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產生,始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後來對聯都寫在紙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上。到了宋代,更多掛或貼於楹柱上,故名“楹聯”。中原文化傳入儋州始於西漢,儋州人努力傳承中原文化,也努力保留文化的原本,對“楹聯”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更是如此,在鄉村,在城鎮,凡遇各種喜事總要寫上一副對聯表達自己的喜悅和情感,過年時節,“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更是一道亮眼的美麗風景,因此,儋州也成了盛產對聯地方,2002年8月被評為“中國楹聯之鄉”。本期,我們通過儋州市作家協會主席李煥才的講述,一起感受儋州對聯的精彩故事,一起領略儋州對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獨特魅力。
儋州對聯的傳奇故事
有道是,先學詩,再學聯。鬼使神差,讓我首先觸碰了對聯。
那是因為一個傳奇故事。說是一個落榜秀才,躲在山裏苦讀。一天,一隻鶻鳥從他身旁跑過,像突然滾過一顆碩大的黑珍珠。靈感拍打他的腦門,隨口吟出一隻上聯:鶻走珠磨地。秀才興奮不已。這隻上聯十分優美傳神,又富有文采,如果又配上一隻合適的下聯,就綴成一副佳聯。可是,靈感已轉身而去,他怎麼也想不出般配的下聯。秀才不服氣,天天在那鶻鳥跑過的地方走來走去,嘴裏反複叨念那隻上聯。一連十幾天,秀才的腦汁已經絞盡,心血已經耗幹,那隻下聯仍然不出來,他仰頭哀歎一聲,吐一口血,倒地而斃。打那起,凡是有人進此山來,就隱約聽到一個聲音在叨念那隻上聯。人們以為有鬼,都不敢進山。若幹年後,一個少年到山上來砍柴,又聽到那人的聲音。少年聰慧,馬上想到,此人可能是偶得一隻佳聯,卻對不出下聯,鬱悶成疾,悲憤而死,死有不甘。好奇撞擊少年的心。少年也要想那下聯。可是,同樣想不出。少年呆坐在一棵楊桃樹下,從早到晚,那下聯仍沒在他的腦幕呈現。夕陽西下,少年心裏又急又煩。他霍地站起,揮刀砍在那樹上,忽然,一隻烏鴉撲棱棱從樹上飛起,直衝雲漢。少年抬頭仰望,見那烏鴉變成一個黑點,粘在天幕上。靈感驀地眷顧少年,他脫口念出:鴉飛墨點天。天啊,這不正和“鶻走珠磨地” 綴成一副妙聯嗎!打那後,山上再也聽不到有人在叨念那隻上聯了……
鶻走珠磨地;鴉飛墨點天。——這副對聯連著這個傳奇故事反複回旋在我心裏。太有意思了,區區十個字,機靈地碼在一起,卻變化出如此微妙的韻味和節奏,又生發出優美的意境和不凡的氣象。尤其,在我們村的後山經常見到鶻鳥,有黑色的白色的黃色的紅色的,都其貌不揚;烏鴉更討厭,黑不溜秋的,整天喋喋不休。可是,這兩樣動物經過文字演繹成對聯,給鶻鳥和烏鴉賦予了美感,呈現出新意,讓人生發出意氣飛揚的意象,也改變了它們的形象。從那時起,對聯開始鑲在我少年的心扉上,其魅力不時牽引我心中的指針。
二OO二年八月,儋州被評為中國楹聯之鄉。
