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俗稱對子,雅稱楹聯(因多用於張貼、懸掛、雕刻在廳堂門柱上)。當代聯人陸偉廉將它定義為:"對聯是由兩組文義相關的對句所組成的聯合體"。其中,第一組稱上聯,第二組稱下聯。與駢文、格律詩詞一樣,對聯也是我國漢文學所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 如***著名漢學家鹽穀溫博士所說,"對聯是中國文學的特產物"。漢字為表意文字,通稱方塊字,具有一字一體一音一義的獨立語特征 (少數異體字、多音字、多義字,並不否定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漢字隻能是一字一體一音一義),故由漢字構成的漢文學,獨具對稱均勻之美。從文字的運用來看,對聯不愧是開在漢文學之樹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較集中地體現了漢字的特色, 是漢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和文化現象,對聯基本上隻存在於漢民族文化圈內,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對聯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文學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還是雅俗共賞的對聯, 將其張貼、懸掛、雕刻在門柱廳堂,都能營造出一種祥和、喜慶,或者高雅、莊嚴的氣 氛與格調。因此,自從對聯產生時起,它就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並逐漸融入了中國人的民間習俗之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認為,最早出現的對聯是春聯,而春聯起源於桃符。從晉代至唐代,對聯這一文學形式便已經萌芽並逐漸發展。不過,人們通常將五代時蜀後主孟昶於公元963年歲除日題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聯: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作為春聯之發軔。 直至明清,對聯逐漸盛行,並延續至今。總之,濃厚的傳統性與實用性,是對聯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對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不僅實用性很強,而且藝術要求也很高。其文學藝術風格總的來說可概括為”短小精悍”。對聯的篇幅往往不長,單邊字數多為幾個字到十幾個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長聯,並不多見。正因如此,一方麵,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嚴謹,不是隨便兩組字數相等的話就能湊成的。如果沒有嚴謹的格律,那麼,作為一種獨特文學形式的對聯,其獨特性、藝術性將蕩然無存,其藝術生命力也難以持久。因為對聯最本質的藝術特征是其對稱性,而隻有嚴謹的格律,才能保證它的對稱性。另一方麵,作為一種形式小巧的文學體裁,其內容應當是精悍的,應當包含盡可能豐富的思想涵義。在這個意義上,一副對聯如果僅有形式而缺乏內涵,那麼,就難免淪為一種”文字遊戲”、”雕蟲小技”。反過來,好的對聯則有”詩中之詩” 的美譽。總之,形式與內容的精煉性是對聯又一個重要的藝術特征。
另外,對聯還是一種具有較強的啟蒙性的文學形式。學習寫對聯,對於我們學習漢語言文學,特別是有關字音、韻律、詞性、語法修辭等方麵的基礎知識,都有很大的幫助。欣賞與寫作對聯,是學習漢語的好形式。
總之,對聯的文化藝術特征大體上可概括為:民族性,傳統性,實用性,對稱性,精煉性,啟蒙性,等。
(二)
對聯是一種講究格律的文學形式,要欣賞與寫作對聯,必須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謂對聯格律(簡稱聯律),指對聯中有關平仄、詞性、語法修辭,以及書寫張貼等方麵的格式與規律,其核心是對仗。對聯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幾點:
1.字數相等,內容相關。
從字數來看,原則上,隻要上下聯字數相等,不論多少字數均可。如上下聯各四個字,則稱四言聯, 等等。但在實踐中, 多為四字以上,因漢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組成句子。從內容上看,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襯托或相互銜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輔相成的效果。大多數對聯上下聯之間的內容
屬於互相襯托的關係。這種襯托或者是從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襯、互相補充(即所謂"正對"),或者是從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襯、互相對照(即所謂"反對"),"正對"如:
