在,這一句就體現了這一點。曉春下聯的第二分句,同樣值得品味,如果說上結的用意在於說明水的起源的話,那麼,下結無疑說的就是水的歸宿——大海了。而這一句,也會讓我們聯想到一句古語“百川歸海”,它也同樣會讓我們聯想到林則徐的一句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才是水的真正境界。


曉春的聯,僅有二十二個字,但是可以說是中國水文化的高度濃縮,認真閱讀它,不但能增長知識,還能淨化心靈,提升境界,這是這副聯的價值所在。


讀曉春的聯,給我的一個啟示就是,要題寫一副聯,必須對所題主題進行一番深入的研究,心中有了底蘊,聯的內涵自然就擴容了。


9
要踐行以聯論聯,形成自己的對聯觀


    對於一個從事對聯寫作的人來說,一定要形成自己的對聯認識觀與評價觀,決不能人雲亦雲或唯權威是尊,那就失去自我了。當然我這裏說的並不是故意和別人唱對台戲。在形成自己的對聯觀以後,評價別人的對聯,一定要做到真正的以聯論聯,而不是以人論聯。說句不客氣的話,以人論聯的現象在當今,是十分盛行的,這就是麵對名家的十分明顯的瑕疵,來一句大家不拘小節,而對新手的瑕疵則大加指責;與此同時,目前還有一種對聯評價觀是以小圈子論好壞,與自己關係好的,不好也說好,與自己關係不好的,好也說不好;而第三種不正確的評價法就是毫無原則地點讚,不管是新手的,還是高手的作品,統統點讚,美其名曰,大家都是玩對聯,不要打擊積極性,不要損害朋友之間的好關係。而我的觀點是,許多新手,他真的不懂好壞,分明有缺點的對聯,眾人都點讚,他會誤以為真好,實在是誤人子弟。


10
要堅持練筆,學會自我分析得失,不斷突破自己


    這一點的道理我不多說了,我隻想強調的是,唯有多寫才是提高自己創作能力的最佳選擇,在不斷的練筆中自己多分析得失,弄清原因所在,才能實現自我的孤不斷否定,要相信,自我否定一次,就是自我的突破一次。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對聯個體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