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故事王師旦撰寫楹聯頌諫臣

王師旦撰寫楹聯頌諫臣

2019-10-11 22:50:52陳兆軍寶坻百姓大舞台 0條評論

筆者不曾想寶坻竟然與大明“第一諫臣”“第一鐵漢”楊繼盛的緣分如此之深。除了已知“李半朝”家族與楊繼盛疏草的故事,寶坻建有楊繼盛祠堂(美國韓木肯教授《椒山傳記》記載)。早在康熙年間,寶坻大儒王師旦就在楊繼盛老家容城擔任訓導,對於容城教育文化發展起到重要建設作用。他還在北河照村楊繼盛祠堂撰寫楹聯表達對這位先賢的崇敬之心。


楊繼盛畫像


楊繼盛(1516 -1555),字仲芳,號椒山。直隸容城(今河北容城縣北河照村)人。明朝中期著名諫臣。

嘉靖二十六年(1547),楊繼盛登進士第,初任南京吏部主事,師從南京吏部尚書韓邦奇學習律呂。後官兵部員外郎。因上疏彈劾仇鸞開馬市之議,被貶為狄道典史。其後被起用為諸城知縣,遷南京戶部主事、刑部員外郎,調兵部武選司員外郎。

嘉靖三十二年(1553),上疏力劾嚴嵩“五奸十大罪”,遭誣陷下獄。在獄中備經拷打,終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遇害,年四十。明穆宗即位後,以楊繼盛為直諫諸臣之首,追贈太常少卿,諡號“忠湣”世稱“楊忠湣”。後人以其故宅改廟以奉,尊為城隍。有《楊忠湣文集》。

楊繼盛入獄後,嚴嵩利用自己的力量,對楊繼盛進行了一百廷杖的處罰,根據經驗隻要“用心打”,60廷杖鐵定能夠打死人,為此有人私下準備塞給他一副蛇膽,說是可以止痛,沒想到楊繼盛直接拒絕,並表示自己有膽,不用這個。結結實實挨了100廷杖後,楊繼盛奇跡般活了下來,但也被打的血肉模糊。


北河照村楊繼盛祠堂外景


王師旦容城忠湣祠楹聯:

決心除奸除佞,體危行危言,在當年說得出口,做得到家,這烈漢子可謂渾身是膽。

捐軀為國為民,留直名直節,迄今日提起傷心,聽著掉淚,此大丈夫果然雖死猶生。


祠堂內描述楊繼盛生平的畫作


王師旦,乾隆十年本《寶坻縣誌》有傳。其文雲:

“王師旦,字淑莘,寶坻教諭元洲國賓子也。幼隨父之任,父謝事,遂隸籍焉。師旦生五歲,即能通孝經義。既而學文於張文休,受詩於高際斯,講易於蕭韓坡,問禮於吳攬初,叩心學於蔣圈如,而證性理於李光四。業日益進,自學使熊鍾陵先生有國士之目,繼者交口無異詞。凡二十餘試皆第一,而師旦年且老矣。以康熙丙寅充歲貢,遠近耳其名,爭延主講,席所至無不折服者。嚐曰‘人於日用行習間,時將天理體認,令其惺惺不昧,則寡過之道得焉。’師旦雖老,未嚐一日廢學。所著作皆以抒寫心得,無複人之見者存。戊子,授容城訓導,葺學宮,備祭器,舉節孝,為元儒靜修劉氏立後,手輯文廟備考一書。在任十有六年,士多化之。雍正癸卯引歸,卒於裏。所著《斯文纂南華注語錄》、年譜及文集、詩集凡數十卷。學者稱曰‘盤峰先生’”。

讚曰:“盤峰者,故安節李先生之所高隱也。師旦自少虛懷集益,其所得力者博矣。而心性之學,要獨於安節有默契焉。門人號曰‘盤峰’,抑亦誌高山仰止之意乎?觀其躬行體認,特以安節之訓為惓惓。天假之年而竟其學,允哉其能步芳蹤追逸軌也。是師是弟,餘亦翹首企之矣。”


楊繼盛祠堂內的書畫作品

附錄:2017年,阮洪臣參訪楊繼盛祠堂的心得體會:

今天有幸拜謁明代忠臣楊繼盛先賢。楊繼盛,明代嘉靖年間因彈劾奸臣嚴嵩被迫害致死,後平反。三百年後,清朝鹹豐年間,京東“李半朝”代表人物李菡、李光庭(林亭口人)在北京鬆筠庵見到了楊繼盛後代,通過其後代見到了楊繼盛當年彈劾嚴嵩的手稿(原稿被毀),當時李菡、李光庭都非常吃驚,十分珍惜此機緣,隨即李菡發動同僚及親屬出資將楊繼盛手稿鐫刻於一塊巨石上,此舉令楊家後人十分感動。更為感動的是,李光庭非常仰慕楊公忠烈之舉,即興撰寫一文以示紀念,且命子李慕書寫。今年某月餘有幸見到李慕書法拓片,覺二百年前事仿佛如昨,不勝唏噓。今赴容城參加欣發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共同打造綠色有機食品產業基地新聞發布會之機,得以拜謁先賢,真三生有幸也。楊家後人,現北河照村黨支部副書記、村主任楊占軍先生非常熱情,向我們介紹楊公相關家風曆史,更增我們仰慕先賢之情,同時享受那由古至今的浩然正氣帶給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滋養與力量。

猜您喜歡

相關閱讀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王師旦諫臣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