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池書院
蓮池書院因蓮花池得名,古蓮池為元代汝南王張柔初建於1227-1234,後因地震而嚴重損毀,直到明後期,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整修擴建。蓮池書院,又稱“直隸書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時任直隸總督的李衛奉旨創辦,隨後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北方最高學府。直到1903年停辦,先後存在長達170年之久。
天邊月到平台迥;
林際花藏曲塢深。
竹靜似聞蒼玉佩;
鬆寒欲傍綠荷衣。
兩忘琴意與己意;
四顧山光接水光。
花落庭閑,愛光景隨時,且作清遊尋勝地;
蓮香池靜,問弦歌何處,更教思古發幽情。
堂開綠野,園辟華林,俯仰千秋留勝跡;
地接琅嬛,山鄰宛委,師承百世起人文。
小蓮池書院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縣令衛學詩追回被侵占的義學田及應繳租金,借堯母祠東西兩廊房舍延師課士,招收科舉世子肄業者就讀,院因建於堯母祠,取院名為堯台書院。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縣令沈寅重修堯台書院,因縣有龍泉之勝故更名為龍泉書院。嘉慶四年(1799年)縣令趙錫蒲認為書院設於堯母陵隻是權宜之計,因此在堯母祠右邊另建1座講堂,書舍3間,置學田100餘畝,從此書院有專地,易龍泉書院名為康衢書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縣令吳步韓在康衢書院荒廢40餘年後,籌謀恢複,南關黃桂林捐200金,重建講堂3間,書舍3間,西舍10間,大門1座。因院內池蓮茂盛,即景易康衢書院名為小蓮池書院。
修我牆屋,非直為觀美也,比及三年鬱鬱乎文哉,於斯為盛;
率其子弟,又從而禮貌之,有能一日孳孳為善者,何用不藏。
清·吳小岩
海陽書院
在灤縣。原為楊少卿祠,清乾隆十七年(1752),灤州知州孫昌鑒建。嘉慶四十七年(1802),知州莫謨重建,移楊公神位於忠義祠,始名海陽書院。同治八年(1869)重修。
統緒繼橫渠,雅化漸於山海;
導源承泗水,英才擢自門牆。
清·莫紹慎
遵鵝湖鹿洞條規,先德行,次文章,俱是做人雅化;
萃灤水橫山賢俊,朝討論,夜服習,無非為國儲才。
清·吳士鴻
滄曲書院
在滄縣東南門外運河南岸,又名滄州書舍、滄曲書舍。原為紳士張延緒別墅,清雍正三年(1725)創建,有講堂、齋舍五十餘間。乾隆五十年(1785)李銳巔、左方濤兩人講學其中,辟為書舍。
冠四民之為士;
通三才之為儒。
清·薑憲使
無繩係日,這一寸光陰,莫教任著他容易放過;
有路登文,那幾層階級,直須拚得俺實地踏來。
清·朱 軾
觀津書院
在武邑縣。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縣雷五福、訓導喬景嵐勸諭士民捐資創建,在縣學旁,有大廳、講堂、後廳、東西廊、左右齋舍等。
明公家法有禮堂手訂之經,異日當成通德裏;
此地昔時多燕趙悲歌之士,為我一吊望諸君。
清·範當世
自來學校以書院輔之,如今比屋東西,稍有歡顏在風雨;
吾為父兄望子弟成耳,此後一官南北,還將老眼看雲霄。
清·範當世
漳南書院
在肥鄉縣屯子堡。清康熙十九年(1680),直隸巡撫於成龍建義學,後鄉紳郝文燦等改建為書院。三十五年五月,延聘教育家顏元任主講。
聊存孔緒礪習行,脫去鄉願禪宗訓詁帖括之套;
恭體天心學經濟,斡旋人才政事道統氣數之機。
清·顏 元
定武書院
在河北定州.又名奎文書院.清乾隆三年(1738)知州姚立德創建於城北街.有講堂三楹,學舍數十間.四十三年知州郭守璞重修.教學以“讀孔孟之書,辟邪異之說.沽其身,勵其行,朝夕砥礪觀摩.共相期於遠大”為宗旨.嘉慶二十三年(1818)知州袁俊改名“奎文”.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州寶琳捐資修葺,複名“定武”.鹹豐七年(1857)知州王榕吉訂立《經理章程》,規定院務“經官紳議定,俱由紳士經理,所有董事分監院、營造、催收、支發,各司其事”.監院“專管供應山長,稽查生童”,其他則管房舍修建、租穀收取、經費支發.又訂《課士條規》,規定每月官齋課各一次,生員取二十五名、童生取十五名.九年又將聘請山長之權歸於紳士,規定“耆宿非畿輔入,文不得與取方言”者方可充任院長.時又增建南院、經舍、講堂、籌錢3000緡、紋銀500兩,發商生息,以增膏火.光緒二十八(1902)年紳士王振垚、穀鍾秀等改名定武學堂.旋改為中學堂.1913年改為省立第九中學.
風月夾名城,大夫造就人才,須知一品題便作佳士;
華年輸矮屋,諸子考商文學,敢雲三折肱即是良醫。
清·勞沅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