我們村的村頭立著一個敬字亭,它在這裏站立多少年了,不知道。其實,那是一個塔,玄武岩砌成,雕龍飛鳳,精致而又氣派。小時候,我們經常在塔邊玩耍,興致來時,就爬上塔去。塔很高,分五層,沒地方抓手,顫顫巍巍地攀爬,很驚險,可是,每次我都努力爬上了塔頂。後來知道,這是一個聖塔。這塔座落在我們村祠堂前麵,祠堂叫聖堂,塔當然是聖塔。以前,村裏的私塾就辦在祠堂裏。之所以把塔叫“敬字亭”,就是村裏人看見有字跡的廢紙丟在地上,就撿起來,集中在亭裏焚燒。字是神聖的,要珍惜,要敬畏,不能廢棄,更不容踩踏。敬字亭有個小門,兩旁刻有一副對聯:聖績侔天地;文光射鬥牛。正是這副對聯,讓我這個懵懂少年對這個敬字亭肅然起敬。開始時,我讀不懂那個“侔”字,查字典知道,“侔”就是“齊”的意思。文為聖。就是說,對聯的意思是讀書人的業績和天地一樣大,文章的光華映照牛鬥星。那麼,敬字亭裏焚燒的文字,閃爍著神聖的智慧,光芒四射。打那後,走近那敬字亭,就感覺有一種無形的東西繚繞在塔身,我不敢再攀爬了。
儋州文人的對聯故事
其實,儋州的空氣裏彌漫著濃濃的對聯情愫,儋州人的心裏澎湃著對聯的節拍,對對聯情有獨鍾,隻要你細聽,對聯的故事就不時敲打你的耳鼓。說清朝時,有個叫陳京本的人,寫對聯十分了得。他家境貧寒,獨自在石馬嶺上躬耕苦讀。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儋州徐浦村黃河清殿試高中進士,衣錦還鄉之日,當地文人墨客聚集於王五墟,搭彩門迎候進士榮歸。彩門搭好了,人也聚齊了,門聯卻擬不出來。的確,進士是何等人物,沒有驚豔之作,難入進士法眼,怎敢輕易出手。文人墨客們正苦思冥想時,一個農民模樣的人趕過來喊道,快點啊,進士快到了,門聯還擬不出來!有人惱羞成怒罵道,容易嗎,你會,你來寫嘞!那農民真的抓起毛筆,寫了起來,寫了上聯:當行酒接當行客。扔下筆,走了。文人們圍過來,一邊吟讀,一邊點頭說,行啊,不俗,有新意!可是,人們又讓他寫下聯時,卻找不到人了。幸好,有人認識那農夫是陳京本。馬上叫人趕馬上石馬嶺,把陳京本請回。陳京本又寫了下聯:出色花簪出色人。的確不凡。“當行”與“出色”出自明代王驥德《曲律·雜論》“禪道在妙語,詩道亦然。惟悟乃為當行,乃為出色。” 用典巧妙,聯句又自然。黃河清進士來到,看著門聯,眼睛一亮,說,咦,此地露出個淺口薯呢,此人若入科考,必定及第!過後,黃河清親自上石馬嶺看望陳京本,見他那破茅屋拿兩根木棍當門柱,上邊貼著一副春聯:杈口向天天降福;木頭入地地生財。聯句簡單自然生動傳神,卻妙趣橫生。進士點點頭。茅屋裏邊又有一副對聯:壁破通君子;茅疏漏仲尼。君子乃賊,梁上君子也;仲尼即孔子,天上聖人乎。對聯詼諧,卻意味深長。進士正掃視這間破屋,品味對聯的滋味,陳京本又念出一副:日月有心來對我;風雨無情莫管它。進士看著陳京本,見他氣象不俗,他不僅學識廣博,錦心繡口,卻又豁達。黃河清於是修書一封,推薦陳京本去和自己的堂弟黃河照一起教書。黃河照見一個來自北岸地區的農民,說要當教書先生,當即出隻上聯試其才,念道:北鳥南來,滿地鳳凰難下足;陳京本答道:東烏西照,一天星鬥盡低頭。黃河照又念:竹筍尖如槍,白鶴敢來尖上立?陳京本答道:青茅利似劍,黃蜂偏向利中行。這時,陳京本才拿出黃河清的推薦信。兩人一邊教書,一邊研讀經文,乾隆三十九年一起考中舉人。據說,黃河清的胞弟黃海清曾經得到陳京本的指點,於乾隆五十一年,也考中了舉人。
