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都很重視讀書,都把讀書當做畢生的事業去努力完成。
有關家國書常讀;
無益身心事莫為。
這是革命老前輩徐特立同誌教導青年一代認真讀書的一副名聯。
天下奇觀看盡,不如讀書好;
世間滋味嚐來,無過菜根香。
這是曆盡滄桑後的古人教誨。
讀書用時方恨少;
是非之過不知難。
這是在強調“學”與“行”的關係。“學”是根本,“學”然後有才,有才方能齊家治國。學習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讀書需要刻苦。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作過這樣一副對聯:
願乘風破萬裏浪;
甘麵壁讀十年書。
聯語體現了先驅誌向遠大、刻苦學習、勇往直前的決心和信心。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巍巍書山,茫茫學海,唯有不斷攀登,艱苦航行,才能達到智慧的峰巔,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咬定幾句有用書,可以充饑;
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
這是“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先生的一副自勉聯。聯語充溢著他那執著的好學精神和堅定信念。他時刻把知識當作精神食糧,學習起來如饑似渴。
清代著名學者陶澍,在湖南澧陽書院講學時,曾這樣題聯道:
台接囊螢,如車武子方稱學者;
池臨洗墨,看範希文何等秀才。
上聯從澧縣境內的車武子囊螢台著筆,勸生徒以囊螢苦讀自勉,方能成為學者。下聯據範仲淹(字希文)幼時曾在澧縣讀書之事,鼓勵後生要效法前賢,勤奮刻苦攻讀。聯語表達了對賢哲名士的崇敬仰慕之情,語調豪放,用典自然。
無事且從閑處樂;
有書時向靜中觀。
這是清代詩人、書畫家方薰為自己的居室“山靜居”題聯。上聯表明自己以清閑自得為樂趣。下聯則表明自己以讀書自娛,靜養身心,凸顯了高人雅士之風範。靜讀,方能心平如水,專心致誌,才能有所收獲。聯語從“閑”和“靜”兩個方麵,表達了作者不願沾染俗氣、淡泊名利、以讀書自樂的平靜心態和生活情趣。
辛亥革命時期進步文學團體南社的成員吳恭亨,工詩善聯。他在為家鄉的龍潭小學題聯時這樣寫道:
龍得雲斯靈,道在通權達變;
潭之水不涸,學須窮委究源。
聯語以“龍”發端,而“雲從龍,風從虎”。因而寓含聰穎的兒童若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將如“龍得雲斯靈”一般,叱吒風雲。然而治學之道,在於“通權達變”,在於不拘常規,因時製宜,因人施教。下聯更指出,做學問要“窮委究源”,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和整個發展過程,直到消化吸收,使書中的知識變成豐富自己智慧的營養。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陸遊,讀起書來如醉如癡。
萬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睡到流年。
簡直達到了廢寢忘食、不知昏曉的地步。
古人讀書“夜眠人靜後,早起鳥啼先。”
百尺高梧,撐得起一輪月色;
數椽矮屋,鎖不住五夜書聲。
月照寒窗,挑燈夜讀,足見刻苦之至。
讀書要堅持不懈。毛主席曾指出:
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
最無益,隻怕一日曝,十日寒。
這裏強調一個“恒”字。既反對不顧身心的苦熬苦學,又反對忽冷忽熱,要持之以恒。
書從疑處翻成悟;
學到窮時自有神。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後,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學者貴疑是治學之道,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上聯即是強調疑,也就是多問幾個為什麼?然後,從“疑”到“悟”,進而產生新的疑,再到新的“悟”。如此反複,定會學有所成。下聯突出“窮”,強調追本溯源,窮極端涯。達到“窮極萬物深妙之理”。隻有窮源究委,方能出神入化,達到深邃微妙的境界。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此起彼伏的讀書聲和著爽快悅耳的風雨聲,正是讀書學習的好時光。仿佛使人看到,一代有誌青年正為熱心報效祖國而刻苦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