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山西省河津市的龍門,是黃河流經晉陝峽穀出山峽的地方。相傳是大禹治水時開鑿,故又稱為禹門口。為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曆史上龍門東台階上建有一座大禹廟。此廟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據傳廟宇始建於漢代,以後各朝各代多有增修,至清朝嘉慶年間已具規模,成為布局奇特,建造精巧的宏大建築群,是曆代文人墨客,以及晉陝等省客商彙集朝聖的絕佳去處。可惜古廟在日寇侵犯河津時,於1938年和1942年接連毀於戰火。古廟遺址就在現在的鐵路以北,提水渠首工程以東。
大禹廟主殿、獻殿、戲台、牌坊都刻有對聯,遊人墨客也留下了不少佳作。楹聯氛圍濃厚,內涵豐富,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傳統文化承載地。
上廟前有一牌坊,麵東橫額書刻“績著河山”四字。其聯為:
一聲雷震翻河嶽;
兩壁鑿開分地天。
麵西橫額書刻“海宇奇觀”四字。其聯為:
嶺斷雲連疑斧跡;
濤奔浪駭驚神功。
此兩副對聯形象地寫出了黃河流經禹門口的湍急水勢。這裏素有“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之美歎。咆哮的黃河滾淌在高山峽穀之間,橫衝直撞,雷霆萬鈞。狂濤激浪怒吼呼嘯飛出一層層淩空濁浪,在跌蕩中衝出龍門。
過牌坊是石板平鋪的數百步棧道,南邊臨河有鐵索護攔,北邊是懸崖峭壁。棧道盡頭有一木牌坊,上麵橫書“萬世永賴”。由木牌坊進入禹廟外場,場內聳立著三座戲台。南戲台宏偉雄壯,廈分兩層,係元代建築。東西兩戲台小巧玲瓏,華麗精美。東戲台對聯為:
左右奏新聲,左嘯月,右吟風,聲達左右;
東西傳雅韻,東陽春,西白雪,韻滿東西。
西戲台對聯為:
一傳楚舞,一唱吳歌,一一爭奇誰第一;
雙奏鸞笙,雙吹鳳管,雙雙鬥巧自成雙。
大禹廟春秋兩季都有廟會,屆時東西戲台都會請戲班上演各種劇目。秦晉兩地民眾紛紛前來觀看,煞是熱鬧。兩副聯爭奇鬥豔,妙趣橫生,用典自然,格調高雅,疊字重字,機巧諧趣,總分結合,回環往複,跌蕩起伏,音韻流暢。讀後美不勝收,回味無窮。不愧是戲台聯的上乘之作。
南戲台西南角有一小亭,淩空架設,中鋪木板,上安軲轆,是廟人打水的地方。名曰“水樓”,又稱“飛閣流丹”。進水樓前有一牌樓,橫書“吞吐雲雷”。有聯為:
奔騰雲雨驚濤險;
變化魚龍聖地偏。
魚躍龍門的神話傳說就發生在這裏。此聯既寫出了龍門的驚險奇觀,又寫出了每年三月鯉魚逆水而上,躍登龍門化而為龍的美麗傳說。
由東戲台往北,始到禹廟山門,上書“大夏禹門廟”。門西側有一石碑,碑文為“湛甘泉書丹”,係明朝宰相薛瑄撰書。此碑史稱三絕,即文絕、書絕、刻絕。進山門廟院正中是五間大獻殿,雕梁畫棟,極為壯觀。有聯為:
壯哉山河之固;
巍然功德斯存。
再往北就是主殿“明德殿”,殿內祀大禹之像,衣冠莊嚴,其容如生。其門聯為:
紫山巍巍,兩扇龍門朝北鬥;
黃河滾滾,一條玉帶繞西秦。
正殿而北則為寢宮,係磚砌窯洞,內塑大禹和其妻塗山氏之像。窯上建閣,名曰“禹閣淩空”,又稱“建極宮”。內有壁畫,內容為大禹治水的故事。禹閣山牆有兩副對聯為:
位居九五繼二帝;
治在六三第一王。
安民聚德標風闕;
治水神功著龍門。
據《周易》上講,六十四卦的首卦為乾卦,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也是第一卦,具有帝王之相。“位居九五繼二帝”,指大禹是九五之尊,是繼堯、舜兩位帝王之後又一位英明帝王。《周易》坤卦中的第一個“六三”爻指直接從事王事帝業。又據《尚書 ·大禹謨》記載,水、火、金、木、土、穀,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為之三事。這裏範指養民善政,治理國家有方,故稱大禹是“治在六三第一王”。
在大禹廟內還有不少遊人留下的對聯,都從不同角度讚頌了大禹的豐功偉績或啟發教育後人。例如河東道尹崔廷獻遊龍門時留下的兩副聯,其一曰:
到處所見皆學問;
在家孝順便成人。
其二曰:
除澤洞於中天,四千年河漢江淮波瀾永奠;
開平成之帝運,億萬世身家性命壽域鹹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