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來曆
在說元旦對聯之前,先讓我們看看“元旦”這個節日是怎麼來的。
元,謂“首”。旦,謂“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但其含義已經沿用4000多年。在我國,元旦曆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曆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曆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1912年1月1 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當日通電:“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公曆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1912年1月1日成為我國迎來的第一個公曆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正式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
關於“元旦”的對聯
既然民國之前的“元旦”都是指農曆正月初一,因此民國之前所謂的“元旦”對聯,基本都是指春聯了。所以,專門寫“元旦”的對聯少之又少。在《楹聯叢話》裏找到這麼一個跟“元旦”有關的對聯記載:
李笠翁雲:李申玉之內子生於元旦,是日稱觴,即令家姬試演新劇。餘亦有聯雲:
元旦即稱觴,鶴算龜齡齊讓早;
歲朝先試樂,鶯歌燕語盡翻新。
李笠翁就是李漁,他的朋友在元旦(正月初一)那天得子,李漁便寫了一副聯來祝賀。
辛亥革命成功後,民國政府把次年1912年1月1日定為元旦。在這一年的元旦,全國各地不少政府部門都懸掛了元旦門聯以表達革命勝利的喜悅。
南京臨時政府大門聯欣喜切望之情,溢於言表:
化九大州為一國,並十八省為一家,共和升平,億姓合群沾幸福;
立三代後未有功,開五千年未有奇,脫離壓製,同胞努力挽強權。
南京元旦慶祝大會會場高懸的長聯為滬軍都督府執法科長孫冶民所題:
滾滾江淮,滔滔河漢,洗皇綱帝製之毒源,流不盡我族四千六百餘年無量英雄無量血,放眼看鍾山王氣,楚水霸圖,半壁莫東南,追奔如秋風掃落葉,大地玄黃,物換星移,滿目回春齊正色;
茫茫震旦,鬱鬱神州,防豆剖瓜分之禍患,要爭個全球八十三萬方裏自由民意自由魂,舉手慶漢日再中,胡塵盡掃,義師搗西北,乘勝似夏雨蘇槁苗,卿雲亂縵,歲豐人壽,同聲去舊樂新年。
湖北軍政府大門聯歡呼覺醒,豪情滿懷,可見當時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勢:
將君國化為民國,願強四百兆同胞,駕他白種;
行周時不用夏時,喚醒五千年春夢,覺我黃靈。
湖南軍政府大門聯緊扣“新”、“大”評論:
由新朔,慶和新春,民國新,政治新,衣冠人物新,錦繡江山更新。約同胞,跳上舞台,酌酒獻椒,消受一番新歲月;
排大清,光複大漢,宗旨大,強權大,種族精神大,經綸事業尤大。講共知,鏟除封建,掀天揭地,造成無數大英雄。
而當時年僅19歲的郭沫若也寫了一副元旦聯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桃花春水遍天涯,寄語武陵人,於今可改秦衣服;
鐵馬金戈回地軸,吟詩錦城客,此後休嗟蜀道難。
當然,在全國革命黨人們興高采烈慶祝新年元旦的同時,也有一些較為守舊的人們並不能立即適應這種突如其來的改變。尤其是政府把沿用了幾千年的舊曆元旦取消,而代指以陽曆元旦,民間很多人還是不適應,依然過舊曆元旦。在《對聯話》中,吳恭亨就記載了這樣一副元旦聯:
反正(撥亂反正,光複的意思)以還,一律改行太陽曆。康次由為吾誦長沙一土進廟春聯雲:
男女平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陰陽合曆,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
蓋凡土地皆合塑男女像,男像曰土地公公,女像曰土地婆婆,故出幅雲爾。然而讀終上下幅,固未有不捧腹胡盧者。
這副聯,就對當時那種比較混亂的“元旦”觀念做了十分形象的表達。
中國楹聯論壇有一期讓大家擬寫1912年各省都督府的門聯,不少人寫的都惟妙惟肖,恰如其分,擇幾副給大家欣賞。
擬題廣東都督府1912年元旦門聯(時習之)
黃鶴先聲,白雲嗣響;
五羊開府,萬象更新。
擬湖南都督府1912年元旦門聯(琴瑟靜好)
接洞庭八百裏春波,以北以南,萬戶壺簞同祝酒;
除中國兩千年舊製,而今而後,九州旌纛不尊王。
擬四川都督府1912年元旦門聯(試劍)
運會當民國元年,看普天之下,率土之濱,已是自由新世界;
同人有武侯經濟,趁漢日再中,胡塵盡淨,正宜整頓好河山。
擬題山西都督府1912年元旦門聯(大江東去)
汾水響回聲,壬子圖新,駘蕩春風榮晉土;
太行銘勝績,諸君再勵,開先式範奠宏基。
在當今來看,元旦聯畢竟不同於春節春聯,因此不宜完全寫成春聯的形式。至於怎麼寫元旦聯,民國廣文書局出版的《楹聯作法》中有建議:
元旦聯與春聯,稍有區別。元旦聯以形容元旦情狀為主,春聯以形容春情為主。民國以來中國元旦有二,機關已遵用陽曆,餘多猶從陰曆。陽曆元旦,普通以形容陽曆點綴春狀為措詞:“天道本循環,正朔合推陽曜定;國民同鼓舞,春光好共物華新。”陰曆則以陰曆情狀為措詞:“建寅古朔仍遵夏,坼甲新機共樂春。”
作者建議元旦聯還是要描摹元旦時節的情狀,不宜過多形容“春情”,因為那是春聯應該有的內容。而我的建議是,元旦聯既然不是用於懸掛的春聯,大家在寫作的時候,更多的還是以“感懷”為主比較好。
2014對聯創作獎金獎提名獲得者之一陳文林先生有一副《元旦試筆》是這麼寫的:
暖日在薄霞之上升騰,循環逐舊誰知?天心物語依然適;
寒流於曠野當中回蕩,往複趨新我覺,地軸風情照樣來。
既體現了元旦的時節屬性,又表達了自己的心情,是為應景應情之作。
中國楹聯論壇聯友細雨沾衣曾寫過一副元旦聯:
此夕非吾邦固有之節,百十年日漸西風,豈止衣冠服色改;
正朔是上國必然之論,九萬裏星移北鬥,依然罔極澤流深。
借元旦酒杯澆自己塊壘,也是可圈可點。
本人也寫過一副聯首嵌字的元旦聯,描摹了元旦之日我帝都的情狀,供大家一笑:
元應期萬象更新,聽徹夜風寒,知春尚在千山外;
旦本是一天初始,看當空日隱,迷霧誰撥九域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