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一個藝術家的作品風格和他的人生閱曆是有聯係的,不管他從事什麼藝術:寫作、書法、繪畫,抑或是音樂。人生閱曆是形成他作品風格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條件之一。從今天開始,我會結合作者生平為大家介紹一些對聯名家和他們的對聯,說起來好像我會按時更新一樣,嗯,這裏就說一下更新的頻率吧:每當我想起來的時候,我就會更新。
前文回顧:
今天咱們要說的這個人物,比起前麵幾位,名聲也許要小太多。他在梁章钜《楹聯叢話》裏出現過八次,在胡君複《古今聯語彙選》中出現了四次,在吳恭亨《對聯話》裏隻出現過一次。前麵幾位選手至少都還有自己的聯集吧,今天咱們要說的這個人,甚至他的聯集都是別人給編的。但是他在楹聯曆史上留下的多彩華章卻是值得注意的。他的名字很好聽,叫李彥章。
李彥章,字蘭卿,自號“榕園”,來自胡建省福州市。相信福州的同學對這個“榕”字肯定有自己的心得。李彥章生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卒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這一生雖然並不漫長,但李彥章卻過得精彩又充實。
李彥章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從以往幾名選手的經曆來看,書香門第似乎已經成為文人雅士出身的標配了。李彥章的爸爸李鴻瑞,是一位很有群眾基礎的清官,老百姓稱他為“來的清,去得白,如此好官再難得”,甚至為他建立生祠。相信這樣一位好爸爸也對後來為官的李彥章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從小李爸爸就很注意對孩子的培養,李彥章和他哥哥李彥彬都獲益匪淺,當時人稱這兩兄弟為“雙珠”。而李彥章的天賦顯然要超過他哥哥不少,在鼇峰書院(熟悉嗎?是不是在哪見過)上學的時候,就“驚才絕豔”。後來李彥章進京趕考,年僅18歲就中了進士,對比一下前麵我們說的幾位聯家,這個成績應該可以吊打他們了,並且在當時李彥章也是同科進士裏年紀最小的。跟李彥章同一年中進士的還有一位相當出名的人物,那就是林則徐。
在之前梁章钜那期節目中跑過龍套的林則徐同學,今天又來給李彥章當配角了。林則徐比李彥章大9歲,作為同年進士,一直對他非常關心。他們曾經一起在京城做官,後來林則徐先去了杭嘉湖道,幾年後李彥章去了廣西思恩,再後來兩人又在江蘇重新見麵。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彥章調任山東鹽務使,不成想在當年五月積勞成疾,溘然病逝。林則徐為他寫了挽聯:
卌三年才不虛生,帝簡方隆,誰料謫仙歸紫府;
重五節縷難續命,名心未瞑,應教詞客祀紅橋。
下聯中的“紅橋”讓我思考了很久。上聯“謫仙”是林則徐借老李家前輩來表達李彥章的去世,那下聯怎麼說?經過多方查證之後才知道,可能說的是李彥章經常參與的一個文人雅士的聚會:紅橋修禊。
紅橋又名虹橋,據說是瘦西湖第一景。最早開展紅橋修禊活動的是清代詩人王世禎(自號“漁洋山人”,所以又叫王漁洋)。他死後當地人建立三賢祠,把他和蘇軾、歐陽修並列紀念。祠堂有段荒廢的日子,後來李彥章帶頭捐資重建,並重修江山文選樓、桃花庵等處,還另外修建了載酒堂於祠側,以祀漁洋。李彥章在這裏題聯道:
晝了公事,夜接詩人,得句皆堪作圖畫;
修禊虹橋,訪碑禪智,此才真不負江山。
看似說王漁洋,但其實我覺得也是李自己的寫照。
道光五年(1824年),30歲的李彥章外放至廣西思恩擔任知府,這段時間之內他做了什麼呢?先不說,我們來看看這段時間裏他寫的對聯,這些對聯很能反映出他這段時間的政績。
修誌亭
清坐使人無俗氣;
讀書何計策新功。
這是個集句聯,上聯來自黃庭堅的《次韻和台源諸篇九首之雲濤石》,下聯來自陸遊的《冬夜戲書》。
榕園講舍
茅瘴闢荒蕪,難得邊人尤信道;
榕村宗講授,敢誇閩學有真傳。
嵐漪詩屋
地如山水匡廬,借徼外林巒,別開生麵;
我慕文章太守,聚江西香火,不但詩緣。
潤經堂(講堂)
率土盡同文,願此邦易俗移風,欲使偏陬如上國;
登堂能講學,與多士敦詩說禮,須知太守本書生。
