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故事楹聯小故事:半個舉人孫筱齋

楹聯小故事:半個舉人孫筱齋

2018-09-08 22:32:03蒲鬆青淮南壽春 0條評論


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壽縣城關有個人叫做孫多幹,字筱齋。他博學多才,工於詩文,尤其擅長對聯。他錦心繡口、觸處生春、雅俗不避。

 

壽縣人戲稱孫筱齋為半個舉人。何為“半個舉人”?且看孫筱齋的一副抒懷對聯:

 

三百名廩貢生員 半個得中

五千兩銀錢鈔票 一舉成名

 

原來,清代科考分南闈、北闈兩大考場,北闈在北京,南闈在南京,各取三百六十五個半名額。那個半者就是副榜舉人,俗稱“半個舉人”。那一次,壽州有三百人赴南闈考試,放榜時,唯獨劉某中了舉,孫筱齋僅中了副榜。這劉某也是壽州城關人,家境富裕,有田產千石,然而他卻嗜煙如命,有人說他一天要抽掉五百兩煙土。他雖為秀才,但學識平平,焉能與才高八鬥、下筆成章的孫筱齋相比?可他有錢,花了5000兩銀子打通了關節,竟然成了堂堂舉人,名在孫筱齋之上。其中的原委,孫筱齋一本清冊。孫筱齋屈居人下,如何不惱?然而官場黑暗,無可奈何,他隻有寄情筆端,做了這副對聯,聊發心頭之怨。



上一期說的半個舉人孫筱齋,他家住的街口有一片醬園,老板姓朱,名鼎昌。某年春節前的一天,孫筱齋來買醬油,朱老板央求道:“二老爺,快過年啦!可能幫我這店鋪作副春聯?”

 

孫筱齋一口答應,當下立即口吟一聯:

 

丁丁一丁一丁丁

倉倉刺倉刺倉倉

 

怎麼聽起來像敲鑼打鼓的聲音?朱老板聽罷,給弄糊塗了。“二老爺,您這……”孫筱齋卻一手拿起油瓶,一手點著他道:“你的生意要打鑼啦!”說著扭頭便走。

 

原來,朱家醬園近來短斤缺兩,街坊鄰居多有非議。有人甚至越門而過,往別處醬園奔去。長此下去,朱家醬園勢必收場關門。壽縣方言說收場,借用戲台套路叫“打鑼”。

 

孫筱齋的上下聯恰恰是戲台上鑼鼓聲音的諧音。妙的是,上聯又是壽縣方言中“點點”“一點”“一點點”的讀音。這就隱含了朱家生意克扣斤兩的痼疾所在。更為巧妙的是,此聯中“嵌名”“疊字”手法的應用。丁與鼎諧音,倉與昌諧音,上下聯的對仗之中隱藏了五個“鼎昌”,整副對聯竟是朱老板的名字組成的。這副對聯乍一聽,枯燥乏味,不成體統;細細品味,含義豐富、奧妙無窮。孫筱齋作對聯時又是不假思索,信口由腔,難怪朱老板愕然了。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楹聯舉人故事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