洹園在安陽,安陽在河南。河南省最北部的一個小城市。
讓我猜猜,如果你沒來過安陽,你很可能聽說過安陽,或者是聽過安陽。
還算簡單介紹一下安陽吧先。
安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曆史文化名城,華夏文明的中心之一,除了作為殷商古都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先後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六朝在此建都,故安陽素有"七朝古都"之稱。安陽也是甲骨文最早發現地,《周易》的發源地,中國文字博物館、 紅旗渠、曹操高陵所在地。被考證為華夏文明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在安陽出土。安陽殷墟是世界公認的、當今中國所能確定的商代最早都城遺址, 有"洹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譽。涉及到人物故事更是數不過來,殷墟甲骨,國寶銅鼎,女將婦好,文王演易,後天八卦,詩經邶風,衛風鄘風,洹上之盟,拜相六國,西楚霸王,破釜沉舟,奸雄曹操,殺神冉閔,名相韓琦,忠將嶽聖,洪憲袁公,中華帝國等等。
今天隻是說一下其中一個小小的公園,洹園,主要是其中的楹聯。
鐵馬金戈,鄴水朱華,每每走過洹園,總要停留兩步。
是洹園當中亭台樓閣、花圃山林,相映生輝,令人心曠神怡。是越劇聲柔美如水, 遊園人無限活力。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樂趣,對我來說,品讀其中的楹聯,確實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東門的小偏門是供遊客通過的,上麵有一對楹聯很工整:
鄴水朱華思七子
行山皚雪憶三曹
鄴水朱華,在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曾寫到,
睢園綠竹,氣淩彭澤之樽;
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依次寫到了梁孝王,陶淵明,曹子建,謝靈運 ,從睢園到彭澤,從鄴水到臨川,從河南的商丘到江西的九江,從河南的安陽到江西的撫州,你看看,河南和江西的緣分真是不淺呢。
這副對聯很可能是從這裏來的,鄴水應該是指漳河,朱華是說,曹子建有一句詩,叫做,
秋蘭披長阪,朱華冒綠池。
但鄴水朱華說的曹植,而後麵說思七子,我感覺有點牽強,下聯中,行山白雪,倒是和鄴水朱華,對得相當工整,後麵是憶三曹,這是怎麼聯係呢。
記得曹操寫過一首關於太行山的詩,但記不太清楚了,後查得為曹操的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穀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頸長歎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
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建安風骨,讀起來令人熱血沸騰,又感慷慨悲壯,記得李白也有一首寫到了太行山的詩,
見君乘驄馬,知上太行道。
此地果摧輪,全身以為寶。
我如豐年玉,棄置秋田草。
但勖冰壺心,無為歎衰老。
由此兩首詩可見太行山的摧輪之路,何其艱難坎坷。
整體來看這副對聯對仗工整,內容豐富,包含的曆史和文化博大精深,確實很不錯,而相比於很多地方很多景區的對聯楹聯,連平仄都不管不顧,更別說內容了,可見安陽的曆史文化沉澱的相當可以,現查到這對聯也是今人撰寫的,可見洹水安陽名不虛。
歡迎大家來安陽尋幽探古,聯中的太行山就在安陽西麵的林州,林州林慮山中,太行大峽穀,可以說是從北京到河北山西河南八百裏太行山所有的景區中,最為著名也最壯觀和典型的精華部分,曹操和李白詩中寫到的艱難,我們可以窺見一二,但是現在道路已經修的很方便了,可以開車自駕遊,坐車也很方便,若要飽覽太行盛景,就到這個絕佳之處。
而且像太行大峽穀,紅旗渠等景區不僅有學生票,老人兒童票軍人殘疾人票,還有本地的票,安陽五縣四區的人,連景區和遊覽車費用,憑身份證一律半價,這個政策在其他景區我還真不曾見過。
地方票80元,比學生票還要優惠,你見過嗎?