心蓮清淨
性海圓融(注:所引對聯未注明作者或出處的,均出自本書,下同。)
"反對"如:
心平積福
欲重招殃
有少數對聯上下聯之間的內容屬於互相銜接的關係(即所謂"串對",或稱"流水對"),也就是上下聯兩個分句共同構成一個複句,上下聯存在一種連貫、遞進、選擇、轉折、因果、假設、條件、目的等複合關係。當然,這種互相銜接同時也是互相襯托的。如:
若無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災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鹹酸澀
無非柴米油鹽醬醋茶
如果上下聯內容毫不相關,會使人覺得非常生硬與滑稽,則起不到對聯應有的文學效果。
除非是一種特殊的對聯形式, 即所謂"無情對"。它指的是上下聯形式上(字麵上)對仗工整,而內容上(意義上)卻並不相關,從而造成一種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蘭地
五月黃梅天(常用聯)
庭前花始放
閣下李先生(常用聯)
公門桃李爭榮日
法國荷蘭比利時(常用聯)
樹已半枯休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幹(常用聯)
2.詞性相當、概念相當、結構相稱、節奏相稱。
所謂詞性相當,指上下聯相對的詞語性質(從嚴格意義上說,是每個字的詞性)應當盡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以及連詞對連詞、副詞對副詞,等等。如:
大行絕俗忘榮辱
至道無情空是非
如果從每個字來看,"大"與"至"、 "榮"與"是"、"辱"與"非"是形容詞,"行"與"道"、" 俗"與"情"是名詞,"絕"與"無"、"忘"與"空"是動詞。 但在實踐中,對虛詞的要求比較寬鬆,一般能夠虛詞對虛詞即可。對實詞的要求較為嚴格,詞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對。但那些詞性比較接近的、或者詞性能夠兼通的實詞,也還是允許相對的,如名詞和代詞、某些動詞和形容詞之間。當然,詞性相同屬工對,詞性相近或相通屬寬對。
更嚴格一點說,不但詞性要相當,而且詞語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當,也即要盡可能相類似或相對襯。這也涉及到對聯的寬工問題。若上下聯兩個詞語共同所屬概念的範疇越小,對仗就越工,反之則越寬。如:"中國"對"雄雞",其共同範疇是事物;"曉日"對"雄雞",就縮小為自然物;"小草"對"雄雞",就縮小為生物;"駿馬"對"雄雞",就縮小為動物;"老鴨"對"雄雞",就縮小為鳥綱以至家禽。再者,若上下聯兩個詞語之間,概念關係越互相矛盾(即所謂"矛盾概念"),對仗就越工,"有"對"無"、"真"對"假"、"生" 對"死"、"物質"對"精神"、"自然"對"社會"等,就屬於工對。
所謂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結構應當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並列結構對並列結構,等等。如:
勝行嚴佛土
正法利人間
上下聯皆為主謂賓結構。其中,”勝行”對”正法”、”佛土”對”人間”,又皆為偏正結構。再如:
軟首妙光,威名顯赫
雄獅利劍,寶相莊嚴
"軟首妙光"對"雄獅利劍",皆為並列結構;"威名顯赫"對"寶相莊嚴",皆為主謂結構;"軟首"對"雄獅"、"妙光"與"利劍"、"威名"對"寶相",又皆為偏正結構。
另外,上下聯之間還應當節奏相稱。對聯行文多以二字(有時也以一字或三字)為 一節奏。節奏相稱,就是應當盡可能同步。如:
漏盡-飛身-去
心空-及第-歸
又如:
以-神通力-護持-正法
設-孟蘭盆-超度-慈親
總之,上下聯的用詞造句,在詞性、語法結構和節奏上,應盡量相當或相稱,以保持形式上的協調與工整。但這些要求在實踐中還是允許適當放寬的。個別情況下,還可以有所變通。如:
五十三參,遍訪良師求正智
百城煙水,廣行悲願踐初心
其中,”五十三參”對"百城煙水”,是以同一個典故的兩個常用語相對。 單從詞性、結構等形式方麵來看,嚴格說是不合聯律,但從內容來看,則屬於"義對",是允許的。
3.平仄協調。
平仄協調,狹義地說,就是指對聯在音調上的兩大要求:平仄相對與平仄交替。廣義地說,也包含句腳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問題。要弄清這些問題,首先必須區分什麼是平聲、什麼是仄聲。這又有兩種劃分標準。在對聯創作中,一般是運用”古四聲", 即古漢語將音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除平聲外,上聲、去聲、入聲皆為仄聲。現在,也有少數人運用”新四聲”,即現代漢語將音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其中,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兩種聲韻的不同,關鍵在於入聲字。入聲字的掌握和識別,大體上還是有規律可循,在此恕不贅述。對初學者來說,