西邕書院正學堂
儒館辟邊城,漸戶多弦誦,士勵廉隅,快養人材為世用;
郡齋鄰講院,喜公暇論經,夜深聞讀,不忘書味似兒時。
陽明書院正門
合千裏外東至屯所、西至田陽,俗喜儒風,今已見從遊多士;
願十年後家有洙泗、戶有鄒魯,化行荒服,我又宗先世成公。
實用齋
以禹貢治河,以春秋折獄,以三百五篇為諫書,考古證今,致用要關天下事;
知聖賢源流,知民物利病,知四千餘年之得失,先憂後樂,存心須在秀才時。
《楹聯叢話》隻有後麵兩個分句,有前麵這些分句的版本來自《榕園楹帖》,一番堆砌之後感覺又不一樣了。
從以上諸聯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很重視教育的官員。李彥章在思恩擔任知府期間,帶頭捐款修建陽明書院和西邕書院,自編教材,並在書院許多地方都撰寫對聯。李彥章還對自己的“閩學”相當自信,一句“敢誇閩學有真傳”,不卑不亢。
知稼亭
經訓即菑佘,我欲課耕兼課讀;
艱難知稼穡,士無恒產有恒心。
武緣縣小陸墟新修宣讀聖諭亭
聖訓敷言,知道在倫常,業先耕讀;
民勞思善,願人勤守隘,俗革歌墟。
林村勸農亭
雍睦八家,同能服先疇,頗有鄉風安古處;
佘菑三歲,始永除後患,斷無地角累升科。
伏康村勸農亭
載酒遍催耕,願無忘兩字豐農,為政先勞原自近;
索綯仍合力,正難得一家和氣,力田孝弟本同科。
馱崆等村勸農亭
加意減租徭,十二村中,爾宅爾田,保汝兒孫常足食;
赴功煩版築,三百裏外,某山某水,守吾條約即良民。
賓州勸農亭
萬二千家為鄉,看水田再熟,洫路交流,到處爭留吾所憩;
三百六旬成歲,憶春晚觀風,秋晴喜雨,連年頻與爾相親。
上林縣勸農亭
地利極膏腴,十萬山近繞澄江,今年喜雨足田肥,人和歲稔;
邊情須體察,三百裏親來行縣,到處得興農課士,問俗觀風。
在思恩期間,李彥章除了修建學堂、親自編書講課之外,還很關心當地的農業。知稼亭即是他在書院裏修建的,另外他還在許多地方修築勸農亭,並將“雙季稻”種法大力推廣,使當地民眾收獲頗豐。他以朱熹、王陽明所推行的保甲製為藍本,積極整頓社會秩序,並采取有力措施打擊敵方豪猾搶占土司官田。僅羅土一土司便在一年之內,收回辦公官田三百餘畝。當地士民稱他“ 實心教養” “ 公明廉正” “ 仁周邊土” ,甚至為其建立生祠。(《論林則徐與李彥章》,黃保萬,《福建學刊》1989.3)
道光十三年(1833年)二月,李彥章調任江蘇常鎮通海道,同年十一月,升任江蘇按察使。這時候林則徐也在江蘇擔任巡撫。江蘇地區自道光三年(1823年)以來,幾乎連年遭災。李彥章到任後向林則徐提出自己在廣西推廣的“雙季稻”種植方法,林則徐很是認同。李彥章還編寫了專門的《江南催耕課稻編》,詳盡介紹了雙季稻的種植方法和優勢。
李彥章和林則徐一樣,都有著努力改革、振興民族的渴望。李彥章的積極上進讓林則徐非常欣賞,林則徐的支持和鼓勵也讓李彥章愈發地努力工作。然而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連續忘我工作的李彥章,年僅42歲(虛歲43,林則徐聯裏寫的“卌三”)就累倒了。回顧自己的一生,李彥章在彌留之際說道:
無他語,惟慨天不假年,未能盡展其為國為民之誌而已。
比林則徐還年輕9歲的李彥章,未來還有那麼多夢想藍圖等待他去實現,精彩的生涯卻在高歌猛進的途中戛然而止。
在廣西思恩擔任知府的那段日子裏,李彥章在各學校、各勸農亭所寫的對聯,都被當地士人收錄並編纂成集,這本《榕園楹帖》即是李彥章為數不多存錄於世的楹聯總集。除了之前提到的治學、勸農兩方麵對聯,李彥章的作品還涉及許多風景、門署、祠廟,另有一些格言類的,在此不一一列舉,有興趣的可以找我要《榕園楹帖》,這書網上很難找阿我費了不少功夫才搞出來。其實李彥章不僅擅長對聯,他的詩也很厲害,比如《榕園詩鈔》、《載酒堂集》、《出山小草》、《雙石齋詩草》、《雙石壘唱和集》、《小紅橋唱和集》等等。
也許是繼承了父親“清慎”的德政思想,李彥章的對聯顯得樸實、誠摯,就像與人坐談一樣娓娓道來。“須知太守本書生”、“不忘書味似兒時”、“士無恒產有恒心”這些句子,反映的是一位儒生不矜不伐、不驕不躁的坦蕩胸懷。最後還是以他的一副對聯作結吧,這是他題寫在榕園講舍的一副對聯:
智欲圓而行欲方,心欲小而誌欲大;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