像新鄉的郭亮南坪,焦作的雲台山,都是南太行的延伸部分,你可以自行想象比這倆處更美林慮山一段如何的風光了。
雲台山有竹林七賢,鄴城有建安七子,其實除了這些文人之外,太行山還培養了相當多的畫家,竹林七賢逝去六百多年之後,中原大地又一次地陷入了五代十國的紛亂。一個名叫荊浩的畫家也隱居在南太行山這個美麗的世外桃源之中。以後,荊浩居然在此開宗立派,成為中國北方山水畫派的一代鼻祖。他一反隋唐以來青綠山水的慣式,而以水墨為主要的表現手段,開創了大山大壑,全景式構圖的山水畫風。他在自己撰寫的《筆法記》中回憶說:“太行山有洪穀,其間數畝之田,吾常耕而食之。”他經常登高遠望,飽看雲海翻滾,亂石穿空的奇妙山色。然後“攜筆複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可見,是洪穀山的太行山水成就了荊浩大氣磅礴,開圖千裏的山水畫風格。
後來的陝西的關仝,範寬,山東的李成,還有焦作的郭熙等,所有北方的山水大師基本上都是學習荊浩的風格,構圖,以及表達的天地之真,萬物之靜,自然的壯闊和無言。
包括洪穀山在內更大的一段南太行,又被稱作林慮山。荊浩之後不到一百年,北宋山水畫的大家郭熙也被林慮山的美景深深打動。他說過,“太行枕華夏,而麵目者林慮”,認為林慮山是太行山中最美的一段。
兩代繪畫大師皆出自太行,可見南太行早已在中國古代山水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如今,當我們行走在南太行山白陘古道上,也好像正在欣賞一幅立體的山水,她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一幅偏門上的對聯就令人聲無限的遐想,更別說大門上,以及園內宿雲閣上的對聯了,以下就不詳解了。
洹園大門對聯,更加飄逸瀟灑:
洹上閱古三千載幾多驚天動地事
鄴下論今八萬裏一幅海晏河清圖
雖然平仄有問題,內容也一般,但是氣勢恢宏,有吞吐天地之心胸,也算不錯啦。
再進去,都是工學院的學生在排練古典舞,待排舞的學生散盡,四五個排練越劇的阿姨過來唱起了越劇,圍者甚眾,我就一直看越劇。
感覺我媽媽唱的山歌跟他們的嗓音特別的像,我媽媽應該去學習越劇的,哈哈。
繼續走,一路上都是媽媽帶著孩子看春天。路兩邊一派青春的顏色,遠處近處長垂著綠淺淺黃茸茸的柳條,一排排開著零零星星小紅花的樹,還有爛漫天真的孩子在路沿走,掉下來再上去,哈哈,跟我小時候一樣樣的
不一會走到了拜相台,據說當年蘇秦遊說六國合從抗拒西秦,就在洹水拜相封侯,佩戴六國相印,好不威風,衣錦還鄉之日,哥嫂跪地佩服,對他的七寸不爛之舌刮目相看。
旁邊是一片蒼悠悠的竹林,名曰
幽穀煙竹
看起來自然蕩心合意之極。往上爬則是一處樓閣,應該是這裏的一個至高點,閣曰
宿雲閣
首層有安陽古大八景的壁畫,二層三幅楹聯,
南門曰:
北瞰銅台夜月朱華灼灼開文脈
南聆鐵馬秋風湯水泱泱壯國魂
上聯是說安陽北邊的銅雀台見證的建安文學的初潮湧動。銅台,是指銅雀台,是漢魏時期曹操所建鄴三台之一。鄴,位於安陽市北,今邯鄲臨漳處。杜牧詩中,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即此銅雀台是也。
下聯是指安陽南邊的湯水,嶽飛故裏,包含嶽母刺字以及嶽飛精忠報國的曆史。
怕遊客不認識篆體,還附有一列小字寫在旁邊,相當的細心。
上聯厚重的曆史滄桑和山河文明震透人心,曆史感滿滿的。曹魏鄴城遺跡、銅雀三台,從此處樓閣往北望去,一覽無餘。建安風骨彪炳青史,這一點我覺得曹操比劉備好太多。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多麼暢快直接的胸懷!不是讀,隻能吟,不能唱,隻能聽。吟誦那來自古老詩經的本心,絲毫不像兩晉南北朝的繁華綺麗,傾聽那捐軀赴國難的豪言壯語,引領曆代熱血義士的視死如歸。
從此樓閣往南看,湯水滾滾,嶽飛故裏,精忠報國,誰人不是發衝冠,巍然正氣,壯山河,數次征戰,攻無不克,收複失地,無人比肩,奈何金牌道道催,隻守的杭州一隅小,守的放翁死前悲,守的稼軒夢裏猶枕血骷髏,守的崖山壯士君臣恨千秋!
西門曰:
一泓洹水兩彎月
三疊雲閣八鬥風
該聯清新明朗,讀來讓人心生快意,神清氣爽。
東門曰:
宿雲閣中*雲卷雲舒雲起雲滅雲何如也
*******問月升月落月缺月圓月解*呼
遭了,忘記了,也沒有拍圖片,小字也死活想不起來了,改天再去看看把。
頂層有一處楹聯:
千年古都百回演義
一掬洹水半部春秋
放眼望去,翠柳青黃,綠竹蔥蔥,小橋如月,湖水春波,千年的曆史,空自無人說。
還有一處更雅致的地方,喚作
振衣亭
據振衣亭上有一長約一米石頭,名為
琴月石
說是在有月光的夜晚,敲擊此石,會發出古琴般的雅韻。如果是月色迷離,晚風微熏的夜晚,散步至此,順手敲擊琴月石,若聽得幽遠的琴音,那是多好的一種享受啊。振衣亭上聯曰:
琴月簾攏聽雅韻
詩書齒頰咀奇香
清雅之極,令人向往。看這些不由得讓人聯想起紅樓夢中大觀園剛剛落成賈政帶著寶玉和一些清客給各處屋宇園亭匾額起名撰聯的事情。細細思量,很值得玩味。
其實還有很多我沒寫到的一些個對聯
書法的話,我不懂得。據說“宿雲閣”三個楷書大字,其它楹聯有篆書,行書,草書,隸書,很全麵,水平我沒有資格說了,反正都很好。
篆書讓人感覺古樸悠久,行書讓人感覺飄逸靈動,楷書讓人感覺端莊雅正,隸書讓人感覺清秀多姿。我雖不會寫,甚至有的篆書,個別字都不認識,但是確實隻看外形也可讓人甘之如飴。
品評這些對聯,或慷慨,或悲壯,或豪邁,或清新,或高雅,不管是什麼,總有一番滋味,讓你為自己作為一個安陽人而驕傲。
安陽的景區很多,對聯楹聯多的還有,馬氏莊園和嶽飛故裏,而且寫的都很好,有機會再分享。
2017年3月23日宋笑飛寫於旅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