最簡單易行的辦法是先在運用時借助工具書。據作者個人的經驗,在運用中比較容易熟悉入聲字。不過,要注意的是,雖然上述兩種用法可並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對聯中,不能同時混用。
現在再回過頭來談平仄協調的問題。所謂平仄相對, 就是上下聯的音步要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反之,如果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就叫平仄失對,又叫同聲相對。音步與節奏大體上是同一概念,一般來說,一個節奏即是一個音步。由於對聯脫胎於格律詩,因此,在平仄方麵,對聯與格律詩中的對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對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因為在實際上,並不一定要求整個音步平仄相對,而隻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對。所謂音步位,就是每個音步的末位字,這是決定整個音步性質的重點聲。由於漢字的絕大多數音步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數。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如:
悲欣交集
事理雙行(注:平聲用" "表示,仄聲用" "表示,下同。)
又如:
火移薪盡業猶在
身壞神迷行不亡
其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對,二四六皆平仄相對,即屬工對。不過,並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於,對聯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詩中的對仗句式為主以外,還有詞曲文賦等格式以及領字的存在。如:
厭娑婆苦域
弘淨土法門
觀美女華瓶盛糞
歎凡夫甘願投泥
直心乃萬行之本
貪欲為諸苦之源
深心勤習真言***義
全力弘揚大手印法門
講到平仄相對,必須提一下對聯的句腳。一副對聯不管長短如何,也不管倒數第二個字是平聲還是仄聲,都要求上聯仄聲收尾,即最後一個字(句腳)應當是仄聲;下聯則要求平聲收尾。一般不能上聯平聲收尾,下聯仄聲收尾;更不能同聲收尾。另外,由多個短句組成的長聯,還要注意每個短句的句腳不能全都是仄聲或全都是平聲,而應當有所錯落,
至於這種錯落具體如何安排,則尚無定論。不過,運用"馬蹄韻"撰長聯是一種比較好的句腳安排方式。
所謂平仄交替,它與平仄相對實際上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指的是一個句子自身的音步之間,平仄應交替使用,否則就是平仄失替。隻有每句的最後一個字(句腳),可以不考慮交替問題。如:
佛身遠過世間望
妙法不堪小智聽
又如:
無所從來何有相
得成於忍不生心
在平仄問題上還有一些禁忌,如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麵再談。
總的來看,對聯在平仄協調方麵是有講究的,寫作對聯不能不講平仄。如果說,字數相等、詞性與概念相當、語法結構與節奏相稱,賦予了對聯整齊美、嚴謹美、對襯美、結構美、節奏美等審美特征的話, 那麼,平仄協調則賦予了對聯音韻美這個重要審美特征。當然,有時為了不以辭害意,個別地方出現平仄失對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
4.幾個禁忌。
除了以上三個基本要求外,對聯在格律上還有幾個禁忌,即幾種應盡量避免的情況:
"三平尾"或"三仄尾";"孤平"或"孤仄";"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同義相對";等等。
"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個句子的最末三個字,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如 "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將"能"改為"可"就變成了三仄尾。又如"緣深因厚坐蓮台",若將"坐"改為"登",就變成了三平尾。
"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個字以上的句子中, 隻有一個平聲字,或隻有一個仄聲字。如"無言乃入門",若改為"無言而入門",就是"孤仄";又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全平格或全仄格例外)。
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 如"世事紛紛"對"紅塵滾滾"、 "惟覺者能聽能會"對 "歎醉人不醒不知"。但對聯中應盡量避免"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所謂"同位重字", 就是以同一個字在同一個位置相對,如"法界"對"世界"、"成道"對"成魔"。不過,有些虛詞("之乎者也"之類)的同位重字是允許的,如:
漏網之魚,世間時有
脫天之鳥,宇內尚無
諸佛洞觀實相而無住
眾生遊戲虛空而不知
所謂"異位重字",就是同一個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的位置。如:
見諸法空虛,此身去直超彼岸
念眾生平等,三人行必有我師
若將上聯的"直超彼岸"改為"已無後有",就與下聯"必有我師"的"有"異位重字。又如:
......若陶匠摶泥,掌中視果
......勝樵夫觀弈,夢裏入槐
若將上聯的"掌中視果"改為"掌中觀果",就與下聯"樵夫觀弈"的"觀"異位重字。當然, 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異位互重"格式是允許的,如:
萬法一心,空不異色
一心萬法,色即是空
聯中的"一"與"萬"、"心"與"法"、"空"與"色",便是"異位互重"格式。
所謂"同義相對",通常又稱為"合掌",指上下聯相對的語句意思完全雷同,如"赤縣" 對"神州"、"旭日"對"朝陽"、"史冊"對"汗青"。
5.其它。
對聯的寫作與欣賞,還有一些相對次要的格律和比較獨特的修辭方法,如借對、自對、嵌字、回文、集句,以及對聯的橫批、對聯書寫和張貼的格式,等等。下麵對以上提到的問題逐一做個簡單的介紹。
借對又稱假對,這是詞性上寬工轉化的一種方法, 指句中詞性和詞語的含義雖非工對,但借助其另外的詞性和含義,則成工對。如:
灑漬尋常行處有
人生七十古來稀 (杜甫七律<<曲江>>中之頷聯)
"尋常"在此為普通之意,屬形容詞,但古製"尋"、"常"又皆為度量單位,屬量詞,借用此含義,則與數詞"七十"相對為工。又如,"大而言之"對"誌於道者",其中,"言'與"道"在聯中的含義分別是作為動詞和名詞的,但"言"亦有作為名詞之含義,道亦有作為動詞之含義,二者相對仍屬工整。不過,借對在對聯中用得不多, 隻是在需要變通時不得已而為之。
自對,又稱"句中自對",或"當句對",指對聯中的字詞句,不僅上下聯相對仗,而且上聯和下聯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對仗。這就使對聯更加工穩,更增添了對襯美。如"真妄"對"終","真"與"妄"、"始"與"終",就是句中自對。又如,"智愚"對"行止"、"榮辱"對'是非"、"微言大義"對"正法妙心"、"至高無上"對"微妙甚深"、"山色溪聲" 對"晨鍾暮鼓"、"煩惱即菩提"對"微塵含刹土"、"如秤錘落井、礪石潭"對"縱仙術隱 空、神通入海"等,不僅上下聯相對,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對。句中自對的用法,在對聯 (特別是長聯)中,運用得比較廣泛。
嵌字,也叫嵌名,指將特定的名稱(多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專用名稱)嵌入對聯中一定的位置。這是一種運用得比較廣泛的方法。其具體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種。嵌字可分為整嵌和分嵌。整嵌,就是將一個名稱不拆開而完整地嵌入,如<<題嵌四大天王>>
一聯:
多聞正法,以廣目光
增長善根,而持國土
分別將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嵌入聯中。又如
<<題嵌金剛手秘密主>>一聯:
金剛手握持秘密
勇猛心摧破無明
回文,又稱卷簾, 指的是使用恰當的詞語構成對句,使之既能順讀,又能倒讀。由於回文格難度較大, 因而運用得不太廣泛,但這種格式很能體現漢字的獨立語特點。回文格的具體方式也多種多樣。比較常見的有當句回文、倒句回文、倒章回文,等。當句回文,即順讀與倒讀完全一樣,如:
霧鎖山頭山鎖霧
天連水尾水連天(佚名題廈門鼓浪嶼魚腹浦聯)
又如:
淨心真實真心淨
圓覺妙明妙覺圓
倒句回文,即將同一句子倒讀,而上下聯不變,如:
結同心果 果心同結
開並蒂花(常用婚聯),倒讀即為: 花蒂並開
倒章回文,即通聯倒讀,下聯變為上聯,上聯變為下聯,如:
迢迢綠樹江天曉 晴日海霞紅靄靄
靄靄紅霞海日晴(佚名題武漢龜山聯),倒讀即為: 曉天江樹綠迢迢
集句,指將現存的分散的句子,組合成對句。如果整副對聯(多為短聯)完全由現存的句子組成,稱完全集句。如:
鹿歸於野
色即是空
上聯集自<<出曜經>>,下聯集自<<心經>>,就是完全集句。又如:
勸君更盡一杯酒
與爾同消萬古愁(佚名集唐詩聯, 上聯自王維<<渭城曲>>,下聯自李白<<將進酒>>)
反之,則稱不完全集句或單邊集句。如:
司馬不來,相逢何必曾相識
佳人安在,此時無聲勝有聲(當代聯人羅元貞題九江琵琶亭聯)
上下聯中分別隻有後半句是現存句子(引自白居易之詩<<琵琶行>>), 因此是不完全集句。又如:
世界微塵裏
人生大夢中
隻有單邊是現存句子(上聯引自李商隱之詩<<北青蘿>>),因此是單邊集句。嚴格來說,隻有完全集句才能稱為集句聯。
( 三 )
在著重介紹了對聯格律方麵的一些要求後,接下來談談對聯分類的問題。對聯分類的標準可以有多種,實踐中主要有兩種。一是根據對聯的字數多少與句式結構,分成短聯和長聯。上下聯皆由兩個以上短句組成且字數較多的對聯,稱長聯;上下聯皆由一個短句組成的對聯,稱短聯。一般來說,長聯與短聯在字數上並無絕對的界限。二是根據對聯的內容和用途劃分。從理論上看,這種劃分更是難以嚴格而完全。依本人管見,大體上可分成春聯、賀聯、挽聯、專門聯四大類。