懸掛於中和鎮東坡書院內的楹聯。
懸掛於中和鎮東坡書院內的楹聯。
黃河清和對聯也有不解之緣。他有個綽號叫“野鶴進士”,其實就出自一副對聯。說是黃河清中進回來後,不思仕途,多年賦閑在家。一天,朝庭派來使臣,要請他外出為官,看見他家的堂屋掛著明代羅念庵警世詩中聯句:籠雞有米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那使臣看了片刻,看出黃河清無意為官,要當閑雲野鶴,悠遊自在,二話不說,便打馬回頭。
王雲清是儋州鬆林蘭山村人,光緒十五年高中進士,是海南最後一個進士。王雲清也是對聯高手。他中進士後,被派往湖北任知縣。離家前,妻子給他收拾行李,一邊收拾,一邊吟出一隻上聯:夫婦百年長歲月;王雲清當然聽出,這時妻子的心聲,當即答出下聯:功名兩字逐風雲。後來,他辭官南歸,在儋州麗澤書院、東坡書院等執教,寫下無數膾炙人口的對聯。一次,新英的一個姓錢人家開一間貨鋪,打轎請王雲清進士來撰寫開張對聯。王雲清進士下轎,看見貨鋪的鋪號叫“進合”,當下就以“進合”二字按鳳頂格擬一副對聯,寫道:進我門中隨坐坐;合君心事買多多。妙!對聯隨意,輕便,自然,口語化,又切題。這副別開生麵的對聯使人眼界大開,對聯也可以這麼寫啊!很快便在當地傳開,這間貨鋪的名號也在當地傳開,一時顧客如雲,生意興隆。
乾隆十二年儋州解元,長坡書村人陳聖與才思敏捷,對聯也很獨特。小時候,陳聖與身體瘦弱,一富家子弟罵他作病鬼,他當即作一聯:今日被君稱作鬼;他年加鬥便成魁。後來,陳聖與府試、鄉試皆奪魁,應了他的妙聯。又有一次,一位風水先生坐在村口乘涼,陳聖與和幾個孩子走過,風水先生看著陳聖與說,我有一上聯,從沒人對出下聯,誰對得出,賞錢十文。說著,他掏出測向羅盤念道:紅羅盤,四麵轉,東西觀其所行,南北察其所向。陳聖與看著風水先生手上一把白紙扇說,對得出,我不要錢,要你手中的扇,可否?先生點頭。陳聖與念:白紙扇,兩邊開,春夏用之則動,秋冬合之則藏。風水先生驚呆了,隻好將扇子遞給了陳聖與。
清康熙年間儋州神童陳峨傳也有對聯特才。據說,當年昌化廩生鄉試回來,路過儋州,看見七歲的陳峨傳在路邊的溪水摸魚,手上正拎著一串魚,廩生即興吟出一隻上聯:一串無鱗,鰍短鱔長鯢有腳;陳峨傳指著旁邊一個大哥的魚簍答道:三生有殼,龜圓鱉扁蟹無頭。昌化廩生佩服得五體投地。可惜,陳峨傳七歲便夭折了。
儋州新英新地村神童李國士也有對聯天才。亁隆九年,廣東新會舉人何拜書任儋州學正,何聽說李是神童,登門造訪。見麵,何吟出一隻拆字上聯:李童生,右邊缺點成才子;李聽見,哈哈一笑,也答出一拆字下聯:何學正,中間棄口作人丁。何拜書感歎不已。
儋州進士黃河清也慕名前來拜訪李國士。來到村口,黃河清看見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在路旁菜地上割韭菜,一個稍大的女孩在旁邊摘葫蘆,隨口吟出一上聯:摘葫蘆,留青藤,欲生後果。那男孩揚著手中的韭菜答道:割韭菜,棄黃葉,可憐先生。黃河清大驚,知道碰上李國士了,聯中又有“棄黃葉”之句,隻好轉頭而回。
清末拔貢陳有壯尤其癡迷春聯。陳的文筆清新華麗,尤其工於春聯,他曾有春聯寫道:詩妙接心傳,芳草杏花,五色彩亳書麗句;酒香介眉壽,桃符爆竹,一團喜氣報新年。那些年,每個春節前,陳有壯都掏錢舉行春聯比賽,親自評選,獎勵冠軍、亞軍、季軍、殿軍,榮獲冠軍者,就拿走一個豬頭。每到這個時候,十裏八鄉就湧起一股春聯的熱潮,使之春色迷人,春意盎然。我們村曾有人拿過陳有壯的豬頭,過去好幾十年了,村裏人說到春聯時,嘴邊還跳躍著陳有壯的名字。
