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任納雍縣陽長鄉鄉長時曾參加過鄉長選舉,並撰貼對聯:
一聯道出先生參加選舉的目的,當鄉長對他來說,隻能說是利用身份,從事革命活動,為人民多辦一些有益的事業。並非象那些營私官場之輩,鑽頭彌縫,運用財力進行賄選。他視得失與榮辱為草芥,體現了有識之士的磊落胸懷。
早在1940年張愧陸先生還在大定中學讀書之時,積極投身抗日救國運動,在歡送青年學生從軍抗日大會上就撰聯:
鼓勵從軍青年同學,投筆從戎,請纓殺敵。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上戰場殺敵立功,保家衛國,驅逐殘虜。滿腔熱血為民族而灑。一顆丹心為國家複興而獻。聯語洋溢著愛國愛民之情,才思敏捷,對仗極為工整,渾然天成。惜乎自己因年齡小,不能投入殺敵隊伍,為國家民族殺敵立功。但以筆為刀槍,在後方積極從事抗日宣傳,團結民眾,抗日到底。
張槐陸先生的家鄉在義中河畔,那裏一河穿流。兩岸生機,四周青山緊鎖,千家綠竹搖鳳。春夏秋冬各有風光。民風純樸,文化發達,是全縣文人薈萃之鄉。他生於斯,長於斯,遊學他鄉而愛故裏之情不忘。1942年他讀書歸來,麵對家鄉大好風光,曾題《村居四時樂》撰書成聯,一時傳頌四鄉八裏。聯雲:
春:
夏:
秋:
冬:
村居樂,村居四時樂,好一派田園風光,躍然紙上。愛國愛鄉,家鄉的自然美景融進了作者的無邊胸懷,以情為依托,抒發胸中的抱負。感歎時局維艱,淩雲未展,才氣難抒。十幾歲的青年,如此筆鋒老成。語言新穎,至今仍為父老鄉親們不時緬懷,並以之作為教育後輩的典型。1944年古曆六月初一,納雍縣偽縣長李文經在東城鄉製造了一起慘絕人寰的冤殺慘案,一共殺死苗民老幼四十餘人,並把人頭背到縣城示眾。本案起因是該鄉鄉長張仲福(穿青人),恐苗族頭人陳少清與自己爭鄉長當而到縣誣告陳聚苗民造反。偽縣長因愛賄而不查事實真相,派保警隊長趙仕仁率隊進剿。苗民群眾避於岩洞中,保警隊用槍威逼,出來一個殺一個,老幼殺盡。此案一時驚動全省,廣大人民為亡人痛泣。作為政府要員張愧陸先生,不畏國民黨反動派的勢力,力主為民伸冤,並寫下了《水東慘案感賦竹枝詞》和對聯貼於縣政府大門,號召民從為苗民雪冤報仇。
詩中有句雲:
同時的納雍名士,北大畢業生陳金華先生也題詩於縣政府大門:“血染東城草木愁,苗民老少一刀休。此案若憑包公斷,鬼門關上要還頭。”一時間,東城慘案引得納雍陰風慘慘,張先生及各地方有識之士的詩戰鬥的檄文和鳴冤的狀紙,驚動了當時的省,地大員。為順民情,免激生變,隻得將凶手槍殺,縣長免職而不了了之。幾十年過去了,人們對張先生為民伸冤,不畏強暴的精神經常緬懷。
張先生任納雍教育科長期間,為振興家鄉文化,多培養對國家對民族有用人才,費盡心血;多方籌辦各地鄉村小學,大量培育師資力量。經常下鄉體查民情,所到之處,人們爭相請他題寫對聯。1946年他的詩中曾經有幾副:“村居聯”,描繪農家村居生活。
張愧陸先生愛憎分明,不論親疏,一貫痛恨地方惡勢力魚肉鄉裏,驕橫跋扈,目光短淺,不顧後塵。其叔父張保合曾任地方保長多年,劣跡顯於鄉中,死時張先生親撰靈堂對聯:
此聯一語道破亡人一生概況,作為侄子的他也隻能這樣對待了。當時族人也曾議論,但先生不願作多解釋,叫他們自己理會。
張先生雖然生前愛撰寫對聯,有求必應,但因世事滄桑,人物多故,留下不多。人們對他的對聯除欣賞其書法外,其聯語多真實可信,感情真摯,神態自如,樸實自然,明白如語,廣為流傳。為家鄉對聯藝術的振興起到了典範,為後來的人們撰寫對聯作出了榜樣。
注:選自《沙包文史(第一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