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其他對聯傅山對聯

傅山對聯

2009-08-21 09:58:04未知中國對聯網 0條評論
傅山(1607-1684),初名傅鼎臣,字青竹,後改字青主、別號公它、又字喬山、亦曰石道人。入清後又名真山(法名),號朱衣道人,晚稱老蘖禪。山西省陽曲縣(今太原市北郊尖草坪區向陽鎮)西村人。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書畫家,山西文化名人的傑出代表,有“晉魂”之譽。
  出身於官宦書香之家,家學淵源,先祖連續七八代有治諸子或《左傳》、《漢書》,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為寧化府儀賓、承務郎,祖父傅霖累官山東參議、遼海兵備,頗有政績,其父傅子謨終生不仕,精於治學。少時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博聞強記,讀書數遍,即能背誦。15歲補博士弟子員,20歲試高等廩餼。後就讀於三立書院,受到山西提學袁繼鹹的指導和教誨,是袁氏頗為青睞的弟子之一。時因袁繼鹹曾得罪過魏忠賢之流,被山西巡按禦史張孫振誣告入獄,傅山為了鳴不平,步行赴京為老師喊冤、請願、作證,最終使這一冤案得以昭雪,讓張孫振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一時間震動全國,得到了人們的讚揚,從此名揚京師以及全國。明朝滅亡之後,在壽陽的五峰山出家入道,還常與顧炎武等人會麵,秘密謀劃抗清活動。後來他心痛地看到,反清複明已沒有希望,就徹底隱居了,但聲名卻沒有因此而消失。1684病逝,終年77歲。
  傅山通經史、諸子、佛道之學,精醫學。兼善詩書畫。其書篆、隸、正、草無不精。尤以行書更具特色。馬宗霍《霎嶽樓筆談》稱“青主隸書,論者謂怪過而近於俗;然草書則宕逸渾脫,可與石齋(黃道周)、覺斯(王鐸)伯仲。”工畫,其畫竹亦有氣韻。富收藏金石、精鑒別,尤精篆刻。著有《霜江龕集》十二卷,《荀子評注》等。傳世書跡較多。《孟浩然詩》,草書孟浩然五律18首。紙本墨跡。縱28.2厘米,橫394.8厘米。係友人張鉞持紙索書,以餘墨當場揮就。是一位有創造性的書家。遵循自己的信條,作字先作人,這在他的書法活動中起了很大作用。其草書孟浩然詩,充分反映了他的藝術觀點和思想追求。詩卷落筆情深,氣勢磅礴。其草書筆畫上變化幅度較大,而且不甚講究轉折起伏,更加誇張,極得亂頭粗服之趣。看似雜亂無章,信筆塗成,仔細讀來卻覺有條不紊;用墨枯潤雜揉,輕重相間,疾澀相生;加之結體以橫風斜雨的形態,傾側欹斜,勾連揖讓,構成了沉著痛快、險峻跌宕的格調。此件草書詩卷為其代表風格。

============================================================

【傅山自題聯】

竹雨鬆風琴韻;
茶煙梧月書聲。
——傅山自題書齋
  又有作“竹雨鬆風桂月;茶煙琴韻書聲。”“竹雨鬆風梧月;茶煙琴韻書聲。”此聯“竹雨、鬆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是常見而簡單六個事物,這些事物在格調上是和諧統一的,都是文人雅士長伴的“良友”,亦作者所好。作者寫聯並沒有從生活環境的其他紛繁複雜中去構圖,而是巧妙地從小處落筆,以小見大,用六個本應該是孤單的簡約詞組,組合出一幅清淡、高雅的意象圖,表現了自己安詳愜意的隱逸生活。簡簡單單的事物,平平淡淡的格調,卻可以妙用如此,攬悟全聯,正是應了那句話:簡單就是美!它恰是一幅素描風景名畫,瀟瀟竹雨,陣陣鬆風,在這樣的環境中調琴煮茗,讀書賞月,的確是無邊風光的雅事。將此聯與任何一幅山川煮茗圖相配都是不俗的。此聯作者又用於題山西省太原市晉祠雲陶洞。

============================================================

【傅山撰題聯】

萬竿逸氣爭棲鳳;
一夜淩雲看籜龍。
——傅山題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同樂亭(1)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周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位於聖母殿左側,樹身向南傾斜約與地麵成四十度角,枝葉披覆殿宇之上。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讚曰:“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鬱古柏含蒼煙”,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讚歎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蒼勁挺拔,與長流不息的維老泉水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這些古樹年代久遠,至今仍然生機勃勃,濃蔭四布。鬱鬱蒼蒼的古樹和晉水三泉相配合,使大殿樓閣掩映在濃蔭疏影,靜水急流之間,景色異常優美。晉祠的同樂亭在晉祠和小南亭的東麵,又名一鑒居,俗稱上官亭。坐南向北,與白鶴亭斜對。清乾隆二年(1737年)修建。同樂亭現為傅山紀念館,紀念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俠醫傅山(傅青主)。