春聯,指的是用於春節,內容多為一般的詠物、抒情、祝願。大多數春聯可以通用。
賀聯,指的是婚聯、壽聯、新居聯(喬遷聯)、節慶聯,以及其它內容上帶有某種特定祝賀性質的對聯等。賀聯突出的特征是帶有特定的祝賀性質,其內容必須是表示良好祝願、喜慶吉祥的。賀聯有通用的,也有專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聯而異,不可簡單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現張冠李戴的笑話。
挽聯,指的是用於吊唁亡人的對聯。其內容限於對亡人的吊唁、緬懷、評價、祝願。其風格一般是哀痛、肅穆、莊嚴的。當然,也有為未亡人作挽聯或未亡人作自挽聯的,則另當別論。挽聯同樣有通用的和專用的,在實用中更要注意區分。
以上三種對聯是運用得最廣泛, 最具有群眾性、民族性、傳統性、時節性和實用性的。此外,可以將那些內容和用途比較專門的對聯,籠而統之地歸納成專門聯這一類。
比如行業聯、名勝聯、帶有某種特定題贈性質的題贈聯,以及帶有學術性質或文學創作性質的學術聯等。當然,行業聯、名勝聯、題贈聯、學術聯等之間並沒有截然的界限。
如佛教對聯,可以看成是一種學術聯,若是將其張貼、懸掛、雕刻於風景名勝處,也可以 看成名勝聯。
另外,根據對聯的寫作技巧或修辭手法,也可以將對聯分成嵌字聯、回文聯、謎語 聯、集句聯、諧趣聯等等。但嚴格說,應分別稱之為嵌字格、回文格、謎語格、集句集句格、諧趣格等。
一、形式對稱。
二、意思相對。有正對、反對和流水對.
正對比如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反對指意思相反,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流水對是直接對下去,比如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三、平仄相對。漢字有一、二、三、四聲,分別為平、平、仄、仄。上聯如果是平,下聯就要是仄。
比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它的平仄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形式對稱
對稱,指上下聯句的對仗形式,也稱對偶形式。對仗,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項重要的修辭方法,是對聯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麼是對仗呢?對仗,換言之,就是對偶句的對稱。“對仗”一詞來源於古代宮中衛隊行列(儀仗隊),這種行列是兩兩相對排列,故稱對仗。對仗作為一種修辭方式運用到漢語文字藝術中,即比喻用平行的兩句話,成雙成對地排列,表達相關或相反的關係。中國古代文學中,對偶句屢見不鮮。不管是《詩經》還是《尚書》、《易經》、《老子》、《淮南子》都有對仗鮮明的佳句,兩漢以後的賦體文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駢體文學,唐代以後的格律詩,對偶這一辭格逐漸被人們所掌握,成為古典文學中不可替代的修辭方式。
對仗,是漢語文學的一大特征。中國的方塊字,一字一言,本身便為對仗藝術的產生提供了適宜其生長的先決條件。這一特點使得駢文、詩歌、對聯這種凝縮藝術千年不衰,具備了強大的生命力。
對聯中的對仗是在對聯的出句和對句中把同類的概念或相對的概念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並列起來,形成聯句的對稱美。在對聯中,對仗方式尤為重要,它是對聯藝術的精髓所在。民間有一則關於春聯的謎語,這樣寫著:
兩姊妹,一般長
同打扮,各梳妝
滿臉紅光,年年報吉祥。
隻言片語,很精到地寫出了對聯的對稱美、建築美和祝頌吉祥的特點。
對仗形式的產生,來源於客觀世界本來具有的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現象,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這種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啟示了文學藝術的對稱美,同時也迎合了中國古代陰陽學說中“一陰一陽為之道也”的理論。劉勰在他的《文心雕龍·麗辭》篇中指出,“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體為用,事不孤立。”強調了客觀事物的對偶狀態。劉勰還講到:“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因為,反對更能反映充滿複雜矛盾的客觀存在博物館能表現作者的辯證思維,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質。
學會寫對聯,必須掌握對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前人講對仗,有明確的原則。《縹湘對類》一書提出“實對實,虛對虛”的基本法則,強調“有無虛與實,死活重兼輕”,這為後來的楹聯藝術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對仗,又將漢字分為實字、虛字、助字三大類。實字類又另外分出半實字,虛字類又分出活與死兩小類,並且又另附半虛字。分類如下:
實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實:力、雄、文、武、光、雷……
虛字(死):高、新、強、大、精、小……
虛字(活):流、歌、升、鬥、照、開……
半虛:上、下、中、內、外。裏……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對以上這種分類,概括了幾句話:“無形可見為虛,有跡可指為實,體本乎靜為死,用發乎動為生,似有似無者半虛半實。”這種分類方法,比起我們現在的漢語分類,似乎單調而新穎,然而仔細分析,它同現代漢語分類也有相通之處。古人所說的實字,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名詞;所謂半實,則是抽象名詞;所謂虛字部分,活的是動詞,死的是形容詞;助詞,即是虛詞,包括介詞和連詞、助詞等。“半虛”則包括較抽象的時間詞和形容詞。掌握和熟悉古代詞分類法,對我們今天研究和欣賞對聯很有幫助。
初學對聯,最宜先學工對(也稱嚴式對),也就是說,要按同類詞對仗成聯,下麵舉例說明:
竹因臨水情斯暢;
蘭以當風氣亦和。
聯句上下第一字“竹”、“蘭”均為草木類名詞,第二字“因”、“以”均為介詞,第三字“臨”、“當”均為動詞,第四字“水”、“風”均為天文、地理類名詞,第五字“情”、“氣”均為人文類名詞,第六字“斯”、“亦”均為助詞,第七字“暢”、“和”二字均為形容詞。
再如,杭州越秀山鎮海樓聯:
急水與天爭入海;
亂雲隨日共沉山。
聯中上下首字“急”、“亂”均為形容詞,第二字“水”、“雲”均為天文名詞,第三字“與”、“隨”均為動詞,第四字“天”、“日”為天文名詞,第五字“爭”、“共”均為副詞,第六字“入”、“沉”二字均為動詞,第七字“海”、“山”均為地理名詞。對仗也是極工的。
名詞的義類相對在工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風雨”一詞,首先要考慮到“風雨”是天文類名詞,仄聲,並列結構,在對句中必須用天文類名詞對仗,而且要以平聲的並列結構屬對。比如,可以選用“星辰”、“冰霜”、“雲霞”等相對。如用“日月”屬對,則為失對,如用“晚霞”、“星光”則犯了詞性失調的錯誤。因“晚霞”、“星光”均為偏正結構名詞。如用“山河”屬對,則不為工對,隻能算作寬對了。如用“魚龍”相對,則犯異類相對的弊病。
在對仗中,句法、結構相同的語句相對仗是較普遍的,如謝貞、王籍詩句聯:
風定花猶落;
鳥鳴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對仗隻是字麵相對,並不一定在句法、結構上相同,如下聯:
永憶江湖歸白發;
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發”不是“歸”的直接賓語,“歸白發”實際上是“白發歸”的倒裝句,對句的“扁舟”則是“入”的直接賓語。
此外,在對仗中,還要考慮你在聯中要表達何種感情,你所選擇的詞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選擇的意象是否達到你所表達的藝術效果。因此,兩者都要兼顧,不要以辭害義。在偶對中琢字要貼切,古人雲:“選字無垠,用字有師”即是這個道理。初學者要多看多寫,如暫時無好句以對,最好沉澱一段時間再動筆,或放下來,或另起爐灶。寫作的藝術就是提煉的藝術。寫作的過程即是提煉的過程,隻要多看、多寫,就會熟能生巧,出口成對了。
(二)內容相關
對聯,之所以稱其為對聯,不但在其中需要對仗,重要的還在於一個“聯”字,對聯不聯則不能稱其為對聯。如果上下聯是兩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即成敗筆。比如:
一勞永逸長生樂;
萬象回春大地新。
此聯不管從平仄對仗方麵,還是從詞性方麵看,都能說得過去,基本對稱,但它卻不能算做對聯。因為上下聯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主題。上聯是化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苜蓿》句:“此物長生,種者一勞永逸”。下聯則是一般春聯句,兩者沒有互相的聯係。
對聯的聯係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對聯不但內容相關,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關聯。如徐樹人所撰一副對聯:
惟貧病相兼,乃稱寒士;
並錢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聯意思是:隻有貧病交加,才算寒士;不愛錢,不征稅才算清官。上聯是陪襯,下聯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轉折關係。
有的對聯雖然不用關聯詞,但可以使人們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關係,如雁門關聯: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多故人。
