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其他對聯對聯雜談:“掃葉”與“清涼”

對聯雜談:“掃葉”與“清涼”

2020-01-01 22:00:36有趣的學長TheStoryTeller 0條評論

中青對聯初級班的課程已經結束,臨近期末,為了有點儀式感,中青對聯學堂也給大家準備了一套期末考試的試卷,其中有一道題是這樣的:


談談你對下麵這副對聯的理解

作葉即葉想,作非葉想,作非葉即葉想,庶幾乎掃葉;

有涼之涼時,有不涼時,有不涼之涼時,是故曰清涼。  

                                                                                                  
從對聯本身來說,我覺得,這是一副非常非常厲害、相當相當精彩的佛教對聯。不同於其他寺廟、禪院的對聯,這副對聯並不是抓取周邊景致、地理人文來配合佛教術語組織成聯,而是就其所在的南京清涼寺掃葉樓兩個名稱入手,發表議論,最終以嵌字的方法收束。當然說到嵌字,這種方法,前段時間跟一些前輩討論,說一般情況下這是一種實在沒法寫了才會采取的方法,究其原因,可能受作者本身腹笥局限,抑或是缺乏相關資料。但是這副對聯應該不屬於以上這兩種情況。此聯的嵌字,應該不是黔驢技窮的妥協,而是對題目一種圓潤充盈地解讀。

在做題的過程中,有同學提出了,我看原文是“與”而非“即”呀,你是不是故意把它改了?

這個問題把我們引向了此聯的相關背景。同學們最近可能在看《對聯話》,網上《對聯話》的版本,第一句確實是“作葉與葉想”。《對聯話》中並未指出對聯的作者,但提到了出處,原來是吳恭亨從胡君複主編的《古今聯語彙選》裏抄來的。想到吳恭亨抄《楹聯叢話》都抄錯幾次的前科,所以我懷疑這次他又抄錯了,於是翻開《古今聯語彙選》,在《名勝(三)》中找到了這副對聯,然而第一句還是“作葉與葉想”。不行,我還是不服,因為按照對聯一般的重字規則,下聯幾個“之”字重複,上聯對應幾個“即”字重複是比較合理的,單獨出來一個“與”字就不科學了。說到這裏為了避免大家翻上翻下的麻煩,我再把對聯複製一遍:

作葉即葉想,作非葉想,作非葉即葉想,庶幾乎掃葉;

有涼之涼時,有不涼時,有不涼之涼時,是故曰清涼。

看,如果上聯那個“即”換成“與”,是不是有點別扭?所以我傾向於用“即”。

(可能有朋友要說了,你幹嘛不把後麵的“即”換成“與”呢?因為我覺得那樣不好解釋。)

當然這種事情不是我傾向於就對的,之前不是還說何紹基題蘇公讀書台上下聯重複一個“載”不合理麼,結果去現場看人家就是那麼寫的。相關故事可以點下麵這個鏈接:

實地考察一副看似有問題的對聯

南京清涼寺我也有幸去過一次,並且掃葉樓也找著了,可惜走得匆忙,沒找見這副對聯。


寺院大門

寺院殿宇

據說這就是掃葉樓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的《古今聯語彙選》上,此聯前麵寫道:又,東台戈銘獻丁末春題聯雲……,我不知道您各位手上的版本是怎麼寫的阿,這個作者是戈銘還是戈銘獻?經過查證我覺得這裏又打錯字了,作者的名字應該叫戈銘猷才對。戈銘猷(1860~1937),字伯鴻,號慎園,江蘇東台人。這與前麵的“東台”又吻合了。

好了,關於作者我們也作了簡單的了解,下麵就正式來談下這副對聯吧。

有的小同學很細心,發現後麵的“掃葉”和“清涼”這組對仗,“掃”必然是動詞無疑,就把與它相對的“清”字理解成了動詞。這種理解的話有些固執了,上下聯詞性相對固然是應當遵循的,但是就聯意本身,我覺得還是保持各自原本的意思為宜。上聯經過論述後得到結論:這就是掃葉吧,下聯經過論述後同樣是得到結論:這就叫清涼呀。你看,多麼工整,所以這裏就不用苛求逐字地工對啦。

