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坡

2016-10-06 19:16:26鄭畋唐詩三百首 0條評論

朝代:唐代

作者:鄭畋

原文: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page][page]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玄宗返回長安楊貴妃早已死,舊時恩愛難忘國家開始振興。
處死楊妃也是玄宗英明決策,不然就會步陳後主亡國後塵。

注釋
⑴馬嵬(wéi )坡:即馬嵬驛,因晉代名將馬嵬曾在此築城而得名,在今陝西興平市西,為楊貴妃縊死的地方。
⑵回馬:指唐玄宗由蜀還長安。
⑶雲雨:出自宋玉《高唐賦》“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後引申為男女歡愛。此句意謂玄宗、貴妃之間的恩愛雖難忘卻,而國家卻已一新。
⑷景陽宮井: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玄武湖邊。南朝的昏昧陳後主陳叔寶聽說隋兵已經攻進城來,就和寵妃張麗華、孫貴嬪躲在景陽宮井中,結果還是被隋兵俘虜。

參考資料:

1、 於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401 2、 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266-1267 3、 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93 [page][page]

賞析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詠史詩。詩的首兩句寫玄宗“回馬長安”時,楊妃死已多時,意謂“重返”長安是以楊妃的死換來的。盡管山河依舊,然而卻難忘懷“雲雨”之情。“雲雨難忘”與“日月新”對舉,表達玄宗欣喜與長恨兼有的複雜心理。後兩句以南朝陳後主偕寵妃張麗華、孔貴嬪躲在景陽宮的井中,終為隋兵所虜的事,對比唐玄宗馬嵬坡賜楊貴妃自縊的舉動,抑揚分明。詩對玄宗有體諒,也有婉諷。玄宗的舉動雖勝陳後主,但所勝實在無幾。

  此詩首句的“玄宗回馬”,指大亂平定、兩京收複之後,成了太上皇的玄宗從蜀中回返長安。其時距“楊妃死”已很久了。兩下並提,意謂玄宗能重返長安,正是犧牲楊妃換來的。一存一歿,意味深長。玄宗割舍貴妃固然使局勢得到轉機,但內心的矛盾痛苦一直貫穿於他的後半生,盡管山河重光(“日月新”),也不能使他忘懷死去的楊妃,這就是所謂“雲雨難忘”。“雲雨難忘”與“日月新”對舉,可喜下長恨相兼,寫出了玄宗複雜矛盾的心理。

  詩的後兩句特別耐人玩味。“終是聖明天子事”,有人說這是表彰玄宗在危亡之際識大體,有決斷,堪稱“聖明”,但從末句“景陽宮井又何人”來看,並非如此。“景陽宮井”用的是陳後主的故事。當隋兵打進金陵,陳後主和他的寵妃張麗華藏在景陽宮井內,一同作了隋兵的俘虜。同是帝妃情事,又同當幹戈逼迫之際,可比性極強,取擬精當。玄宗沒有落到陳後主這步田地,是值得慶幸的,但要說“聖明”,也僅僅是比陳後主“聖明”一些而已。“聖明天子”揚得很高,卻以昏味的陳後主來作陪襯,就頗有幾分諷意。隻不過話說得微婉,耐人玩味罷了。

  但就此以為詩人對玄宗毫無同情,也不盡然。唐時人對楊妃之死,頗有深責玄宗無情無義者。鄭詩又似為此而發。上聯已暗示馬嵬賜死,事出不得已,雖時過境遷,玄宗仍未忘懷雲雨舊情。所以下聯“終是聖明天子事”,“終是”的口吻,似是要人們諒解玄宗當日的處境。

  此詩對玄宗有所婉諷,亦有所體諒,可謂能“出己意”又“用意隱然”,在詠史詩中不失為佳作。

[page]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誅奸相楊國忠為借口,突然在範陽起兵。次年六月,叛軍攻占潼關,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攜愛妃楊玉環,倉皇西逃入蜀。途經馬嵬坡時,六軍不發。禁軍將領陳玄禮等對楊氏兄妹專權不滿,殺死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遂請求處死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被迫賜楊貴妃自縊,史稱“馬嵬之變”。鄭畋作為唐僖宗朝在政治上頗有建樹之人,對唐玄宗與楊貴妃之事頗有感慨。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他在鳳翔隴右節度使任上寫下此詩。

參考資料:

1、 蕭滌非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266-1267 2、 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93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鄭畋唐詩三百首地名詠史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