上聯是因,下聯是果,可見它們內部的聯係是很縝密的。再請看梁啟超和張之洞屬對一聯:
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後。
上聯張之洞以“四水”、“四時”為題引出聯句,意在提出問題發難。下聯梁啟超則以“三教”、“三才”屬對,不卑不亢而對答。上聯有意刁難,下聯借題言誌,上下聯呼應有效,在內容上達到了一種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寫景抒情,還是懷古詠物,以物言誌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氣,開合得當,要借助比興手法,放得開,收得攏。不能單純為寫景而寫景,為抒情而抒情。請看顧憲成書院門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上聯意在寫景,下聯卻獨在言誌,兩種互不相關的事物相互為用,則上聯不單是為寫景而寫景了,一句“聲聲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聯的“事事關心”則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三)文字精練
對聯之所以從古至今千年不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練,表現力強,精悍短小,便於傳播,對仗精巧,朗朗上口。
對聯有極強的表現力,這不僅與中國的語言文字特點有關,更主要的是在於作者對聯句進行高度的濃縮和提煉,使其達到比賦、駢文更精練,比詩、詞、曲更靈活的的特殊文體。它不需要小說的三要素,隻要把要說的意思用最洗練、簡捷的語言表達清楚即可,如雲南昆明西山三清閣聯:
聽鳥說甚;
問花笑誰。
此人以擬人的手法寫景,使人聯想此地定是鳥語花香、風景秀麗的景區。全聯僅用八個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開似錦、群鳥爭鳴的自然景觀。可謂妙筆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長白山高山亭聯:
千峰拔地;
萬笏朝天。
此聯是在說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雲漢,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對青天。寥寥數字,把一副祖國的錦繡河山描繪的如此壯美,如果作者沒有提煉語言的能力,是絕對做不到的。再請看周恩來在青年時代寫的一副贈聯:
浮舟滄海;
立馬昆侖。
此聯也隻八個字,卻濃縮了如此廣闊的空間和深邃的情感。從聯語中,我們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國的偉大胸襟和為中華崛起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可謂言簡意賅,用字如金。煉字煉句的難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說簡而易行,信手拈來,實際上,做好一副奇絕對聯,其難度不比寫一首詩來得容易。
提煉語言,還必須結合體驗生活,才能使聯句既簡練,又合理。利用誇張、比擬等手法,必須做到貼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離題萬裏,才能使讀者讀之可信,嚼之有味。如一洗澡堂聯:
到此皆潔身之士;
相對乃忘形之交。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處風物提示的淋漓盡致。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處。
另外,凡聯句中上聯用過的字,下聯中則不能再用,否則犯了“重字”之忌。聯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則不為美(巧對類聯除外)。如”春風化雨;花木逢春”,從詞類相對說,可屬常對,然聯中“春”字兩出,為聯中一忌,即便詞意再美,不可取。
(四)節奏鮮明
關於對聯的節奏,將在有關章節裏詳細論述,這裏僅就節奏與結構及平仄的一些相互關係加以說明。
對聯與詩詞的不同之處在外在形式上。即對聯的字數、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較靈活、自由,但有一點必須注意,即對聯的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也就是說,所有的對聯字的總數必須是偶數。
對聯的節奏是比較靈活的,但它並是不無序可循。所謂的節奏靈活,是說它沒有固定的程式,在長聯中隻要做驪大概的平仄交錯就可以了,因為節奏與平仄是同氣相連的兩個方麵。至於七言以下的短聯,因字數少,要求須嚴格些,但無論如何,在不因辭害義的前提下,上聯尾字須是仄聲,下聯尾字須是平聲。一些名聯打破這種常規實為可諒,但我們做為初學者來說,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對為好。這樣,可提高我們的屬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