最後一句還好說,但是前麵的呢,除了各種重字,說得也是繞來繞去的很麻煩。別急,我們慢慢來捋一捋。

先說上聯,第一句,作葉即葉想。這句看起來就挺麻煩了,有同學甚至第一眼看上去,怎麼斷句怎麼讀都有點蒙。這個的話,我覺得,作為佛教的對聯,我們不妨以佛經裏的句子來類比一下。《金剛經》最後快結束的時候有個類似的句子,想想,它是這樣說的:

……一切為有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最後一句應作如是觀和我們對聯裏的作葉即葉想是不是很像?《金剛經》裏這句的意思是,應該當成這樣去看待。其實把佛經翻譯成所謂常人能看懂的語句是挺傻的,動機就挺傻的,因為要是佛語都能翻譯的話,經過翻譯就能讓常人看懂了,那佛法還談什麼高深。這種所謂的翻譯無非是試圖逐字把單音節變為雙音節,但對於其中的內涵,還是要看各位自己的慧根了。又扯遠了,還是說回到這句。

應作如是觀,我們說,大概其意思是應該當成這樣去看待。“作”似乎就是“當成”的意思,但在作葉即葉想裏,這個“作”也不能直接就照搬“當成”的意思,而應該和“想”聯係起來,前麵三句都是“作……想”,像這樣:

作葉即葉想

作非葉想

作非葉即葉想

都是“作……想”這種句式,隻是中間填充的想法不同,是的我們姑且把“想”作為“想法”來看,那前麵的“作”我們可以理解為“產生(某種想法)”。那產生了什麼想法呢?三個想法:葉即葉、非葉、非葉即葉。

如何去理解這三個想法呢?我們假設一個場景,你是寺廟裏一個小和尚,方丈大師說,小沙彌你過來,去拿笤帚把院子裏的落葉掃一下。又或者貼近生活一點,秋天來了,你家別墅的院子裏有些落葉,你媽讓你拿掃把去掃一下。好的你欣然接受指令,心裏想的我要去掃落葉啦,你剛開始想掃的隻是落葉。但在掃的過程中,你掃除的並不僅僅是落葉,還有些小灰塵小垃圾啦,一些“非葉”的東西,但你都把它們當成落葉,一並給掃除了。你完成的是“掃葉”的這個工作,但是你掃除的,除了“即葉”的“葉”,還有“非葉”的“葉”。由此看來,也許這副對聯所謂的“掃葉”,有著“掃除一切”的內涵。

又,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佛家對世界的認識有三個過程: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那麼類似的,一開始,我們覺得“葉即葉”,葉子就是葉子;緊接著我們開始有點想法了,葉子可能不是葉子了,可能這是細胞膜、細胞壁、葉綠素、大液泡等等構成的一個東西,或者你看這個落葉它飄飄蕩蕩,它是秋天的象征是漂泊的象征阿,看到落葉,我們產生了“非葉”的想法;再往後呢,我們不想那麼多了,葉子就是葉子,甚至那些不是葉子的也都把它當成是葉子,也就是產生了“非葉即葉”的想法。這三種想法的一步步變化一步步升華,大概就是“掃葉”吧。

此外,還有一種可能比較偏頗的想法,也說出來請大家撥冗指正,就是“葉”這個字,和佛家講的“業”,是諧音。當然我們普通話讀起來是這樣,但查了查《平水韻》,這兩個字並不在一個韻部,《詞林正韻》也不在一個韻部,所以唐代宋代這兩個字應該並不諧音。但是查了查元曲所押的《中原音韻》,這兩個字已經歸到一個韻部裏了。所以說晚清民國時期的戈銘猷寫這副對聯,或許有借“掃葉”言“掃業”的想法,掃除的表象是落葉,更深層的可能有掃除業障的內涵。