梧桐月向鬆中照;
楊柳風來畫上行。
——傅山題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同樂亭(2)

圃蕊城蘿隨點綴;
事來功赴謝玄虛。
——傅山題山西省太原市晉祠鬆水亭
  鬆書亭位於苗裔堂正前方,此亭實為苗裔堂與七十二台上諸神的共同享殿,因為距離較遠,人們就將它們的關係忽略。鬆水亭為一長方形建築,亭東八角蓮池,南側有一株長壽鬆,北側善利泉。“鬆水”出自唐太宗《大唐三藏聖教序》:“鬆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亭西有傅山撰題的這副對聯,亭中是康熙庚子(1720)正月山西巡撫噶禮寫的“鬆水亭”。

地占萬空皆是水;
亭無一麵不當峰。
——傅山題山西省壽陽縣五峰山
  五峰山距原平市區26公裏,舊為著名的八景之一,稱“地角枕流”。建在中峰之上的壽寧寺,山門懸匾“五峰聖境”。接官廳麵寬三間,內部陳設唐代以來各種佛像45尊。聖母殿亦為三間,有聖母等塑像六尊。傳說,此聖母由原來民間賢淑善良的線姑娘坐化,主管風調雨順,座下一眼山泉,曆史上原平境內逢有大旱,鄉民多來此處祈雨,流傳眾多美妙的故事。而令,這裏風景優雅,成為人們欣賞大好河山的旅遊聖地。壽寧寺內,還保存有清康皇帝禦筆“五峰化宇”真跡。五峰山外圍練家崗村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惠濟寺。寺廟座北向南。創建於唐,重修於宋,建築完整。正殿五間,南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其中正殿為宋代建築,單簷歇山頂,前設明台,五鋪作雙下昂鬥拱。神台上有宋代彩色泥塑10尊,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與五台山中心區宋代彩塑別具一格,跟太原晉祠宋塑屬同一流派,是研究五台山外圍佛像藝術的典型實物。大殿內,還保存有宋、明時期木雕像150餘尊,姿態各異,刻工精細。殿內懸有聯匾:“寶殿巍峨,已接三清法界;天香縹緲,如遊九府神宮。”

三關衝要無雙地;
九塞尊崇第一關。
——傅山題山西省代縣雁門關甕城
  甕城位於雁門關關城北側地利門外,城高及關城之半,設有暗門。甕城門俗稱小北門,石券門頂,額匾書刻“雁門關”三個大字。兩側鑲嵌磚鐫這一副聯語一副。一字一磚,相傳為傅山先生所撰書。城門上有樓,磚木結構,謂甕城門樓,現門樓已毀。作者不僅描述了雁門關的重要性,而且也敘述了關隘的曆史。上聯“三關”,是指明長城的內三關,即寧武、偏頭、雁門三關,現存的雁門關是明朝修築的,對聯也是明朝修關時所作,所以寫入了上聯。下聯追述曆史,所述的九塞是指雁門關這裏的曆史悠久,春秋時期,雁門這裏即是天下九塞之一。

重台唱法,祥雲遍覆菩提樹;
蓮座傳經,瑞口光臨極樂天。
——傅山題傅山題山西省代縣雁門關李牧祠
  李牧祠位於雁門關關城天險門外東側,亦稱武安君祠、靖邊祠、鎮邊祠,為紀念戰國時趙國良將李牧而建。祠宇建築規模宏大,山門前有石砌平台,上豎石製旗杆1副,配設石獅1對。正中左右各築踏朵台階,並配以石雕石欄柱石欄板。山門兩旁建有鍾鼓二樓,祠院分前後兩院,前院兩側為廂房,正麵過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麵供有韋陀像。過殿兩側留過道,設東西庫房。後院正殿為大雄寶殿,供有一佛二菩薩。正殿左為方丈,右為祖師堂。在主殿東邊,順台階而下有窯屋多孔,名九窯十八洞,石基磚券曾為兵堡。祠內懸掛有傅山撰書的這副對聯。祠內現有殘碑13通。

