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約前2070-前1600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製朝代。 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 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製,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曆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聯曰:
啟世襲先河,疆稱禹甸;
昌農耕古國,民服君權。
一、啟“恭行天”
禹去世後,他的兒子啟成了君主,改變了堯舜以來的“禪讓製”,開啟了“世襲製”,從而使得私有製代替了原始社會,這是曆史的一大進步。當時,啟都郊外的有扈氏仗義起兵,率領部族聯盟向啟都討伐,與啟軍大戰於甘。戰前啟稱他的權位是“恭行天”的,這便是之後周朝天子論的雛形。 啟能歌善舞,常常舉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鈞台,此即鈞台之享,還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到啟在舞蹈時“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啟統治期間,其子武觀時常作亂。《韓非子·說疑》說他“害國傷民敗法”,最終被誅殺 。除了夏氏族內部的糾紛,為爭奪部落聯盟的權威,亦常常與東夷作戰。
聯曰:
存仗義之心,且罰且征,恭而不怠行天道;
為陶情者事,亦歌亦舞,樂以無央悅國民。
二、太康失國
夏啟去世,兒子太康繼位,太康不善治國,政權被善射的東夷族後羿奪取,雖然後羿沒有稱王,而是立太康之弟中康為王,但實際權力在後羿手裏,中康死,其子相繼位,後羿代行王權,重用寒浞,寒浞之子澆殺了相,夏後氏政權名存實亡。
聯曰:
父業子難承,虛位喪權,辱國有違先祖德;
君恩臣不感,屠刀弑命,逆天無視舊邦規。
三、少康中興
澆殺相時,相之妻緡從牆洞逃出,保住了腹中孩子——少康。少康長大,投奔有虞氏,並得到賜地與護兵,少康以此為根據地,召集夏族餘部與遺臣,無薪嚐膽,辛苦經營,終於擊敗寒浞,恢複夏後,結束了四十載的“無王”時期,此即“少康中興”。
聯曰:
複國瘦容顏,天保遺臣,舊日山河重拜主;
上朝思體恤,力行德政,新都瓜瓞盡承恩。
四、杼光禹業
少康之子杼(也作“予”)承後位。重視發展武器和製造兵甲。文獻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說法。他派人討伐東部地區的東夷。夏朝的版圖在杼的統治下擴張到了東海(黃海)之濱。杼在位期間是夏朝最昌盛的時期。 《國語·魯語》說道“杼能帥禹者也,夏後氏報焉,”認為杼全麵地繼承了禹的事業。杼在位期間,獲得吉祥物九尾狐。
聯曰:
尚武在躬行,作甲作矛,國運開祥來瑞獸;
光宗因善治,封侯封土,民心納福頌明君。
五、夏桀亡國
夏朝最後一任君主是桀,他勇猛無比,肆意征伐,同時他還荒淫無度,致使群怨沸騰,終於被崛起的商湯擊敗,夏朝經過13世、17王,曆時472年,於公元前1600年滅亡。
聯曰:
討伐為逞強,虐政傷民,賢才恰適開新局;
荒淫因好色,美人入抱,蕩語猶如唱挽歌。
六、頻繁遷都
夏朝延續472年,前後共有17個都城,除大禹曾於山西平安建都以外,其餘都城均在今河南。
聯曰:
都城廢又新,遺址猶存,大河起伏留餘韻;
後位長兼短,王威不再,前事依稀飲古風。
七、製定曆法
夏代的曆法,是中國最早的曆法。當時已能依據北鬥星旋轉鬥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夏曆就是以鬥柄指在正東偏北所謂“建寅”之月為歲首。保存在《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已知的有關“夏曆”的重要文獻。它按夏曆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每個月中的星象、氣象、物象以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農業生產發展水平,保存了中國最古的比較珍貴的科學知識。
聯曰:
翹首久觀天,鬥柄指時,四序循環原有道;
建寅初紀歲,農耕得福,九州稼穡已無違。
八、《禹刑》問世
夏王朝穩定之後,為於調整社會關係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斷擴充的。其基本內容是以製裁違法犯罪行為的刑事法律性質的習慣法為主,製定了《禹刑》,這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部正規法典。夏朝已經有了監獄。
聯曰:
法典立規章,量以五刑,前賢自有嚴明律;
監牢謀統治,懾於百姓,後嗣焉無恐懼容?
九、井田立製
依據《左傳》、《漢書·刑法誌》等古文獻資料記載,夏朝已經有了公社所有製,並且認定,後世的井田製,始行於大禹時代。
聯曰:
固土恤民心,晴雨綢繆,公社耕田鹹有井;
滿倉延國祚,稻粱成熟,農家納稅各依規。
十、工業發軔
隨著夏代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生產部門的分工,燒製陶器,琢磨石器,製作骨器、蚌器,冶鑄青銅器和製作木器等各種手工業,農耕國度,工業已經出現。
聯曰:
九鼎鑄威嚴,獨顯精工,國力允宜雕大器;
百行呈活躍,互傳絕技,民生已是寄閑情。
十一、文字出現
《淮南子·氾論訓》載:“夏之將亡,太史令終古,先奔於商,三年而桀乃亡”。《呂氏春秋·先識覽》:“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於商”。從以上的引文中,我們可知:夏朝有史官,夏朝有書籍,夏朝有文字,這是不容置疑的。 另外 夏禹書、禹王碑則是夏朝的傳世文字,是夏篆。
聯曰:
步倉頡後塵,記史成書,予我中華飛鳳藻;
開篆文先例,鐫碑有字,任其大德起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