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嶽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市,距西安一百二十公裏,秦、晉、豫黃河金三角交彙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大西北進出中原之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
華山楹聯最多也最集中的地方是山麓的玉泉院,史載係五代時陳摶老祖所建。院內有玉泉,相傳與山頂鎮嶽宮玉井相通。當年唐玄宗的妹妹金仙公主修道在華山,在西峰下的鎮嶽宮玉井照麵時,不慎玉簪掉進井裏,下山後在玉泉院過水涼亭下洗手時無意中又找回玉簪。院內古木參天,主要景觀有希夷祠、希夷睡洞、山蓀亭、七真殿、無憂亭、天然石舫、七十二窗廊等以及金石題刻多處。
玉泉院主建築為希夷祠,是賈得升為祭祀陳摶所建的祠堂。名稱來源於宋太宗賜陳摶“希夷先生”的稱號。希夷祠在院內最高處,分前、後兩殿。前殿供奉的是道教華山派的創始人——郝大通,後殿供奉陳摶塑像。希夷祠前殿門聯有二:
圖書密啟先天數;
山水遙寄太古情。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石羊集句)
這一副楹聯為老子《道德經》集句,但並非此處獨有,在其他道院也見過。
希夷祠前殿後門亦書一聯:
聽靜夜鍾鼓聲覺醒夢中之夢;
觀澄洋雲月影恍知身外有身。
(張文彥)
前殿後窗一聯是:
靜境臨春水;
高懷仰古鳳。
(於右任)
希夷祠後殿供奉的是陳摶,門聯為清代督學使者嶺南黎榮翰撰書:
初地入神山,到此且厲清酌水;
丸泥通古塞,望中思歸馬放牛。
後殿還有一聯為已故的陝西道界資深前輩閔智亭撰書:
聞玉泉通玉井酌玉液洗卻凡跡;
仰先蹤來仙祠拜仙翁得沐高風。
希夷祠東偏殿門聯為:
於言時思其可道;
惟善日積而不知。
(左宗棠)
希夷祠西偏殿門聯為:
青牛已證函關路;
白鶴高眠峰頂鬆。
(玉行道人)
希夷祠後殿窗聯:
德無量壽無量;
日長明月長明。
(於右任)
希夷睡洞在山蓀亭下,其北幾步為埋葬陳摶屍骨的地方,稱希夷塚。傳說陳摶化形於華山峪石洞中。
洞內現有希夷石雕像一尊,山蓀亭前的一棵傳為陳摶親手所植。希夷洞聯是:
一片野心,都被白雲鎖住;
九重恩詔,休教丹鳳銜來。
據說宋太祖趙匡胤曾在華山和陳摶老祖下棋,事先約定誰贏可得華山,結果宋太祖趙匡胤三盤棋敗給了陳摶老祖,將華山輸給陳摶,這一聯說的是趙匡胤坐江山後,多次下詔召陳摶做官,陳摶無意於功名利祿,隱居在南峰一山洞裏,寫了《答使者辭不赴召》詩,避詔不仕。此聯即是他寫在謝詔表上的句子。
玉泉院還有通天亭,因和山頂金鎖關通天門遙遙相對,故稱“通天亭”。聯曰:
一道通幽,身臨天門,叩白帝,誰辟人間仙境;
三峰淩霄,影倒黃河,問天公,怎造世界奇觀。
(何元慶)
玉泉院還有一些楹聯。如呂祖洞:
華嶽洞天仙人窟;
玉泉道院秘旨宮。
(黃伯賢)
如聖母殿:
山色水色天色色色繪全真世界;
磬聲鍾聲鼓聲聲聲奏上德樂章。
如群仙殿:
石砳磊(四個石)仙掌安天下;
木林森(四個木)五峰定乾坤。
(郝央才)
西嶽廟在西嶽華山五公裏的嶽鎮東,廟建於漢武帝年代,以後各朝曾多次修葺,建築氣勢壯麗。為曆代帝王駐蹕之地。
西嶽廟中軸線上的“天威咫尺”石牌樓正麵、背麵各有一聯。正麵一副是:
普四方利物之恩康疆福壽;
躍七氣素真之表正直聰明。
背麵一副是:
職方紀豫州,控楚連秦拱冀;
月令司秋序,生春長夏藏冬。
“天威咫尺”石牌樓為明代萬曆年間所建,坊上“尊嚴峻極”和“天威咫尺”匾書傳為嚴嵩所書。背麵聯是對嶽神主管天下的職能及職權範圍的規定,正麵聯則是對嶽神慈恩廣德、普濟天下的讚揚。
山徑沿途石階刻聯是華山獨特一景。北峰臥牛石石階聯寫得詼諧幽默,最有特色:
天上本無稼穡事,莫怪閑臥;
世間還多不平山,豈能歇鞭。
金鎖關石階聯同樣氣勢非凡:
當空一鎖,閑雲不飛,誠恐蒼龍複飛去;
淩霄九重,青鳥來儀,遙看黃渭抱關來。
北峰又名雲台峰,是登臨其他四峰的要衝。峰頂有道觀真武宮。北峰頂石階聯為:
一峰稱奇,自古勝跡淩絕頂;
天兵曾降,從此雲台增壯色。
南峰海拔兩千一百六十點八米,為華山最高峰。南峰“太華極頂”下邊石岩刻有一聯:
天下絕無沉魚麵;
太華獨有落雁峰。
西峰峰頂有翠雲宮,前有“斧劈石”,傳說是沉香劈山救母處。西峰翠雲宮石階聯為:
仙蹤可辨,聖女曾縈劉郎夢;
神斧在懸,青嶂猶聞霹靂聲。
上聯是說玉帝的三女兒三聖母與趕考書生劉彥昌在華山結為伉儷。下聯是說玉帝為此惱怒發威將三聖母壓在蓮花峰下,其子沉香從天宮盜出神斧揮斧劈山救母,一家始得團圓。
山中還有一些景點有楹聯。蒼龍嶺都龍廟有一副上水下雨的偏旁對楹聯:
河漢汪洋江湖滔滔波浪湧;
雲霄雷電霹靂震震霈雸霖。
北峰解放華山紀念亭柱聯是:
千秋功勳,三軍猛勇震天地;
萬代楷模,將士奇智驚鬼神。
梁章钜在《楹聯叢話》中記述中言他曾寫一華山楹聯:
鴛瓦貼雲霄,俯挹明皇兼玉女;
虎賁臥庭廡,猶強周柏與秦鬆。
可惜踏遍青山卻未見蹤影。
應該說明的是,以上楹聯中多有不合律的句子。華山現有對聯從數量、分布、內涵、文采都多有缺憾,與西嶽華山的顯要地位很不相稱,並遠遜於東嶽泰山的楹聯質量。期待有規模有檔次的全國征聯活動的開展,以改變目前狀況,彰顯名山魅力。
(選自《對聯》200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