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曆史悠久,是一座依山而建的老古城。早在兩千多年的西周,曾隸屬於巴國,一度還是巴國的國都,稱“巴子別都”。
酆都鬼城又名為“幽都”、“中國神曲之鄉”,景色獨特,內涵豐富。那裏有聞名遐邇的三峽名勝古跡名山,是國內最大的鬼文化聖地;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和雙桂山;還有我國最大、數量最多而密集的南漢墓群;在名山較有規模的古刹很多,有27座。
豐都原名酆都。1958年,周恩來總理與李富春、李先念副總理率中外專家100多人,從武漢順江而上,實地查勘荊江大堤、三峽壩址和三峽庫區時,途徑酆都,在聽取當地黨政負責人彙報時,周總理提出“酆”字的筆畫太多,不如改為象征豐收的“豐”字,後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更名為“豐都縣”。
三峽庫區試蓄水175米後,豐都名山風景區門頭貼近江麵,不再遙不可及,方便了千千萬萬的遊客。景區內,風景依舊,美麗獨存;放眼望去,林木蒼翠,建築古老而精美;晨鍾暮鼓,朝霞夕照,風光迷人。豐都縣城與名山風景區隔江相望,跨越南北兩岸的長江大橋即將落成,名山景區沿江複古建築拔地而起,正在塑造神秘莫測的鬼文化旅遊勝地,一年一度的鬼文化節吸引了無數五湖四海賓客的到來。
在這裏,不僅能夠體驗鬼文化的淵源,還能教導人們如何正確做人、走人間的正道。詩仙李白曾經來此一遊,留下了“下笑世上士,沉魂此豐都”之絕句。還有著名詩人蘇軾、陸遊、範成大等題詠碑刻。
名山原名“平都山”,因北宋大文學家蘇軾題詩“平都天下古名山”,遂改為“名山”。相傳漢代有陰長生、王方平兩人曾先後在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飛天。道家便把這裏列為道都的“洞天福地”之一。唐代,有人誤將“陰”、“王”兩姓連綴為“陰王”,於是名山就被逐步訛傳為“陰王”所居之地,更演變為“陰曹地府”的鬼都。後來,先後建起了“報恩亭”、“奈何橋”、“玉皇殿”、“百子殿”、“鬼門關”、“黃泉路”、“望鄉台”、“二仙樓”等30多座寺廟殿堂建築群。
名山建築群和貴殿堂建築群,留下了大量對聯,彰顯出名山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名山西麓有攬翠亭,為木質結構,高約6米,占地30多平米,是遊客登山歇腳的地方。有佚名對聯為“且營短閣臨流水,不築高牆礙遠山”。上聯點出該亭的方位為“負山麵溪”;下聯述說修建者的匠心,牆雖矮旨為登高望遠,不礙觀賞。
在名山很多建築上,對聯頗多。大多雖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宣揚的大多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勸告世人為善戒惡,因果報應的佛家思想。在名山大雄殿前,有個奈何橋,創建於明永樂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奈何橋並列相連的三座石拱橋,相傳為亡魂去陰曹地府必經之橋,分為金路、銀路和奈何路(橋),善人亡魂平安通過金銀路(橋),惡魂隻能在過奈何橋時,被打下血河受苦。橋上名對聯:“積德修行,奈何橋易過;貪心造孽,尖刀山難逃”,聯語言簡意賅,但矛頭直指“貪心之人”,寓意深刻,告誡人們要坦坦蕩蕩做人,而且要做一個善人,不要貪心。
天子殿最早建於西晉,已有1600多年的曆史,原名乾竺殿,宋代更名景德觀。明代改為閻王殿,後毀於火。清朝康熙三年重修,原名閻君殿,俗稱天子殿。天子殿下有佚名對聯:“任爾蓋世奸雄,到此亦應喪膽;憑他騙天手段,入門再難欺心”,此聯淺顯易懂,一針見血,規勸人們不管你如何奸詐陰險,耍盡瞞天手段,到頭來也過不了陰間天子殿這一關。
“淚酸血鹹,手辣口甜,莫道世間無苦海;金黃銀白,眼紅心黑,須知頭上有青天”。此對聯對仗工工整整,彰顯和諧,告誡世人切莫手辣口甜、眼紅心黑,須知貪險,天上有青天監督,世上有苦海等待。
還有一副對聯是當代反腐倡廉的好警示:“賞善官,無私情私賄;罰惡司,有公道公平”。
三峽工程動工修建後,1994年12月,李鵬總理到豐都視察時曾為二仙樓題詞:“名山有山山有名,鬼城無鬼鬼無城”。
二仙樓一樓塑華光大帝像;二樓塑飄海觀音,金童玉女侍立兩側;登三樓俯瞰長江,眺望四野,煙波渺茫,雨霧茫茫,飄飄感有玉樹臨風之感,樓內矗立泥塑二人對弈圍棋,相傳王方平與陰長生在此修道,常此為樂。一人執白棋,凝視棋盤,欲投未落,舉棋不定之態。上世紀80年代,三峽工程重新論證期間,大批專家到三峽考察,很多專家以此塑像作比喻,大聲疾呼三峽工程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及千秋,應該及早決策,不能再舉棋不定了。一時被傳為佳話。
而今,三峽工程已經建好,豐都名山景區傲然挺立於高峽平湖兩岸,這裏的鬼文化富有感染力和教育的意義,沒有引導封建迷信的色彩,更多的在教導和警醒來自四麵八方的遊客:“走人間正道,為善戒惡,不貪念,不坑害他人,與時俱進,和諧相處”,這跟時代背景是緊密結合的;這裏更是反腐倡廉教育的好地方,值得一遊。豐都縣城已經全部搬遷,城市規劃建設井井有條,已屬三峽庫區的典範,當然這與豐都的地理優勢緊密相連。由此,豐都人民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機遇,旅遊等產業、經濟社會的發展蓄勢待發,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