洹園的楹聯都是珠聯璧合的佳作。
撰者、書者,都是安陽文化名流,吟詠內容多為安陽風景名勝、曆史名人。
讀之,或大氣磅礴,或工穩齊整,或超然灑脫。
賞之,或行雲流水,或顏筋柳骨,或藏鋒逆入。
品之,或沉鬱雄渾,或清新俊逸,或慨然長歎。
我不習書法,不能從書法的角度更多品鑒,隻是反複吟詠,品讀這些案頭山水,漸至成誦,爛熟於心。
沒有讀過這些楹聯,你真的不會懂得——我們家鄉的曆史曾經多麼厚重,我們家鄉的景色曾經多麼難得,我們家鄉的人民曾經多麼自豪……
讓我們拂去廊柱上的塵埃,在晨曦中,在暮靄中,用輕輕的聲音,和著咚咚的心跳,讀出每一個漢字,讀出安陽的驕傲!
01
洹上閱古三千載,幾多驚天動地事;
鄴下論今八萬裏,一幅海晏河清圖。
盧學勤(撰),朱長和(書)
位置:正門,中
我猶為激賞這副對聯,一亂一治,一動一靜,豪放沉靜,古今之變,風輕雲淡。
三千年歲月,多少王侯枯骨,多少英雄寂滅,多少生靈塗炭,多少無盡的黑夜,多少漫長的寒冬,不過是幾多驚天動地事。
八萬裏河山,多少陵穀滄桑,多少殘山剩水,多少山崩地裂,多少綿延的溝壑,多少橫亙的天塹,如今俱是青山綠水千岩競秀。
02
剪取洹河一灣水,
畫成園林四時春。
黨相魁(撰),劉顏濤(書)
位置:正門,南
這是正門南側的楹聯。
這個小門平時很少開放,人們對這副對聯的關注度也不是特別高。
其實,這裏麵講了洹園的建成故事。當年,洹河在市內形成U形,蜿蜒曲折,緩緩東流。這段U形的河灣被稱為“郭家灣”,村莊自然被稱為“郭家灣村”。
所謂“剪取洹河一灣水”,就是指河灣被裁彎取直、村民整體搬遷,才有了這處以自然山水為依托的景觀園林,即下聯的“畫成園景四時春”。
寥寥十多個字,背後卻寫著人定勝天的故事。
03
鄴水朱華思七子,
行山皚雪憶三曹。
惠南(撰,書)
位置:正門,北
年輕的王勃在滕王閣上,揮筆灑墨,“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他當時是否想到了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些人的詩詞歌賦、章表書檄,均已散佚。豈是一個“思”字能夠緬懷?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在政治上,開創了曹魏政權;在文學上,開創了建安文學。評論家以為,曹操古直悲涼,曹丕便娟婉約,曹植文采氣骨兼備。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盡管曆史上的父子文人還很多,二王、二晏、三蘇,可是誰能與他們相提並論?
難怪,連李白都感慨“蓬萊文章建安骨”。
04
名園跨水迎晨夕,
佳客攜尊說古今。
朱現魁(撰),焦智勤(書)
位置:二門
洹園,比不得蘇州攝政園、上海豫園、北京頤和園。但是,在古城安陽的幾處公共園林中,人民公園嘈雜,易園無奇,三角湖逼仄,唯有這處洹園師法自然,又不泥於古,野趣雅趣,頗具意趣。
也許,隻有真正知道它的妙處,才可以稱為“佳客”。
十幾年來,我和它每天共迎晨夕,我在它的懷中思接千載,卻仍然覺得自己並非佳客,隻是過客,頂多是個常客。
05
煙竹挹西山爽氣,
水泉聆東海濤音。
朱現魁(撰),張伯煊(書)
位置:二門
“挹西山爽氣”語出清代作家劉大魁先生的《半野園圖記》,化用為之。青青翠竹,使人產生歸隱的閑情逸致。園子西部有一處“幽穀煙竹”的景觀,似與此聯前後相和。
林妹妹說,“睹物思人,天下的水總歸一源,不拘哪裏的水舀一碗看著哭去,也就盡情了。”這洹園的水,與東海的水也是一源的,這裏的水聲與東海的浪濤,也是一樣的,都是浪淘盡英雄。
06
宿雲閣中看雲卷雲舒,雲來雲去,雲何如也;
邀月湖上問月生月落,月缺月圓,月解飲乎?
黨相魁(撰),焦智勤(書)
位置:宿雲閣二層東門
此聯高蹈宏闊,直追古人,超然遠覽,淵然深識。
妙處之一在“生”字。與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同出一轍。
妙處之二在意境。《小窗幽記》《菜根譚》中,有一句廣為人知: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明人的聯語是11字聯,黨先生是17字聯;明人的對聯更具道家情懷,而黨先生的對聯儒釋道風範兼具。
二者相較,黨先生的聯語更勝一籌,無論氣勢,還是格局,堪稱高標。
072
北瞰銅台夜月,朱華灼灼開文脈;
南聆鐵馬秋風,湯水泱泱壯國魂。
朱現魁(撰),劉顏濤(篆)
位置:宿雲閣二層南門
上聯“銅台夜月”當然是指曹操的銅雀台。
建安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麵旗幟,是中國文學的重要轉折點,稱其開創了中國文脈,一點也不為過。化,通“華”。
下聯“鐵馬秋風”是指嶽飛的精忠報國。
陸遊的“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如哀鴻悲號,而黨先生的聯句卻悲壯蒼涼,縱橫捭闔。
站在巍峨的宿雲閣上,背靠此聯,望著湖中的亭台樓閣,仿佛左邊站著魏武揮鞭,右邊站著嶽飛橫槍立馬。往事越千年,兩個人望著好一幅海宴河清圖,把酒臨風,笑談袞袞。
洹水依舊,緩緩東流。
08
一泓洹水兩彎月,
三疊雲閣八鬥風。
朱冀濮(撰),惠南(書)
位置:宿雲閣二層西門
從宿雲閣二導南門轉身,在西門便看到這聯。
仿佛從鐵馬秋風的戰場,穿越到了花好月圓的中秋。
西眺太行,山嵐隱隱。
俯視曲橋,綠水迢迢。
三疊雲閣,風聲蕭蕭。
風從哪裏來?風向哪裏去?
晴空浩渺,萬裏無雲,何嚐有風?
09
千年古都百回演義,
一掬洹水半部春秋。
盧學勤(撰),朱長和(書)
位置:宿雲閣三層南門
這副對聯在洹園出現過兩次,在吟詠安陽的詩篇中出現過無數次。
聯語以氣勢見長,貫長虹,破蒼穹,卻又一如止水。
妙處在聯眼在一“掬”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白雲遙入懷,青靄近可掬。
……
這一掬鄉心,這一抔鄉土,這一襟鄉愁,隻有洹水知道,隻有洹水懂得,隻有洹水憐惜。
洹水悠悠,無語東流。
(請橫過來手機俯瞰家鄉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