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是“對聯”的雅稱,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大殿的楹柱而得名,又稱“柱聯”。楹聯是由兩個工整的對偶語句構成的獨立篇章。祠堂楹聯典雅莊重,嚴謹有度,對仗工整,言簡意賅,意蘊深長,是祠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祠堂楹聯多出自名家賢士之手,成為對聯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通過對聯形式,將姓氏發祥地、祖先居住地、名號、堂號、官位,勳績等信息,以大眾化的藝術手法,將其豐富的內涵反映出來。祠堂楹聯對於敦親睦族,弘揚正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網絡配圖)
祠堂楹聯按其懸掛的位置,又可以分為堂聯、門聯、祠聯,其所要表達的意義各不相同,而在用詞造句也有嚴格的要求。一般說來,堂聯莊重、門聯典雅、祠聯凝重。今已混而通用了。“堂聯”是指廳堂上的對聯,其作用是解釋堂號。在正堂的正上方,堂號作橫批,堂聯居左右。堂聯的內容一般是陳述本家族郡望及曆史上本姓顯赫人物的豐功偉績。“門聯”是指張貼在祠堂大門或大門兩邊門柱上的對聯。一般上聯為本姓氏的發祥地望,下聯為本家族顯赫人物的崇高業績,兼顧居所名號。兩柱之間為意門,所以門聯中還包括一些廊柱上的對聯,其內容往往是換一個角度陳述祖先血脈源流和頌揚祖宗功德,更多的是闡釋祖先的功名或道德文章,以啟迪教育後人;亦有記述肇居地的風水形勝或人文雅事,這類楹聯趣味雋永,字句並不固定,內容豐富多彩,張貼也比較隨意,在祠堂楹聯中最具個性特色,令人回味無窮。“祠聯”指張貼在祖公堂神龕兩側的對聯,其內容主要是鋪陳本家族血脈源流及遷徙過程,連帶讚頌先祖的光輝業績,它是堂聯的闡釋、擴展和接續。
柘林是個移民古鎮,居民多數從中原徙居閩地,再由閩入粵。因這裏擁有天然良港,而吸引眾多人口集聚。各姓氏家族之血脈源流、遷徙過程,及先祖的光輝業績等信息,從各宗祠的檻聯可見斑。宗祠楹聯中常出現或涉及“世澤”、“家風”、“家聲”、“郡望”等詞語,先淺釋於下:
“世澤”指祖先遺傳的恩澤。主要指地位、權勢、財產等。典出《孟子·離婁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明·吳承恩《挽陳拙翁》詩:“龍樓動褒表,世澤正丕丕。”
“家風”又稱門風,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世代為之恪守的家訓、風範與行為準則。它是民風世風的根基和社會和諧的基礎。
“家聲”指家族世傳的聲名美譽。典出《史記·李將軍列傳》:“單於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
“郡望”是指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並以此而別於其他的同姓族人。例如張姓有43望。如今張姓族人則習慣稱14望,即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範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
柘林祠堂大部分建於明清時期,建築風格各異,楹聯也各具特色,本文就部分祠堂檻聯作一淺釋:
將軍世澤 學士家風
此聯係霞塘湯氏家廟(綏成堂)門聯,源自雲霄劌嶼湯氏家廟之門聯“學士家風千古在,將軍世澤萬年長”。上聯昭示繼承湯智將軍遺傳的恩澤。《漳州劌嶼中山湯氏族譜》載:智公,河南固始縣人,唐總章二年(669年)跟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時任府兵校尉,宋紹興二十年晉封竭忠輔國將軍。其弟簡授府兵儀尉,宋晉封昭德將軍。漳州平定後,智公擇居漳州柳營江烏潯坑(今龍海角美鎮烏潯村),為開漳湯氏始祖。至七世昭茲公,生二子:長崇山,次崇海。崇山公於宋英宗治平丙午年(1066年)遷往王山。崇海公同子祖丙也於同年遷往漳浦六都雲霄海濱劌嶼。
湯氏有綏成堂,思成堂,奉先堂,顧將堂,迪光堂和霞塘三房柯(堂號未詳)等六座祠堂,上圖為始建於明永樂,成化年間的湯氏家廟(綏成堂),建築麵積264.74平方米。
