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故事荊楚趣味對聯故事(十五)

荊楚趣味對聯故事(十五)

2019-11-15 22:40:52聯征天下荊楚聯壇 0條評論

陳沆(1785~1826)著名詩人,文學家,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稱為“一代文宗”。原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室名簡學齋,白石山館。蘄水(今湖北浠水縣)人。陳沆於嘉慶十八年(1813)中舉,二十四年(1819)中進士一甲一名,其策論文章,氣勢雄渾,論述精辟,筆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清道光二年(1822),任廣東省大主考(學政),次年,任清禮部會試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監察禦史。陳沆卒年,《清史列傳》記為道光六年(1826)。周錫恩撰《陳修撰沆傳》則言年四十一,當為道光五年(1825),後歸葬於浠水縣西調軍山南麓。


陳沆對塾師

黑赤硯分,研丹朱而磨墨子;

斧斤器異,破孤竹而砍高柴。

陳沆上學時,深受塾師器重。一次,塾師於磨墨間,成上聯命其屬對。聯為雙關,因其既可按文意直解,又將丹朱(古代堯帝之子),墨子(春秋戰國時思想家)轉品活用,屬對難度較高。陳沆思索間舉目四顧,見一竹工破竹,即對下聯。聯中孤竹指孤竹君,是殷商時伯夷與叔齊之父。高柴則指孔子弟子,春秋末衛國(一說齊國)人。


陳沆詩聯嘲塾師

琵琶結果;

笛管開花。

一日,塾師醉酒,誤書上聯,命群生屬對,眾皆為其所難,陳沆侄歸家語其事,求其助對。陳沆聞之大笑,以下聯對之,並附詩於後雲:

枇杷不是此琵琶,恐是先生下筆差。

若便琵琶能結果,滿城笛管盡開花。

 

塾師酒醒後見之,深自慚沮,然既成事實,亦無可奈何,乃自我解嘲,和一詩雲:

琵琶本是此琵琶,莫笑先生下筆差。

若使琵琶不結果,江城那得落梅花。

末句為畫龍點睛之筆,乃化用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而落梅花則為笛曲《梅花落》之化用。陳沆見塾師多才而善於文過,取上等茶葉二斤贈之,意在勸其以茶代酒也。


陳沆應對兄長

五月五日,五弟房中吃五粽;

三更三點,三嫂床上罵三哥。

一年端午節,兄嫂全家正圍坐一桌,準備吃節日飯。其三嫂頗有幾分文才,餐前提議與五弟陳沆對句,對上了才可共同進餐。上聯是:“五月五日,五弟房中吃五粽;”

陳沆一聽,明白是三嫂汙自己偷吃了五個粽子,給自己難堪。陳沆略思片刻後應之曰:“三更三點,三嫂床上罵三哥。”

一家老小,捧腹哄堂大笑,羞得三嫂麵如血染,隻得一人躲進廚房就餐。


陳沆智鬥佘學土 

雙手扳開罾子出;

一肩挑起重泥來。

一日,清嘉慶帝給湖北籍狀元陳沆賜宴,招博學鴻儒同飲。帝指沆問曰:“天下之才,數誰為最?”陳曰:“天下之才,莫如楚地。”群臣點頭稱讚,獨有佘學士不服。嘉慶便命佘學士與陳狀元一道去湖廣地區遍訪人才,一月後回京複旨。兩人來到下巴河兩岸,見有人在挑塘泥,有人在用罾網捕魚。佘學士衝著一個挑泥的人叫道:“來!我出個對子你對對:‘雙手扳開罾(曾)子出;”’那人一言未發挑起塘泥就走。佘學士嘲笑道:“狀元公,你講‘唯楚有才’,可此人連對子也不會對哩!”陳說:“佘公,他不但對了,而且對得巧。你看:‘一肩挑起重(仲)泥(尼)來。”’


一擔重泥攔子路;

滿塘伕子笑顏回。

佘學士聽完陳沆的代答,並不善罷甘休。他見前麵塘壩上有一擔塘泥擋路,就對滿塘挑泥的人嚷道:“諸位農民,誰能對出我的對聯,重重有賞。”他不等大家開口,就出了上聯:“一擔重(仲)泥(尼)攔子路;”塘內的人不知這一官老爺嚷些什麼,不約而同地大笑起來。佘學士氣急敗壞地說:“狀元公,你簡直是欺君枉上!什麼‘唯楚有才’?亂彈琴!”陳沆微笑著說:“楚地之才,遍於黎庶。他們以笑作答,你還不知哩!請聽:滿堂(塘)夫(伕)子笑顏回。”佘學士羞愧萬分,無言以對。


七鴨浮池,數數三雙一隻;

尺蛇擋道,量量九寸十分。

陳、佘二人離開挑塘泥的地方,一會兒到了陳家門口,看見門前池塘內有一群鴨子在浮遊,暗想出氣的機會到了。他想陳沆祖上是放排鴨的,出身微賤,便以鴨子浮水為題,出對嘲諷陳沆:“七鴨浮池,數數三雙一隻;”陳沆輕蔑地回答:“尺蛇(佘)擋道,量量九寸十分。”佘學士氣得目瞪口呆,回京後臥病半年未起。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荊楚趣味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