賴有藏山,儼疇昔寒雲不動;
幡仇下室,到而今靈雨偏多。
——傅山題山西省盂縣藏山文子祠
  盂縣藏山,因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屠岸賈追殺趙氏遺孤而程嬰也公孫杵臼兩義士舍身救孤的曆史故事而聞名。文子祠又叫藏山祠,位於盂縣萇池鄉藏山村東1.5公裏。相傳為春秋時期晉程嬰、公孫杵臼藏匿趙氏孤兒趙武之處。因趙武諡號趙文子,亦稱“文子祠”。始建年代不詳,據現存《神泉裏藏山神廟記》碑載推斷,最晚為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現存建築除寢宮為元代建築外,其餘均為明、清兩代重修增建。全祠30多處亭台樓閣,依地勢而建,鱗次櫛比,別具風韻。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藏山祠古建築群大體分兩組:以“文子祠”為中心的主體建築為一組,以先祖廟、三代廟、八義廟、啟忠祠等附屬建築為一組。以“文子祠”為中心的主體建築嵌於幽深清淨、跌岩回環的山穀之中。亭台樓閣皆依山門、牌樓、戲台、鍾鼓二樓]東西碑房、正殿、寢宮、梳洗樓等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附屬建築置院落之外,區別鮮明,是按照宮廷建築的特征而設計的。為救趙氏孤兒而喪生的程嬰之子的假孤殿,祭祀趙氏先祖的先祖廟,祭祀程嬰、韓厥、公孫杵臼等忠臣義士的報恩殿、二靈殿、三代廟、八義廟、奶奶廟、啟忠祠、應忠祠、表孤祠,以及八角亭、六角亭、落架亭、僧院等諸多建築。皆依地勢而築,因各朝均有增擴建,故整個祠院的建築鱗次櫛比,相得益彰,別具風韻,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古建築瑰寶。

日上心紅,赤縣靈氣三劍動;
月來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
——傅山題山西省太原市晉祠雲陶洞
  雲陶洞位於朝陽洞北側。相傳這洞曾上古人躲避兵亂的處所,原洞鑿得很深,因年久堵塞,現洞深約30餘米,洞高數米,伸向西北。洞口北麵不遠,鑿淺洞一窟,築有臥榻,乃當年傅山隱居處。洞的南壁突出怪石一塊,上題“雲陶”二字,傅山書,體為八分書,健筆淩雲,高古奇邁,堪稱逸品。傅山曆經幾次反清複明的失敗後隱居太原,有一段時間隱居在雲陶洞內,他接待友人時必煮茶,所以雲陶洞也稱“茶煙洞”,這就是晉祠內八景“石洞茶煙”的來曆。夏秋之季,靜宜園內“雜樹交蔭,希見曦景”,出雲陶洞隻走十數步就到園內。當年傅山同好友常在這裏飲酒品茶,尤其和顧炎武更是多次在園內研討學問,共賞雅景。此聯首字“日”“月”合為“明”,下聯末“珠明”,則暗指朱明。作者反清複明的思想,處處顯露。

具覺能圓,是位次即非位次;
去佛不遠,有神通原無神通。
——傅山題山西省平定縣天寧寺
  天寧寺位於平定縣縣城南關土垣上。據《平定州誌》載:寺“宋熙寧間建,賜名‘天寧萬壽禪林’。太師蔡京書額,寺內有大悲閣,雙塔東西對峙。”明、清兩代均有修葺。寺內建築殘壞,雙塔依然如故。寺址高聳,雙塔並峙,格外醒目。塔為樓閣式,平成八角形,四級,高約30米,每層收刹甚急,輪廓形製奇異。底層四麵砌有券洞,內置佛像一軀,二層以上平座甚高,外觀很象七層塔。二、三層刻假和直欞窗,簷下和平座上磚雕鬥拱如木構規製閣角木製角梁安有風鐸。塔刹為銅頎寶珠,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更換。清塔下存有北魏石佛三軀,眉目晰,軀體完好。