下聯明示傳承學士之家風。聯中之“學士”典指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雲霄湯氏三世湯景琛(湯祖丙之長子)官拜翰林學士,亦指《東裏誌》載:“大學士湯,忘其名,乃自漳州來寓大埕(一作東裏柘林)。少鬆祖吳寅,洪武二十四年有祭外考學士湯公文。”此則記載所指之“大學士湯”,地方史籍、族譜未見相關記載。但霞塘湯氏確亦人才輩出,清代湯錫琦獲鄉試亞元,現代有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名譽會長湯秉達,知名教授湯擎民、湯瓊城、湯慕忠、湯依群等,各界成功名人士層出不窮。
上湯湯氏宗祠思成堂
上湯湯氏宗祠顧將堂
上湯湯氏宗祠奉先堂
上湯湯氏宗祠顧將堂
猶龍世澤 射虎家風
此聯係李氏大宗祠(序倫堂)門聯,上聯之“猶龍”典出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孔子去,謂弟子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老子是李氏十七世裔孫,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且被道教尊為始祖。李氏族人為有這位偉人而倍感門庭增輝。
李氏有序倫堂、永錫堂、永思堂等四座祠堂。上圖為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的李氏大宗祠(序倫堂),建築麵積353平方米。
下聯之“射虎”典指《史記》記載的李廣射虎故事:“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視之石也。因複更射之,終不能複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嚐自向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明示要傳承李廣射虎之精神。
內裏李氏宗祠永思堂
內裏李氏宗祠永言堂
西奧李氏宗祠永錫堂
東漢家聲 南湖世澤
此聯係鄭氏宗祠(敦本堂)門聯。上聯明示東漢經學家鄭玄之聲名美譽。“東漢”典指東漢儒家學者、經學大師鄭玄。史籍載: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省濰坊市)人,曾入太學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曆》、《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和《左傳》等,後從馬融學古文經。遊學歸裏之後,複客耕東萊,聚徒授課,弟子達數千人,終為大儒。黨錮之禍起,遭禁錮,杜門注疏,潛心著述。晚年守節不仕,卻遭逼從軍,終病逝於元城,年七十四。鄭玄治學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說。他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著有《天文七政論》、《中侯》等書,共百萬餘言,世稱“鄭學”,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唐貞觀年間,鄭玄被列於二十二“先師”之列,配享孔廟,宋時被追封為高密伯。與晏嬰、劉墉並稱“高密三賢”。
鄭氏有敦本堂、敘彝堂等二座祠堂。上圖為始建於清嘉慶十七年的鄭氏宗祠(敦本堂),建築麵積230平方米。
下聯昭示繼承莆田南湖鄭的遺澤。據《南湖鄭氏文化源流史略》記載:西晉水嘉年間,滎陽鄭桓公第三十九世孫鄭庠次子鄭昭,龍驤將軍,隨父入閩,任泉州刺史,繼建安刺史,調晉安(福州)太守,後世尊他為入閩始祖。鄭昭初居侯官,轉居永福,路經莆田南湖山,嚐喜湖山之秀,遂將祖先骨骸遷葬於南湖山,史稱“鄭十二丘”。鄭昭的第17世孫鄭露、鄭莊、鄭淑三兄弟在莆田南湖山創建“湖山書院”,開莆田文獻名邦、海濱鄒魯先河。唐貞元三年(787年),唐皇帝賜金敕建“開莆來學”木坊。隋唐時期,形成了莆田著名大姓南湖鄭,其後瓜瓞綿綿,遷衍廣泛,名人輩出,很多莆田鄭姓後人遷徙到泉州、漳州、潮州、汕頭、揭陽、台灣等地。
圖為莆田遺存的刻畫鄭氏先賢鄭露、鄭莊、鄭淑三兄弟在莆田南湖山創建“湖山書院”的情景之石雕。
(未完待續)
本文來自《柘林古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