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其他對聯一生中必學的百副傳世楹聯(四)

一生中必學的百副傳世楹聯(四)

2019-12-16 22:13:15徐熙彥青青導讀對聯雜誌 0條評論

養心莫善寡欲;

至樂無如讀書。

作者鄭成功(1624—1662),本名森,字明儼、大木。泉州南安人,民族英雄。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封忠孝伯。永曆帝封延平郡王。主要曆史功勳為驅除荷夷,收複台灣。
這是鄭成功自勉讀書聯,也是一副集句聯。上聯集自先秦《孟子·盡心下》“養心莫善於寡欲”,是說修養內心之法,沒有比減少欲望更有效的了;下聯集自宋家頤《教子語》“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是說世間最快樂的事情,沒有比讀聖賢書更好的了。作為集古文的集句聯,上聯省略一介詞“於”,下聯將原八言句省略句首“人生”後連讀,工整典雅,如天作之合璧,令人擊節。
作者借古賢之語自勉,寡欲為懷, 讀書為樂, 以修養心性,汲取知識智慧,足見作者不甘庸碌的誌向,正是這樣的厚積,才有後來的薄發,修養出完美人格,建功立業。
“養心莫善寡欲,至樂無如讀書。”青少年學習這副對聯,貴在培養自己熱愛讀書的習慣,從開卷有益,到開卷有樂,讀書的習慣就養成了。我們熟知的懸梁、刺股、鑿壁、映雪之類的苦讀,在現代社會是不提倡的,也是沒有必要的,我們提倡的是鄭成功的樂讀。逐漸品味宋代詩人翁森《四時讀書樂》之趣旨:“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如何?綠滿窗前草不除”;“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能品味讀書之樂的人,是最幸福充實的。



竹雨鬆風琴韻; 茶煙梧月書聲。

作者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又字青主。山西太原人。明清之際思想家,飽學經史,兼長書畫、醫學、佛學、武術等。有“醫聖”“晉魂”之譽,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顒、顏元一起,被梁啟超稱為“清初六大師”。太原今存傅公祠。
這是傅山先生自題書齋的一副對聯,此聯有一個顯著特點,全聯十二字全是名詞,無一動詞串接轉換,無一形容詞修飾渲染,通過一組在中國文化中,內蘊聖賢修養,君子精神的意象,烘托出清淡、高雅的人生境界。這種重意象烘托的表達方法,與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如出一轍,卻更勝一籌,因為馬致遠的句子還用了“枯”“老”“昏”“小”等形容詞造境,意象不如傅聯豐贍,情調也寂清迥然。這些意象,有歲寒三友“鬆、竹、梅”中的“竹”與“鬆”;有人生三美“春雨夏風秋夜月”中的“風”“雨”“月”;有文人四友“琴棋書畫”中的“琴”與“書”;有生活四雅“點茶、焚香、插花、掛畫”的“茶”。以詩的語言,創造出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詩辨》所言“羚羊掛角”“透徹玲瓏,不可湊泊”的超逸之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賞讀此聯,有人會想起唐代詩人王維的“鬆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有人會想起宋代詩人李綱的“山雲舒卷閑中看,竹雨蕭疏靜處聽”;有人會想起明邱雲霄的“梧月鬆風自結鄰,花開花落庭中春”;更有人會想起《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無論聯想到哪些句子,都會激發讀者對作者清雅自在,超然物外,這般隱逸生活的向往。由於作者酷愛此聯,又將該聯題於晉祠雲陶洞。
“竹雨鬆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從小誦記此聯,可以強化對楹聯意象美的涵養,更可以陶冶俊逸的性情,培養人生之高格。如果我們能進一步了解傅山先生不事清庭,“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故事,便可以激發出內心更多的能量。


行是知之始;

學非問不明。

作者陶行知(1891—1946),徽州歙縣人,原名文浚,現代教育家、思想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毛澤東主席稱陶先生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這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副自題聯,集中表現了陶先生的治學理念,上聯討論知行關係,所本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值得一提的是陶先生上大學時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取名“知行”,後來受西學影響,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為陶行知。從陶先生兩次改名可以看出,陶先生對知行合一思想的思考與實踐,其實無論知為始還是行為始,都是以知行合一為基礎,都是說知、行不可分作兩事,隻是陶先生後期更強調行的作用。下聯討論學與問的關係,所本《易·乾》:“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禮記·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不難看出,無論是《易·乾》之剛徳,還是作為儒家至德的中庸之道,其根基就在“尊德性而道問學”,這個德性就是天賦之善,而“問”與“學”則是修養功夫,而在“學”與“問”兩個功夫之間,陶先生此處又進一步強調了“問”的作用。
整副聯深入探討了治學中最核心、最基礎、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徑,是中國傳統文化聖賢之學關注的焦點,也是陶先生教育理念的濃縮,是楹聯識見之美與凝練之美的集中表現。上下聯“是”與“非”的正反對仗,耐人尋味。
青少年朋友學習這副對聯,不僅要用陶先生以行為始,以問明辨的致學態度,更要學習陶先生既浸淫於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又保持獨立思考的精神氣質,領會一聯,受益終生。


得失塞翁馬;

襟懷孺子牛。

——贈友


作者葉聖陶,原名葉紹鈞,字秉臣,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過幾十種課本,有大量語文教育論著。


這一副贈聯有很大的勉人亦自勉的成份。因為葉先生屬馬,上聯由生肖馬聯想到當時自己的境況,並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典故,正確對待得失,對人生的困境保持從容淡定,壞事就會變成好事,寬慰友人同時堅定自己;下聯用孺子牛的典故,該典出於《左傳》,是說齊景公非常疼愛小兒子晏孺子,讓晏孺子把他當牛騎的故事,比喻家長對子女的過分疼愛。這個典故為人熟知則是因為魯迅先生著名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儒子牛”,也正因為這句詩,使孺子牛的精神內蘊得以升華拓展,多了一重心甘情願為人民大眾服務,無私奉獻的意義。葉先生此處沿襲魯迅先生的用法,寄托自己不計較恩怨,樂於為人民服務的孺子牛情懷。上下聯皆用典,“塞翁馬”與“孺子牛”的對仗,堪稱工絕。


青少年學習這副對聯,貴在樹立正確的得失觀,涵養自己“利而不害”“為而不爭”的孺子牛精神,以聯為銘,使自己成長為一個積極達觀,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必學傳世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