無羞無惡,從他們混帳胡塗;
不威不懲,到這裏滿盤算清。
——傅山題山西省平定縣天寧寺

讀罷楞嚴,閑聽鳥聲啼茂竹;
燒殘麝腦,靜觀花影步蒼苔。
——傅山題山西省武鄉縣普濟寺
  武鄉縣山奇水秀,名勝眾多,有悠久的曆史文化遺產和雄偉秀麗的自然風光。據大量史書、誌碑和出土文物考證,曆史文化方麵有開發前景可觀的石勒兵寨和南鍾山普濟寺勝景,有東良洪濟院、故城大雲寺、監漳會仙觀、韓北離相寺等古代建築藝術傑作,其中東良陳村的吉祥寺壁畫可謂藝冠三晉,藝術價值很高。自然風光方麵:雄奇壯麗的板山是太行山的精華所在,板山紅葉可與香山爭豔,板山日出可與泰山媲美,中央電視台曾多次登山抓拍日出和日落的鏡頭采用。險、奇、幽、深的太行龍洞、焦龍洞、白雲洞和嶺彭寨等,都有十分廣闊的開發前景。特別是正在開發的太行龍洞,是迄今為止華北地區發現的最又深洞之一,洞內景點多,景觀奇。聯語寫悠然自得的寺院生活。誦經焚香之餘,聽陣陣鳥啼從茂密的竹林深處傳來,看婆娑搖曳的花姿樹影投射在布滿苔痕的石階上。“楞嚴”,佛經名。“麝腦”,是一種香料。一“閑”一“靜”,點出其幽靜閑適的格調,鳥聲用“啼”雖平凡,花影用“步”卻出奇。

外道闡提多,設像三身迥茂戾;
眾生饑餓苦,慈悲五穀獲稔穰。
——傅山題山西省平定縣聖壽寺
  建於北魏年間的聖壽寺曾是平定州曆史上最悠久的一座千年古刹,但到明代已基本塌毀。史天澤的後人重修了聖壽古寺將其擴建為麵積3000平方米、包括東西南北大殿和東西鼓樓的寺廟。寺廟西大殿的隔間為史氏聘請的祠堂和寺廟的住持人的起居室,同時這位主持人也被當作第十八羅漢得到供養。這種獨特的十八羅漢供養方式是全國罕見的。上聯末“茂戾”,即牟尼。

要看早些來,大文章全憑起首;
須觀完了去,好結果總在後頭。
——傅山題戲台(1)
  傅山善作戲聯。有一年西湖香市,三台大戲對唱,都請博山作戲聯。他便一口氣寫出四聯。

看不清莫嚷,請問前頭高見者;
站得住便罷,須留餘地後人觀。
——傅山題戲台(2)

曲是曲也,曲盡人情,愈曲愈妙;
戲豈戲乎,戲推物理,越戲越真。
——傅山題戲台(3)
  此聯工整絕妙,寓意深刻,囊括戲劇的精髓,也涵蓋人生的哲理。

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
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傅山題戲台(4)

茶七碗,酒千鍾,醉來踏破瑤階月;
柳三眠,花一夢,興到傾翻碧玉觴。
——傅山題山西省太原市晉祠景宜園
  明亡後,傅山衣紅衣,居山寺,改號朱衣道人,從事著反清複明的秘密活動。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傅山因南明總兵宋謙在晉豫邊界起事反清,事敗下獄,成“謀逆欽犯”,雖遭嚴刑,卻堅貞不屈,曾絕食九日,瀕臨死亡,後經營救獲釋,此案曾轟動一時,被稱作“朱衣道人案”。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顧炎武因江南已無法容身,“浩然有山東之行”,應傅山之邀,千山獨步,天馬行地,來到了太原。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鄭成功克鎮江,襲南京,張煌言攻安徽,江南反清形勢似轉機,傅山聞訊後,急忙南下,既至南京,鄭張已敗走,他隻好帶著又一次的掃興回到太原,其後一直隱居於晉祠雲陶洞。他曾作《宿雲陶》詩:“霧柳霾花老眼憎,雲陶穩睡拔雞鳴;晉祠三日無吟興,隻憶觀瀾智勇生。”隱居期間吟詩作畫,潛心著述,並與顧炎武、閻若璩、閻爾梅、朱彝尊等學人考證晉祠,感懷晉史。傅山待友必煮茶,故有人也將雲陶洞稱作茶煙洞,“石室茶煙”是晉祠內八景之一。景宜園距雲陶洞數步之遙,園內“雜樹交蔭,希見曦影”,此地為傅山飲茶品茗處。

侯不得友,王不獲臣,自是神仙人物;
隱不違親,貞不絕俗,合稱有道先生。
——傅山題山西省沁源縣郭泰祠
  郭泰(128-169),泰或作太,字林宗,太原介休縣人。與李膺等交遊,名重洛陽,太學生推為領袖。第一次黨錮事起,被士子譽為“八顧”之一,言能以德行導人。官府召辟,皆不就。他雖好褒貶人物,然也不危言駭論,故不在禁錮之列。後閉門教授,弟子千人。

