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是一個物理學名詞,原本指的是物體受到拉力作用時,存在於其內部而垂直於兩鄰部分接觸麵上的相互牽引力。比較常用的意思是彈性物體拉長時產生的應力。就好比我們用兩隻手去拉一根皮筋的兩端,皮筋會產生一個張力。無論這個張力太強或者太弱,給我們雙手的感覺都不舒服。而當這個張力比較適中的時候,我們會從拉伸皮筋中獲取一種比較愉悅的感覺。
在討論對聯的時候,我們也經常會說到這個詞“張力”。好比說某副聯作寫的很有張力。又經常說,對聯創作講求張弛有道。於是有人便問,對聯中這個“張力”到底是指什麼呢?我個人感覺,對聯的張力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語言。
對聯的一句話中,字跟字,詞跟詞之間,就有張力的體現。具體體現就在於你怎麼安排一句話的語言表達,使其不滑不澀,讓人讀起來很有“彈性”。這考驗的是作者的語言功底。語言表達我們可以跟唐詩學習,我認為唐詩能夠做到用比較熟悉和淺白的詞語表達出特別豐富而又凝練的語意。
要使語言有張力,個人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不要偷懶,把一些熟語、成語等直接拿來入聯,這樣隻會讓句子變得很直白和俗滑;二是盡量不要把一句話寫得太“順溜”,就按照主謂賓這麼去寫,往往會讓句子平淡無味。要善於運用倒裝、省略等手法去安排句子間語言的順序;三是可以運用比喻、擬人、通感、誇張等方式處理句意,使句子變得生動而更加感染人。
舉個詩的例子。眾人非常推崇的王維的兩句詩“雲裏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這兩句的特點是句子中沒有用任何的動詞去修飾,好處就在於作者就把景物擺在讀者麵前,讀者可以自行去想象。如果改成“雲掩帝城雙鳳闕,雨籠春樹萬人家”等,加了動詞,使句子的重心從景物移到了兩個動詞,讀起來的力道減弱,也限製了讀者的想象,從而使語言的感染力下降。
再好比,有些初學對聯者,在句子中經常愛用“自……之時,從……以後,在……處”這一類的表達。這些都屬於“贅語”,都會讓語言表達不夠凝練而影響到句子的張力。即使我們的語言不能做到十分古樸齊肩古人,但也要盡量做到凝練、不散。
第二,結構。
對聯的句子之間如何安排,也會影響到張力。這其實就涉及到我們所說的句式。句式如何處理,有不少人在文章裏講過。好比說如何起句、收句如何處理、領字怎麼用、自對怎麼安排等等。這些都是句式安排中要注意的。
句式安排的原則就是:句子之間不能太順滑,也不能意思互相不挨著,各說各的。要盡量做到句子之間既相互聯係,又有起有伏。能夠峰回路轉,也能夠前後照應。句子不能拖遝,也不能太緊促,要讓人讀起來舒服。
用一個比較常見的聯做例子。揚州二十四橋聯:勝地據淮南,看雲影當空,與水平分秋一色;扁舟過橋下,聞簫聲何處,有人吹到月三更。此聯如果我們做一些改動,就能看出句式的處理方式來。第一種,假設我們把中間句子的領字去掉,再來讀聯:勝地據淮南,雲影當空,與水平分秋一色;扁舟過橋下,簫聲何處,有人吹到月三更。就會覺得句子之間少了點什麼。斷了。第二種,我們還是把中間句順序調整下:勝地據淮南,看當空雲影,與水平分秋一色;扁舟過橋下,聞何處簫聲,有人吹到月三更。這樣第二句感覺就不夠獨立了,感覺第二句跟第三句貼一塊去了。
第三,邏輯。
邏輯,就涉及到聯意的起承轉合的安排。首先,寫一副對聯最初級的要求就是要把意思說明白;其次,再高一些的要求就是要在表達中多一些矛盾和衝突,所謂“文似觀山不喜平”。既要製造矛盾衝突,又要自圓其說。這就考驗一個作者的邏輯思維。
如果一副對聯就這樣平鋪直敘下來,讀者讀了之後就仿佛喝了一杯白開水,毫無味道。如果對聯寫得驢唇不對馬嘴,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毫無邏輯可言,也也隻會給人帶來觀感上的閱讀障礙。隻有恰當地處理聯意之間的脈絡關係,才能夠讓人讀之似入通幽之曲徑,欲罷不能。這樣張力才會體現出來。
第四,立意。
對聯表達,說到根本是為了立意服務。而從立意中表現出的張力,就有點特別形而上的意味了。這是對作者思力的考量。對同一件事情,同一個事物,有人隻看到了世俗都熟知的一麵。那這樣的立意基本上就談不上有特別大的“張力”了。而有一部分人卻能從平常的事物中發現其獨特的視角或者獨特的感悟。這種“獨特性”就構成了立意的“張力”。可以說,這種張力是最難把握的。
好比寫沈陽故宮,大部分聯友都在寫滿人是怎麼從這裏起家的,又是怎麼衰落的,去表達一個興替之意。而醉忘歸聯友的對聯是:尺木先階,騰翥一門從北顧;昌庭廣辟,江山十萬做南疇。其立意是說,在這裏建個宮殿,把廣袤的中國十萬裏江山作為它的後院。別的都不用說了,光這一個立意就張力十足。再加上合理的表達,自然會勝過別人的萬語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