民間對聯亦精彩
儋州的對聯並不是文人墨客的專利,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也有對聯高手。話說民國初期,海南感恩縣的縣長、警察局長、法院院長皆姓鄭。三人商討,出一隻上聯:感邑三機關,縣長鄭、警長鄭、院長鄭,維持軍、政、法。出告示征下聯,說對上者,獎光銀二十個。人們爭相觀看,卻沒人對得出。一個背負打磨工具的人也擠過來看,接著轉身到一店鋪買了信封信紙,借過筆墨,寫一隻下聯,親自送進縣政府大門。鄭縣長拆開,見那下聯寫道:中華一總統,智者孫、仁者孫、勇者孫,著作族、生、權。縣長拍案叫絕!不僅對仗工整,且口氣不凡,還把國父孫中山大總統的民族、民生、民權三民主主義寫出來。縣長親自給此人頒獎,見是一個衣著襤褸的儋州打磨哥,感慨說,儋州人陋文不陋啊!
新州鎮長塘村93歲老人陳樹槐寫了一輩子對聯。
平時走在村鎮街巷中,冷不防,就有一副妙聯撲入眼簾,讓你眼睛一亮,又為之一笑。我讀過朱元璋皇帝為閹豬匠撰的一副對聯:兩手撥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我在儋州也看到一個閹豬的一副對聯:勿多事;要寡歡。乍看,不大明白,細品,含蓄,幽默,妙趣橫生。據說乾隆皇帝也為一個剃頭匠撰寫一副對聯:雖是毫毛技藝;卻為頂上功夫。我在新英小巷裏也看到一個剃頭匠的一副對聯:入來是張飛;出去變周瑜。大胡子的張翼德變成風流倜儻的周公瑾了。在新街,有一間二層樓房,樓上是照相館,樓下是食店,門聯寫:樓下炒粉,請坐;閣中照相,上來。我在新英港看到兩艘船挨在一起,一艘是漁船,貼一副對聯寫道:順風遊海內;得利進家中。另一艘是小遊船,租給情侶在港中喝酒唱歌垂釣,欣賞兩岸景色,品味愛情樂趣。上邊一副對聯寫道:把酒問津,兩岸桃花紅似錦;持竿垂釣,一溪春水碧如煙。乍看,似是寫情侶遊覽情景,往深處細品,不禁噗哧一笑。
儋州書法家為市民書寫春聯。
儋州書法家為市民書寫春聯。
儋州書法家為市民書寫春聯。 圖片均由記者 何文新 陳鍾鵬 攝
儋州這個古老的地方盛產對聯,被評為中國楹聯之鄉,紅白喜事一定要寫對聯,尤其是春節和升學時節對聯滿天飛。儋州人如此喜歡對聯,我想,除了與儋州人的性情有關之外,與儋州方言也密不可分。儋州話講究韻味和節奏,明快而又活潑,儋州有“詩鄉歌海” 之稱。儋州山歌就有這些特點。當然,也與文化底蘊和曆史的承接不無關係。比如儋州人都叫“對聯”,“對”或者“對子”,很少叫“楹聯”。對聯的產生,始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後來對聯都寫在紙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上。到了宋代,更多掛或貼於楹柱上,故名“楹聯”。中原文化傳入儋州始於西漢,儋州人努力傳承中原文化,也努力保留文化的原本。(作者李煥才 編輯梁娥 吳宗績 攝影何文新 陳鍾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