果知複性一言,雖四民二氏,俱許入祠謁夫子;
不拜讀書二錄,即兩榜三元,亦虛在世稱士人。
——傅山題山西省河津縣平原村薛夫子家祠
  薛夫子,即薛瑄(1389-1464),字德溫,號敬軒,字德溫,山西省河津縣人。出生於書香世家,祖父薛仲義“通經術,以元末不仕,教授鄉裏”。父親薛貞是明初的儒學教諭。薛瑄是個神童,幼時即可背誦《詩》、《書》,日記千百言。永樂十九年中進士,後來官至大理少卿,當時王振權傾朝野,因沒有先向王振行禮。王振逮捕薛瑄,下錦衣衛詔獄,以貪汙受賄罪名判處死刑。處斬前夕,王振一位老仆人在廚房流淚,王振問他為什麼哭,仆說:“我跟薛瑄是同鄉,深知他的為人。”於是王振才放了薛瑄。瑄後來回鄉設教,教化於民。不再宦跡官場。瑄好“程朱理學”,曾言“自考亭(朱熹)以還,斯道已大明,毋煩著作,直須躬行耳。”(《明史》卷二八二《薛瑄傳》)。著有《讀書錄》、《薛文清集》等集,今人輯有《薛瑄全集》。

============================================================

【山西省陽曲縣西村傅山祠對聯】

  傑出的山西文化名人傅山,博通經史百家,兼攻詩文書畫,尤其對祖國醫學有深入研究和獨特見地。是明末清初三晉文化第一人,17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界的一座“奇峰”。明代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農曆六月十九,傅山出生在西村(現屬太原市尖草坪區向陽鎮),是傅家第十代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逝世,享年78歲。傅山祖籍大同,後遷至忻州,到他曾祖父那輩兒,移居太原西村。太原雙塔便是傅山的祖父傅霖,當年為昌盛古城文風而倡導修建的。出自官宦世家的傅山,從小就受到了嚴格的家庭教育,記憶力特別強,後來又受到山西提學袁繼鹹的教誨。因為袁繼鹹曾得罪過魏忠賢之流,被山西巡按禦史張孫振誣告入獄,傅山為了鳴不平,步行赴京為老師喊冤、請願、作證,最終使這一冤案得以昭雪,讓張孫振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一時間震動全國,傅山得到了人們的讚揚,從此名揚京師以及全國。明朝滅亡之後,傅山在壽陽的五峰山出家入道,還常與顧炎武等人會麵,秘密謀劃抗清活動。後來他心痛地看到,反清複明已沒有希望,就徹底隱居了,但他的聲名卻沒有因此而消失。為了取信於民,康熙帝在政權日益鞏固後,下令讓官員推薦“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年逾古稀的傅山也在被推薦的名單中。雖然竭力地稱病推辭,但陽曲知縣還是奉命,強行把他送到了京城。後來,康熙皇帝批準免試,封他為“內閣中書”,允許還鄉。可他依然自稱是平民百姓,居住在鄉野之間,表現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被人稱為“清初第一寫家”,“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這正是他提出的。傅山的繪畫大多以家鄉附近的名勝古跡為題材,現在故宮博物院、天津博物館內,仍藏有他所畫的《崛紅葉》、《土堂怪柏》等真跡,傅山的詩文作品有《霜紅龕集》等。在醫學上,也有著巨大的成就。內科、婦科、兒科、外科,他科科都有很高的技術,《傅山女科》、《傅山男科》、《青囊秘訣》等醫學著作,至今還有效地應用於臨床實踐,為人民大眾造福。傅山有一獨子叫傅眉,在學問、書畫、詩文方麵也小有成就,傅山對兒子的期望很高。然而,經曆過早年喪父、青年喪妻的傅山,晚年又遭到喪子的打擊,異常悲痛,不久便與世長辭了。傅山流傳在民間的故事和文化遺跡很多,在他的故鄉尖草坪區,仍完好地保留著一些與他密切相關的景觀。此外,還有人們熟悉的“清和元”頭腦。而經他親手調配的竹葉青酒,也成為極好的保健酒,暢銷東南亞,並登上了歐美國家的餐桌。總之,他留下的許多寶貴遺產,至今讓百姓受益。在他的故鄉太原,雖建有傅山紀念館(晉祠內)和碑林公園,也出版了整套的《傅山全書》,但弘揚的力度總顯得不夠,許多年輕人甚至都不知道傅山是什麼人。因此,讓當代人了解在這片土地上,曾有過這樣一位文化巨匠,並讓傅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便成了山西人一直企盼的事情。

老杜遺風詩作楫;
大明赤子賦名山。
——佚名題傅山祠
  此聯亦是傅姓宗祠通用聯

晉陽地靈,聖賢氣節垂千古;
忠烈濟世,青主美名留四方。
——佚名題傅山祠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傅山對聯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