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楹聯,又叫對子,是傳統文化永不凋謝的花朵。對對子就是一個人做上聯,一人做下聯。因為對偶詞句講究對仗,從對對聯中能看出一個人讀書多少,對字音平仄、字義虛實掌握程度。所以古人幼小時就學習對聯。明朝李東陽、楊慎等人,早在五六歲的時候,就能與別人對對子,官場上有稱他們神童的。其實天資倒是一個條件,再加上家庭和師塾的良好教育。本人又用功學習,必能對好對子。
明代茶陵詩派開創者李東陽,六歲就能對出工整的對子,皇帝聽說就想試個究竟。他的父親送他進宮時,由於個兒矮小,跨門檻時顯得很滑稽,皇帝見他那般費勁的樣子,笑嘻嘻地說了四個字的上聯,“神童是短”。小東陽喘著氣,脫口答對“天子門高”。皇帝覺得小小的孩子實在可愛,就把他抱過來,坐在自己的膝蓋上,皇帝見李東陽的父親於一旁站著,出了六個字的上聯“子坐父立,禮乎?”東陽立刻對出下聯“嫂溺叔援,權也。”皇帝問他聯意。他說,嫂子掉到井裏,小叔伸手拉她,豈不是權宜之計麼。皇帝滿意地點點頭。
明代還有一位詞曲寫得很好的蜀中才子也是幼小善對的。一次他和村童在河裏遊泳,由遠而近的鑼鼓聲,驚得其他孩子趕忙上岸穿衣,原來是縣官老爺路過,唯楊慎若無其事泡在水中。縣官見此情形,就叫隨從把楊慎放在河邊的衣褲拾起來掛在樹上。爾後,縣官對楊慎說,“聽說你就是會對對子的神童,今天我出個對子若能對得上,就把衣服還你。”楊慎蹲在水裏點點頭,縣官出上聯說“千年古樹為衣架。”楊慎便說“萬裏長江做浴盆。”縣官折服,叫人把衣服還給了他。
近代梁啟超也是對對子高手。一次跟隨父親去一宦官家做客。走近村子,見杏花爭豔香氣怡人。幼小的梁啟超順手折下一枝放在袖籠裏。他的父親見此情形,邊走邊想,出一個對聯要兒子來對。上聯曰“袖裏籠花,小兒暗藏春色”。上聯剛說完,父子已到主人門前。梁啟超抬頭看見主人堂上有一麵閃閃發亮的鏡子,便隨口答下聯道“堂上懸鏡,大員明察秋毫”。當他父親說給主人聽時,主人讚不絕口。
我國古代視對聯為學識的基礎,也是舊時取士和官場上常用的一種文字,故多在啟蒙教育時就要學習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