以上三種思路就是我對上聯的理解,說一定對,那我都不敢肯定,僅僅是個人理解,僅供參考。關於下聯,也說說我的看法。下聯就相對容易一些了:“涼之涼時”,比如秋天,秋高氣爽,很涼快;“不涼時”,夏天,地表超過60°C,特別是你去幾個火爐城市體驗一下,那就是“不涼”;但是如果你在幾個火爐城市裏大夏天你還覺得涼,這就厲害了,那你多半空調開到16°C了,這就是“不涼之涼”時,又或者,你心無雜念,心靜自然涼。考慮到空調是1902年才發明出來的,而直到20世紀50年代空調才走進普通家庭,寫這副對聯的作者在這之前就已經去世了,所以下聯多半是告訴大家“心靜自然涼”的道理。

(“不涼之涼”究竟是在不涼的地方感到涼爽,還是在涼爽的地方感到不涼,應該都說得過去,但是按照前者會比較好理解吧。)

以上,就是關於這副對聯我的理解,並不一定對,不管是從題目而言,還是從對聯本身而言。因為對於佛教的對聯,特別是類似這種具有些禪意有些哲理的,我的心態都是相當敬畏的,完全不敢冒昧說解讀,最多也就談下個人理解。其實這也像麵對一些禪宗的公案一樣,寫的人,我相信最初也是懷著敬畏之心,可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並不去發揮,而是選擇直接記錄,免得先入為主影響別人的判斷。當然後世對這些公案的一些看法、論述,我相信也是懷著敬畏之心來談的,不一定對,但是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供其他人參考。

《大般涅槃經》中記載了一個“盲人摸象”的故事:“……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也許俗如我輩對佛經對公案的理解無非也就是盲人摸象,作一管之窺即誤以為見其全豹,不亦謬乎?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本文發布之前,又收到一位同學發來的理解。我覺得這個理解還挺有意思的,也放這兒給大家看看。為了避免看著費勁,我把上麵的字打出來:

上聯:大概意思是,當你幹一件事的時候,本應該隻想這件事,(但是)也想這之外的事,當幹這之外的事時也想到這件事,最後大概可以完成這件事吧。

下聯:有涼快(天氣)的時候涼快(個人感覺),(也)有不涼快的時候(天氣),在不涼快的時候(天氣)(感到)涼快,因此叫清涼。完全解讀了“清涼”的意思。

最近有同學期末的論述題,老師讓結合“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來談社會或者社會學相關的東西,這讓我又想起了《壇經》裏的兩個細節。在惠能剛剛寫出這幾句偈語的時候,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大家是很驚訝又很佩服的。但是五祖弘忍見了之後,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兩個細節,一是弘忍用鞋趕緊把它擦掉,二是眾人兩次不同的反應。擦偈語的細節,從惠能之前的介紹裏我們不難發現原因,他原本是個無名小卒,而弘忍怕的是真正看懂的人會加害於他。而眾人在弘忍出現前後的兩次表現,也是耐人尋味的。

以前給中青的小同學們出初級班畢業考試題,總是大部分會考察大家對格律、對仗的掌握情況,因為初級班大家就是學基礎知識,到以後我們再一起學習如何寫出一副完整的對聯。今年因為對大家水平有些了解,所以並沒有太多去考察基礎,因為我相信有想法繼續學習對聯的,基礎方麵基本上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在熟悉基礎知識、向成聯邁進的途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理性、有自己的判斷和想法,並且大膽說出來,和大家理性討論。我最擔心的是我說太多,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完全聽我的,受我的影響太多的話,最終頂破天也就到我這個水平,那不是太菜了麼。誠如溈山禪師所言: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雖然我不是老師,但我也不想一群菜雞跟著我到頭來還是一群菜雞。希望咱們所有對對聯感興趣的朋友,不管您是哪個級別哪個層次的選手,不管您現在處於學習的哪個階段,都能常懷敬畏之心,同時都能保持自己的理性、都有獨立的判斷,最終都能在對聯方麵有所收獲、有所造詣。年底了,看好多公眾號都在發什麼年終總結,既然寫到這了,那這篇文章就當是thestoryteller的年終總結吧。如果你覺得我的公眾號不錯順手轉發推薦一波唄。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考試全過!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雜談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